金峰鄉(排灣語:Kinzang[1])位於台灣臺東縣西南方,屬臺東縣五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北臨卑南鄉,東鄰太麻里鄉,西鄰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南接達仁鄉。
該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絕大部分屬山地地形,地勢崎嶇陡峭,海拔最高的北大武山達3096公尺,使本鄉發展限縮在右半邊與太麻里鄉相連的地區,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但隨海拔高度不同仍有所差異。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上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2]。
金峰鄉內的排灣族原住民,大多是在17世紀中葉自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霧台鄉、泰武鄉山區遷徙至此,在文化上被稱為「東排灣群」。
1950年左右,另有來自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分別遷徙到金峰鄉嘉蘭村、壢坵村等地。但分類上仍屬西魯凱群,而與在臺東大南的東魯凱群有顯著不同。
日治時期,此地歸台東廳台東郡的蕃地範圍之一部份(本郡蕃地的另外地區,偏北部的被劃入今日的卑南鄉之部分地區,南半部則成為今日的達仁鄉),由台東郡郡役所與郡警察課直接派遣警察至各部落處理日常政務。戰後初期屬臺東縣太麻里鄉的一部分,後於1946年4月分鄉,設置「金崙鄉」,鄉公所設於今太麻里鄉金崙村,轄有金崙、多良、歷坵、近黃及賓茂等5村,隸屬於臺東區。同年11月,奉命改為山地鄉,並與太麻里鄉重新劃分行政區,原為太麻里鄉所轄之山地村落-嘉蘭、介達、比魯劃歸金崙鄉管轄,而金崙、多良兩村則劃歸太麻里鄉管轄,因而改名為「金山鄉」,1945年至1955年間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先後將居住深山之比魯、介達、近黃及賓茂四村遷至平地現址,並把近黃村改名新興村,而比魯、介達合併為介比村,爾後又更名為正興村。復因本鄉鄉名-金山鄉與因與臺北縣金山鄉同名,於1958年4月1日奉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字第29813號令更名為-金峰鄉,同年9月1日正式改名為金峰鄉,並將鄉公所遷移至嘉蘭村現址。
目前金峰鄉鄉治,設立於嘉蘭村,鄉公所、分駐所、戶政事務所都設立在嘉蘭村,衛生所則因為海棠颱風吹襲,毀於太麻里溪的洪流之中。目前已遷移至賓茂村。
歷屆鄉長[编辑]
任次 |
姓名 |
備註
|
1 |
陳天成 |
|
2 |
陳天成 |
|
3 |
陳天成 |
|
4 |
李峰雄 |
|
5 |
李峰雄 |
|
6 |
宋一郎 |
|
7 |
宋一郎 |
|
8 |
蔡實 |
|
9 |
蔡實 |
|
10 |
郭福連 |
|
11 |
郭福連 |
|
12 |
蘇忠春 |
|
13 |
曾德明 |
|
14 |
曾德明 |
|
15 |
章正輝 |
|
16 |
章正輝 |
|
17 |
宋賢一 |
|
18 |
蔣爭光 |
現任
|
行政區劃[编辑]
本鄉共5村36鄰,正興村與賓茂村兩飛地村位於太麻里鄉境內,本鄉境內的佳崙地區(太麻里金針山)戶籍地址亦隸屬於太麻里鄉。
- 新興村:1953年,隸屬於近黃村的近黃部落遷至現址,同時更名為新興村。
- 正興村:1953年~1956年,原隸屬於介達村與比魯村的包盛(Paumuri)部落、比魯(Viljaljau)部落、斗里斗里(Duliduli)部落、Djunguzul部落與介達(Kaladjalan)部落遷至現址,1961年合併為介比村,1973年更名為正興村。
- 嘉蘭村:1947年~1949年,隸屬於嘉蘭村的Maletep部落、Bajiyoro部落與Malevul部落併入嘉蘭(Kaaluwan)部落。為本鄉行政中心。
- 賓茂村:1950年,隸屬於賓茂村的賓茂(Djumulj)部落與讀古梧(Tjukuvulj-inaval)部落遷至現址。
- 歷坵村:包括歷坵(Rudrakes)部落。
歷史人口 |
---|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3,323 | — |
---|
1986 | 3,325 | +0.1% |
---|
1991 | 3,262 | −1.9% |
---|
1996 | 3,416 | +4.7% |
---|
2001 | 3,401 | −0.4% |
---|
2006 | 3,348 | −1.6% |
---|
2011 | 3,519 | +5.1% |
---|
2016 | 3,612 | +2.6% |
---|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
人口變化[编辑]
2020年金峰鄉人口變化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度增減
|
人口
|
3,697
|
3,697
|
3,701
|
3,705
|
3,702
|
3,706
|
3,705
|
3,689
|
3,689
|
3,696
|
3,700
|
3,699
|
−4
|
消長
|
-6
|
0
|
+4
|
+4
|
-3
|
+4
|
-1
|
-16
|
0
|
+7
|
+4
|
-1
|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
- 資料時間:2020年1~12月;來源:臺東縣太麻里戶政事務所[3]
歷年人口變化[编辑]
金峰鄉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
|
年份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人口
|
3,323
|
3,313
|
3,342
|
3,300
|
3,324
|
3,325
|
3,345
|
3,300
|
3,256
|
3,281
|
增加量
|
—
|
-10
|
+29
|
-42
|
+24
|
+1
|
+20
|
-45
|
-44
|
+25
|
成長率
|
—
|
-0.301%
|
+0.875%
|
-1.257%
|
+0.727%
|
+0.030%
|
+0.602%
|
-1.345%
|
-1.333%
|
+0.768%
|
年份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人口
|
3,262
|
3,228
|
3,299
|
3,341
|
3,426
|
3,416
|
3,437
|
3,395
|
3,369
|
3,358
|
增加量
|
-19
|
-34
|
+71
|
+42
|
+85
|
-10
|
+21
|
-42
|
-26
|
-11
|
成長率
|
-0.579%
|
-1.042%
|
+2.200%
|
+1.273%
|
+2.544%
|
-0.292%
|
+0.615%
|
-1.222%
|
-0.766%
|
-0.327%
|
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人口
|
3,401
|
3,441
|
3,388
|
3,373
|
3,422
|
3,348
|
3,322
|
3,329
|
3,526
|
3,560
|
增加量
|
+43
|
+40
|
-53
|
-15
|
+49
|
-74
|
-26
|
+7
|
+197
|
+34
|
成長率
|
+1.281%
|
+1.176%
|
-1.540%
|
-0.443%
|
+1.453%
|
-2.162%
|
-0.777%
|
+0.211%
|
+5.918%
|
+0.964%
|
年份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人口
|
3,519
|
3,520
|
3,502
|
3,669
|
3,586
|
3,612
|
3,653
|
3,739
|
3,703
|
3,699
|
增加量
|
-41
|
+1
|
-18
|
+167
|
-83
|
+26
|
+41
|
+86
|
-36
|
-4
|
成長率
|
-1.152%
|
+0.028%
|
-0.511%
|
+4.769%
|
-2.262%
|
+0.725%
|
+1.135%
|
+2.354%
|
-0.963%
|
-0.108%
|
|
| |
- 東64線:太麻里─嘉蘭─金峰溫泉。
- 東66線:金崙─金崙溫泉─歷坵。
國民中學[编辑]
境內無設立國民中學,嘉蘭、新興、正興村學區屬位於太麻里鄉大王村的大王國中,歷坵、賓茂村學區屬位於太麻里鄉金崙村的賓茂國中。
國民小學[编辑]
教育會[编辑]
- 金峰溫泉
- 比魯溫泉
- 都飛魯溫泉
- 嘉蘭陳家石板屋
- 地熱井
- 撒布佑部落
- 正興山莊社區
參考資料及注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 地形0 | |
---|
| 地質1 | |
---|
| 範圍2 | |
---|
| 代表性事物0 | |
---|
| 人口聚集地3 | |
---|
|
- 現代沖積層、階地堆積層、隆起珊瑚礁皆非為當地獨有的地質特色,故不收錄,但不表示恆春半島並不存在此種地質。
- 是以行政區劃做為收錄,但在學術上並無定論出明確的範圍,故各機關單位會依實際需求而有不同定義去劃分;本模板粗略劃分狹義、廣義是僅供參考,不能做為定論。
- 指最具人口規模與聚落發展的村莊,並採用村里名稱來收錄;若遇村莊被二個以上村里所劃分,改以當地的地名收錄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