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奇俠 (電影)
鋼鐵人 Iron Man | |
---|---|
![]() 電影海報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強·法夫洛 |
监制 | |
剧本 | |
原著 | 《鋼鐵人》 史丹·李 賴瑞·利伯 唐·赫克 傑克·科比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拉民·賈瓦迪 |
摄影 | 馬修·李巴提克 |
剪辑 | 丹·李貝托 |
制片商 |
|
片长 | 126分鐘[1] |
产地 | ![]() |
语言 |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派拉蒙影業 |
预算 | 1.4億美元[2][註釋 1] |
票房 | 5.85億美元[2]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無敵浩克》[註釋 2] 《鋼鐵人2》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鋼鐵俠 |
香港 | 鐵甲奇俠 |
臺灣 | 鋼鐵人 |
《鋼鐵人》(英語:Iron Man)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由強·法夫洛執導,馬克·弗格斯、霍克·奧斯比、艾特·馬柯姆與麥特·霍洛威共同編劇,劇情圍繞著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鋼鐵人展開。該片由漫威工作室製作,派拉蒙影業負責發行,為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作品。《鋼鐵人》的主演包含小勞勃·道尼、泰倫斯·霍華、傑夫·布里吉、肖恩·托布及葛妮絲·派特洛等人,劇情講述身兼企業家與發明家的東尼·史塔克(道尼飾演)打造了一套鋼鐵人動力服,進而成為擁有先進技術的超級英雄鋼鐵人。
自1990年以來,鋼鐵人的電影改編權先後由環球影業、二十世紀福斯和新線影業持有,但都遇到難題無法拍成,最後漫威工作室於2005年拿回了改編權,從頭開始籌拍該片。《鋼鐵人》的主體拍攝於2007年3月中旬開始,同年6月底結束,拍攝地點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各地。特效總監兼化妝師史丹·溫斯頓和自己的工作室打造了片中的鋼鐵人裝甲。光影魔幻工業負責製作片中大多數的特效。該片的配樂由拉敏·賈瓦帝創作。
《鋼鐵人》於2008年4月14日在澳大利亚的雪梨首映,並於同年5月2日於美國上映。該片相當賣座,全球總票房逾5.85億美元,並獲得普遍影評人的好評,影評人主要稱讚主演小勞勃·道尼的演技。美國電影學會將電影選入年度十大佳片之一。除此之外,《鋼鐵人》還奪下奧斯卡金像獎兩個獎項的提名,分別是最佳視覺效果與最佳音效剪輯。續集《鋼鐵人2》於2010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编辑]
天才發明家兼企業家東尼·史塔克擁有已故父親霍華的史塔克工業;表面是愛國者的他,私底下卻是極度自戀自負的花花公子,藉著販售軍火的收入來逍遙自在。他與摯友兼空軍上校詹姆斯·羅德在阿富汗[註釋 3]完成最新科技導彈「耶利哥」(Jericho)的測試,前往機場回國途中遭到一群武裝民兵襲擊。護衛隊全體陣亡後,東尼被一顆出產於自己公司的火箭推進榴彈炸傷,導彈碎片直接插進他的胸腔。許久後,東尼在一個洞穴中清醒,發現自己的胸部中央安裝一個連接汽車蓄電池的電磁鐵,幫他動手術的男子伊申解釋他身體裡的彈片插在深處而無法移除,只能靠這枚電磁鐵來避免他的心臟受損害。
綁架他們二人的武裝組織「十環幫」(Ten Rings),每人都手持來自史塔克工業的槍械,首領拉扎脅迫東尼幫他們造出一系列耶利哥導彈來換取自由。深知對方不會輕易釋放他的東尼表面合作,暗中開始安排逃亡計畫。得到自己的所需材料後,東尼設計出一架以反應爐發電的鋼鐵動力服作為逃生器具,同時取出原型導彈中的金屬鈀,用一堆破銅爛鐵拼湊成小型方舟核反應爐替代身上的電磁鐵;其每秒會產生30億焦耳電量。幾個月下來,東尼與伊申全心投入製作動力服,逐漸不耐煩的拉扎下令隔天就是最後期限。東尼抓緊時間完善動力服,設置好啟動程序後等待幾分鐘的運行,伊申發現時間來不及後,拿一把槍衝出去拖延時間後身中數槍。東尼等動力服正式啟動後出動,殺出一條血路至洞穴外,奄奄一息的伊申因家破人亡而決定赴死,最後提醒東尼不要浪費生命。
東尼衝出洞穴用噴火器燒毀整座基地後利用噴射裝置飛離,最後因動力服電量耗盡墜毀在沙漠中,最終被巡邏美軍救起。東尼回國後直接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他會徹底將公司改頭換面,他的秘書小辣椒·波茲、羅德與史塔克工業副總裁奧比戴亞·史坦看到他煥然一新後十分震驚;而一名來自政府部門神盾局的探員菲爾·考森找上小辣椒打算知道東尼失蹤時的細節。東尼絲毫沒有被外界的質疑影響,藉由小辣椒的幫助更換一個全新的反應爐心臟,也開始著手建造新型的戰甲。東尼在自己宅邸的地下工作室工作幾天幾夜,做出一套整合型的實驗第二代動力服,完成後立刻進行各種測試藉以應對各種情況。與此同時,拉扎在沙漠中回收東尼的動力服碎片,用洞穴裡留下的設計圖將其再度拼湊起來,認為該科技若是大量生產足以稱霸世界。
東尼出席迪士尼音樂廳的宴會,曾與東尼有過一夜情的女記者克莉絲汀·埃佛哈特給東尼觀看一系列伊申的老家古米拉小鎮受十環幫襲擊的照片。東尼發現是奧比戴爾將武器賣給敵人後,為了制止自己的武器繼續肆虐那裡,於是身換上色過的第三代動力服飛到小鎮,摧毀十環幫的勢力並拯救所有村民。但東尼回去的途中被阿富汗美軍基地探測到,美軍為以防萬一而派遣兩架F-22戰機進行攔截,東尼在意外毀掉一架戰機后得以逃脫。懸賞東尼性命的幕後黑手奧比戴爾來到十環幫營地,奪走原始動力服與設計圖且血洗營地,召集一群精英工程師根據設計圖以逆向工程為他量身打造出一架巨型動力服。
小辣椒碰巧撞見正在脫動力服的東尼,原本對於他冒生命危險的舉動反感,但還是幫助東尼到奧比戴爾的電腦前竊取武器販賣資料。而她剛好發現奧比戴爾正在私造巨型動力服,以及他買兇殺東尼的錄影證據,於是將所有證據複製交給考森。奧比戴爾為了取得動力服的供應能源而伏擊在家的東尼,搶走他身上的反應爐心臟。奄奄一息的東尼跑回地下室,將自己的原始反應爐心臟換回去。羅德趕到他家中後,按照東尼的指示回去基地,避免軍方戰鬥機前來干擾。與此同時,小辣椒隨著考森去逮捕奧比戴爾時,奧比戴爾駕駛著他研製的動力服「鐵霸王」(Iron Monger)衝出去。東尼到達後使出渾身解數與奧比戴爾對打,但因受制原始反應爐心臟出力不斷衰退而處於下風,兩人最後打到工業發電反應爐工廠的屋頂,東尼暗中讓小辣椒釋放大型反應爐裏的能量。反應爐的電量破表,站在屋頂的奧比戴爾直接被釋出的高壓電重創,最後連同動力服掉進反應爐中葬身火海。
東尼獲救後得知媒體已經將身穿戰甲的他取名為「鋼鐵人」,並與小辣椒一同感謝考森的協助。接著他來到新聞發佈會上本想利用軍事演習為理由掩蓋實情,但最後在演講時選擇放下手中的演講稿,向眾人公開他的鋼鐵人身份。在片尾片段中,神盾局局长尼克·福瑞來到東尼家中,告訴東尼他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英雄」,並打算與他討論一個《復仇者聯盟方案》。
角色[编辑]
- 小勞勃·道尼飾演東尼·史塔克 / 鋼鐵人,一名實業家、天才發明家及花花公子,為史塔克工業的首席執行長和美國軍隊的主要軍火製造商。
- 導演強·法夫洛表示,道尼過去的人生經歷使他成為該角的演員人選[4],認為道尼可以讓東尼·史塔克給人一種「討喜的混蛋」的感覺;不過要是這角色贏得了觀眾的心,道尼同樣能詮釋出東尼的心路歷程[5]。法夫洛很喜歡道尼在電影《吻兩下打兩槍》(2005年)中的演出[6]。道尼自己也是鋼鐵人的粉絲[4],常與《吻兩下打兩槍》的導演沙恩·布萊克討論《鋼鐵人》的劇本和對白[6]。前期製作期間,他在法夫洛隔壁有間辦公室,使他更能參與編劇作業[7]。道尼在劇本中加入了許多幽默的成份[8]。在訪談中,道尼被問到是否有詮釋該角上的難題時回答「的確是有的,就在東尼不再自我中心和無視道德、打算做點事情時。我通常很討厭超級英雄電影的一點,就是當你正在探索他時,他突然大轉變,嚷著『讓咱們去做點好事!』(……)我認為不要讓他一下子轉變太大是很重要的」[9]。為了飾演該角,道尼每週花五天進行重量訓練及武術訓練,鍛鍊體魄[4]。他表示這讓他受益匪淺,因為「在鋼鐵裝裡待了數個小時後很難不崩潰。我回想訓練的那段時光來療癒自己,好熬過每一天」[10]。道尼為了飾演東尼還特別蓄起了山羊鬍[11]。
- 泰倫斯·霍華飾演詹姆士·「羅德」·羅德斯,美國空軍武器開發部上校,東尼的摯友。
- 法夫洛之所以會選上霍華,是因為他認為霍華能在續集中飾演戰爭機器[12]。為了飾演該角,霍華於2007年3月16日參訪奈利斯空軍基地,與飛行員共進餐點及觀察西科斯基HH-60鋪路鷹直升機和F-22猛禽戰鬥機[13]。霍華與父親是鋼鐵人的粉絲,部分原因是羅德是他小時候少數的黑人超級英雄[14]。自從觀賞道尼演的電影《摩登褓姆》(1985年)後,霍華就一直是道尼的粉絲[15]。
- 布里吉從小就會看漫畫[16]。為了飾演該角,布里吉剃了光頭還留了鬍子[16]。許多有關布里吉的橋段後來遭到刪減,好讓劇情聚焦在東尼身上,不過編劇們認為憑藉布里吉的出色演技,奧比戴亞的戲份少些也無妨[17]。
此外,法倫·泰賀在片中飾演十環幫的領袖拉扎[21];保羅·貝特尼聲演東尼的人工智慧電腦兼虛擬管家賈維斯[21];萊絲莉·比伯飾演《浮華世界》記者克莉絲汀·埃佛哈特[21];克拉克·格雷格飾演神盾局探員菲爾·考森[21]。威爾·萊曼為片中頒獎典禮上的司儀配音[22]。導演法夫洛在片中詮釋東尼的保鑣兼司機快樂·霍根[8]。山繆·傑克森在片尾彩蛋片段中飾演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23]。
漫威漫畫家史丹·李在劇院版中客串於派對橋段,卻被東尼誤認為休·海夫納[註釋 4],東尼簡單地稱呼李為「休」,沒看他的臉就走了過去[25][26];而在另一個版本中,東尼發現他認錯人了,但是李說:「不要緊,別人老是把我和他搞混」[26]。片中吉他音樂的演奏者湯姆·莫雷羅客串飾演恐怖份子[27]。吉姆·克萊莫[註釋 5]在片中客串飾演自己[29]。歌手鬼臉煞星客串在東尼在杜拜的橋段中,但該橋段後因步調的問題而被剪掉,未出現在院線版本中[30]。
製作[编辑]
籌拍與編劇[编辑]
早期(1990年至2005年)[编辑]
1990年4月,環球影業買下了鋼鐵人的電影改編權[31],計劃拍成一部低成本電影,由史都華·戈登擔任導演[10]。1996年2月,二十世紀福斯從環球影業手中買下了改編權[32]。1997年1月,尼可拉斯·凱吉表示有興趣飾演鋼鐵人[33]。1998年9月,湯姆·克魯斯有意製作並主演該片[34]。傑夫·凡特與鋼鐵人的作者之一史丹·李一同為二十世紀福斯創作了一個故事,並由凡特改寫成劇本[35]。該劇本中東尼成為鋼鐵人的來由與漫畫不同,且反派由魔多客擔任[35]。二十世紀福斯的製片總裁湯姆·羅斯曼表示該劇本終於讓他了解了鋼鐵人這個角色[35]。1999年5月,傑佛瑞·肯恩(Jeffrey Caine)受聘重寫凡特的劇本[35]。同年10月,昆汀·塔倫提諾與片商商談有關編劇和執導的事情[36]。12月,二十世紀福斯將版權賣給了新線影業,並解釋說,雖然凡特和李的劇本很棒,但他們已有太多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在籌拍當中,「無法全都拍出來」[37]。
到了2000年7月,泰德·艾略特、泰瑞·羅西歐[35][38]與提姆·麥肯尼斯[39]各自為新線影業撰寫了劇本。麥肯尼斯在他的劇本中加入尼克·福瑞客串的橋段,好延伸出福瑞的獨立電影[35]。2001年6月,新線影業與鋼鐵人的粉絲喬斯·溫登討論有關執導該片的事宜[40]。2002年12月,麥肯尼斯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劇本[41]。2004年12月,新線影業選上尼克·卡薩維茨擔任《鋼鐵人》的導演,計劃於2006年上映[42]。該片的劇本初稿由阿爾弗雷德·高夫、麥爾斯·米勒與大衛·海特創作,劇情主要講述鋼鐵人對抗成為戰爭機器的父親霍華·史塔克。接下來的兩年,該片的籌拍作業進行的不甚理想,且新線影業與卡薩維茨談判破裂,新線影業因此決定將鋼鐵人的版權還給漫威[43]。
漫威工作室(2005年之後)[编辑]

2005年11月,漫威工作室從頭開始籌拍該片,包含劇本也從頭來過[44],並宣布《鋼鐵人》將是他們首部獨立拍攝的長片,也是首部真人鋼鐵人電影[7]。然而,先前在9月時,漫威向美林证券借款5.25億美元來拍最多10部電影,但《鋼鐵人》並不在計畫之內,因此漫威得另外為該片籌錢[44][45]。2006年4月,強·法夫洛受聘執導該片[46]。法夫洛打算在片中講述一位成年人在發現世界比他原本認為的還更複雜後,決定改頭換面的故事[47]。法夫洛將東尼被恐怖組織綁架的場景從越南战争改至阿富汗,因為他不想拍一部過時的電影[12]。編劇方面,製片人傑瑞米·拉切姆(Jeremy Latcham)表示,「我們找上了大約30位編劇,他們全都拒絕了」。拉切姆說,這些人不感興趣的原因出於這個角色相對來說比較模糊,且僅僅由漫威獨力製作[48]。最後,馬克·弗格斯與霍克·奧斯比和艾特·馬柯姆與麥特·霍洛威兩組人馬受聘分別撰寫劇本[46]。兩部劇本接著交由法夫洛整合[49],最後由約翰·奧古斯特進行潤飾[50]。法夫洛找上漫畫家馬克·米勒、布萊恩·麥可·班迪斯、喬·克薩達、湯姆·布萊佛特、阿克塞爾·阿隆索與雷夫·馬奇歐,請他們給點編劇上的建議[51]。
挑選該片的反派費了劇組一番功夫,因為法夫洛覺得鋼鐵人的大敵如果同原著漫畫一樣是滿大人的話似乎有些不切實際[51],認為滿大人只有可能出現在續集中[52]。早期劇本中的反派是緋紅機甲[8]。法夫洛也希望鋼鐵人在片中的敵人能像巨人一般高大[30]。最後,法夫洛選上了原定為續集反派的奧比戴亞·史坦擔任反派[30]。另外,法夫洛認為在片中暗藏一些給漫畫粉絲們的彩蛋是相當重要的。片中的彩蛋有:試圖攔截鋼鐵人的兩架F-22戰機之編號「鞭繩一號」(Whiplash 1)和「鞭繩二號」(Whiplash 2)取自漫畫中的反派鞭狂(Whiplash),以及美國隊長的盾牌出現在東尼的工作室等等[53]。
選角[编辑]
法夫洛打算找個新人演員來飾演鋼鐵人,因為「這種電影沒必要重金聘請巨星;鋼鐵人就是巨星,超級英雄就是巨星。《X戰警》(2000年)和《蜘蛛人》(2002年)之所以能大獲成功也不是靠巨星」[54]。小勞勃·道尼在2006年9月獲選飾演鋼鐵人[11][55]。法夫洛之所以會選上道尼,是因為道尼過去的人生經歷使他相當適合演鋼鐵人。法夫洛解釋道:「勞勃一生的高峰和低潮大家都看在眼裡。他必須找到內在的平衡,好克服比事業還重要的障礙。而這也正是東尼·史塔克所面臨的」[4]。漫威起初反對選上道尼飾演鋼鐵人[56],直到看完道尼的試鏡帶後才改變看法[57]。其他主演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加入劇組:泰倫斯·霍華於2006年10月簽約飾演東尼的摯友詹姆士·「羅德」·羅德斯[58];葛妮絲·派特洛於2007年1月簽約飾演東尼的女友小辣椒·波茲[59];而傑夫·布里吉則在同年2月加入劇組[60],飾演奧比戴亞[30]。
拍攝[编辑]
《鋼鐵人》的製片基地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普雷亞維斯塔的前休斯公司片場[61]。法夫洛之所以不選擇將該片的背景設定在美國東岸,是因為許多超級英雄電影的背景都在那兒[12]。該片的主體拍攝始於2007年3月12日[62]。剧组首先拍摄東尼在阿富汗被恐怖组织關在洞穴裡的橋段[63]。為了拍攝洞穴,劇組搭了一個150至200碼(140至180米)長的巨型布景[12]。布景中設有可調整的岔路,好讓拍攝作業不會受限[12]。美術指導J·麥可·里瓦看了一段拍阿富汗的塔利班成員的影片,片中該名塔利班成員在說話時嘴巴因氣溫低而吐出了白煙,里瓦因此發現洞穴裡面應該要是很冷的,於是在布景內裝設了空調系統[16]。為求寫實,他還去調查了獄中不得已湊合著用的東西,例如片中出現的塞了茶葉、用來泡茶的襪子[16]。
接著,劇組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因约县的隆派恩山拍攝東尼被擄的橋段,而其餘的阿富汗外景則在因約縣的奧蘭查拍攝[16]。劇組在奧蘭查當地忍受了兩天的狂風吹襲[16]。劇組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拍攝作業於4月中旬開始[64],5月2日結束[65]。東尼的豪宅蓋在加利福尼亞州馬里布的峽灣坡因特杜姆[30][66]。豪宅的內景是劇組實際在片場搭建布景拍攝的,不過豪宅整體因坡因特杜姆是保護區,無法在該處搭景,因此劇組只好在後期製作中透過電腦技術將豪宅整體插入鏡頭中[16][30][67]。東尼的車庫中有四輛跑車,包含1932年式的福特Flathead敞篷車(車身彩繪了火焰裝飾)、橘色薩林S7跑車、1967年式的藍色Shelby Corbra跑車及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的電動跑車特斯拉Roadster[68]。片中戰鬥機飛行員因墜機而被迫跳傘的橋段在風洞拍攝[69]。《鋼鐵人》於2007年6月25日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凱薩宮酒店殺青[70]。
片中有許多對白是即興創作的,因為劇本在開拍時仍未完成(劇組忙著讓劇情合理及規劃動作場面)[30]。法夫洛認為即興創作能讓電影更自然[30]。有些橋段是用兩台攝影機拍攝而成的,好捕捉該橋段中演員的台詞[30]。因為道尼每次都想即興創作,所以每個橋段都要拍好幾次[30]。東尼在演講時請聽眾坐在地板上就是道尼的點子[10],他也創作了東尼在展示科技導彈「耶利哥」時所做的演講[5]。片尾東尼的關鍵台詞「我是鋼鐵人」亦是道尼即興創作的[71],而這句台詞後來二度出現在2019年電影《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中,是鋼鐵人自我犧牲前的最後一句話,並且也是道尼即興發揮額外增加的[72]。因為這些即興創作,布里吉認為該片因此成了「預算達2億美元的學生電影」,並表示主演們這麼做帶給了漫威高管壓力[73]。他還提到,在某些時候,他與道尼會互換角色進行彩排,感覺一下自己的對白聽起來如何[73]。
漫畫家布萊恩·麥可·班迪斯為尼克·福瑞客串的橋段寫了三頁對白,劇組從中選出了最棒的台詞進行拍攝[51]。法夫洛表示,这段镜头等於是“给粉丝们的一点小提示……让他们知道这是《复仇者联盟》的开局”。杰克逊只在片场工作了一天,这天现场的劇組人员也很少,避免他客串的消息泄露[74]。雖然如此,傳言幾天後就在網路上傳了開來[74]。漫威工作室的總裁凱文·費吉隨後從所有試映版本中刪去了該橋段,好保持驚喜並讓粉絲們繼續猜測[74]。
裝甲設計[编辑]
法夫洛希望能透過展示三代的鋼鐵人套裝來讓該片變得可信[12]。曾與法夫洛合作拍過《野蠻遊戲2:迷走星球》(2005年)的特效總監兼化妝師史丹·溫斯頓和自己的工作室打造了金屬版和橡膠版的鋼鐵人裝甲[16]。馬克一號設計的特點是讓人感覺像是用破銅爛鐵做的一般[16]。其背部裝甲較前方的裝甲來的少,因為東尼得集中資源拿去往前衝鋒殺敵[16]。馬克一號的模型道具重90英磅(41公斤)[16]。史丹·溫斯頓工作室也用電腦動畫製作出了奧比戴亞的巨型戰甲,其重800英磅(360公斤),高10英尺(3.0米),並裝設在一個平衡環架上,好模擬走路的樣子[16]。巨型戰甲的一隻手臂就需要五名操作人員控制[16]。片中製作巨型戰甲的橋段是用戰甲的比例模型拍攝而成的[30]。馬克二號配備有一些輔助飛行用的裝備[30]。漫畫家阿迪·格拉諾夫與插畫家菲爾·桑德斯(Phil Saunders)設計了馬克三號[75]。格拉諾夫的設計是該片最初的靈感[76]。桑德斯修改了格拉諾夫的設計,使其不那麼顯眼及像卡通似的[16]。馬克三號的道具斥資32萬美元製作,在接下來的《鋼鐵人2》(2010年)和《鋼鐵人3》(2013年)都有出現[77][78]。2018年4月,收藏在洛杉磯秘密倉庫的馬克三號道具失竊[77][78]。桑德斯也設計了戰爭機器的裝甲,但其「在前期製作大概進行到一半時被剪掉了」[79]。
特效[编辑]
法夫洛相當擔心實際道具服和電腦特效間的差異是否太過明顯[80]。在看完《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2007年)和《變形金剛》(2007年)後,他聘請光影魔幻工業負責製作片中大多數的特效[16]。孤兒院特效公司和大使館特效公司也製作了片中的一些特效[16],其中後者製作了馬克一號的電腦特效[81]。為了用特效打造更精緻的鋼鐵人裝甲,道尼有時只穿著動作捕捉衣拍片[16]。馬克三號飛行的鏡頭是用電腦動畫拍成的[82]。
音樂[编辑]
為該片譜寫配樂的作曲家拉民·賈瓦迪從小就是鋼鐵人的粉絲,並表示自己總是很喜歡「那些並無超能力的超級英雄」。《鋼鐵人》的配樂原定由導演強·法夫洛的長期合作夥伴約翰·戴柏尼負責創作,但他後來因故無法為該片配樂[83],賈瓦迪便毛遂自薦接手戴柏尼的工作[84]。法夫洛認為該片的配樂應該是重金屬音樂和吉他樂[84],因為東尼比傳統的超級英雄更像個搖滾巨星[85]。賈瓦迪譜寫的配樂多為吉他樂,他在譜完曲後將其交給樂團演奏[84]。賈瓦迪在譜曲期間得到了配樂家漢斯·季默和季默的公司遙控製作公司的幫助[84]。討伐體制樂團的吉他手湯姆·莫雷羅負責演奏片中的吉他樂[27]。《鋼鐵人》中還出現了1966年卡通《漫威超級英雄》的主題曲(經過改編)[86]。該片的電影原聲帶於2008年4月29日由獅門唱片發行[87]。
上映[编辑]
《鋼鐵人》于2008年4月14日在澳大利亚雪梨乔治街的大聯盟電影院舉行首映禮[88],接著於同年5月2日在美國院線上映[89],而其他地區則大多提早在4月30日上映[90]。美國電影協會(MPAA)以片中有「一些打戲、暴力和帶有性意味的橋段」為由將電影評為PG-13級,意味著片中含有部分家長可能認為不適合13歲以下觀眾觀看的內容,建議家長需特別注意[91]。
宣傳與市場行銷[编辑]
2006年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上,官方釋出了該片的前導漫畫海報[92]。《鋼鐵人》在2007年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上有個專題小組[93]。導演強·法夫洛在該展上宣傳該片時展出一段獨家片段,廣受好評[93][94]。主演小勞勃·道尼、泰倫斯·霍華、葛妮絲·派特洛和漫畫家史丹·李也出席了現場[94][95]。2007年10月,派拉蒙影業釋出了新的電影海報[96]。隔年3月,官方釋出了兩張最終版本的電影海報,一張是美國版本,一張是國際版本[97]。
漫威與派拉蒙影業對《鋼鐵人》的行銷手法仿效自《變形金剛》(2007年)[98]。2008年5月,SEGA在多個平台上發布了改編自該片的同名商業搭配電玩,主演小勞勃·道尼、泰倫斯·霍華與肖恩·托布在電玩中為他們的角色配音[99]。該片的一支30秒廣告在第42屆超級盃電視轉播的休息時間播出[100][101]。派拉蒙影業還與美國約6,400間7-Eleven便利商店及LG集團合作宣傳《鋼鐵人》[98]。孩之寶推出了鋼鐵人、鈦甲人(出現在電玩中)及漫畫《浩克世界大戰》中的鋼鐵人裝甲的玩具模型[102]。在世界各地,協助該片促銷的企業有汉堡王和奧迪等。法夫洛奉命為速食連鎖店導演置入性行銷廣告,同《變形金剛》的導演麥可·貝一樣[98]。在片中,東尼的座車是奧迪R8,且他在從恐怖組織手中給救出來後說要吃份汉堡王的「美式起司汉堡」,這些置入性行銷都是派拉蒙影業與合作企業的協議之一。其他三款奧迪出廠的車奧迪S6轎車、奧迪A5跑車及奧迪Q7休旅車也出現在片中[103][104]。同協助宣傳《變形金剛》的企業通用汽車一樣,奧迪架設了一個行銷網站[98]。軟體公司甲骨文公司也在自己的網站上宣傳該片[105]。漫威推出了數本《鋼鐵人》的商業搭配漫畫[106]。
迴響[编辑]
評價[编辑]
《鋼鐵人》收穫了多數影評人的好評。 影評匯總網站爛蕃茄上收集的276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258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3%,平均得分7.71分(滿分10分),該網站對電影的共識性評價寫道「導演強·法夫洛與主演小勞勃·道尼成就了這部高明且高衝擊力的超級英雄電影,即使不是漫畫迷也可享受」[91],而站Metacritic則根據38篇評論文章,其中33篇予以好評,無差評,5篇褒貶不一,給出平均分79(滿分100),代表「普遍良好的評價」[107]。據CinemaScore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108]。
《綜藝》的影評人陶德·麥卡錫對道尼的表現和該片的特效予以好評,並稱讚該片是「有著清新活力、豪爽大方且有趣的特效饗宴」[109]。《好萊塢報導》的柯克·霍尼卡特(Kirk Honeycutt)對《鋼鐵人》讚譽有加,但對鋼鐵人與反派奧比戴亞的決鬥感到失望,「奧比戴亞是怎麼學會操縱裝甲的?」[110]《新聞日報》的法蘭克·洛夫西稱讚了片中的情感、演員的演技和「乍看之下頗合理的科學」,認為這些元素讓該片在忠於原著的同時還更上一層樓[111]。IGN的陶德·吉爾克里斯(Todd Gilchrist)認為道尼是全片的亮點,並稱讚了眾主演的演出[112]。《紐約時報》的影評人A·O·史考特形容該片是「一部極為出色的超級英雄電影,或至少——因為該片仍有一些缺點——也稱得上一部好片」[113]。
《紐約》雜誌的大衛·艾德爾斯坦認為該片是一部「講述虛構故事的優美電影」,並在評論中寫道「導演強·法夫洛並沒有採用漫畫式的風格,至少在前半段沒有。他採用逼真的風格,你會以為你在看一部軍事驚悚片」[114]。《芝加哥讀者報》的J·R·瓊斯(J. R. Jones)在影評中稱讚了道尼的演技[115]。網站黑暗地平線的加斯·富蘭克林(Garth Franklin)稱讚了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布景和力學,與電腦動畫無縫接合」,但認為「全片毫無原創性和突破性」[116]。
也有影評人給予該片較為負面的評價。《紐約客》的大衛·丹比認為全片「有些陰鬱」[117]。《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思·圖蘭在影評中寫道,「該片有些零散,(……)不同於其片名《鋼鐵人》中那一體成形的元素『鐵』,這部片比較像是一塊『合金』,由許多不同且不連貫的東西組合而成」[118]。Time Out的大衛·珍金斯(David Jenkins)給予《鋼鐵人》3顆星(滿分5顆)的評價,認為該片聚焦在電腦特效和道德問題上,既沒有《蜘蛛人》(2002年)的活力,也沒有《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年)的深度[119]。
票房[编辑]
截至下檔日,《鋼鐵人》在美國及加拿大地區共累积了3.184億美元的票房,加上來自其他地區的2.668億美元,全球票房共計5.852億美元,而其製片預算則是1.4億美元[2]。
在北美,《鋼鐵人》於2008年5月2日星期五與愛情喜劇片《新郎不是我》同步上映[120]。該片於星期四的晚場進帳約350萬美元,並於星期五上映當天收穫3,520萬美元[120][121]。首映週末三天統計下來,該片共透過4,105家電影院進帳了約9,860萬美元的票房,排名當週第一[122]。該票房成績使《鋼鐵人》成為2008年北美首映週末票房第三高的電影,僅次於《黑暗騎士》(約1.584億美元)和《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約1.001億美元)[123]。根據派拉蒙影業的調查,首映週末的觀眾中有65%是男性,25歲以上的觀眾佔55%[120]。隔週末,該片收穫5,120萬美元,下跌了48%,擊敗新片《頭彩冤家》和《駭速快手》蟬聯票房冠軍[124]。Box Office Mojo的編者指出,雖然首週的票房成績沒有2007年同期的漫威電影《蜘蛛人3》那麼高[120],但次週票房的跌幅遠小於後者,2003年同一時段上映的《X戰警2》也沒有如此表現[124]。第三個週末,該片進帳3,180萬美元,較上週下跌38%,排名第二,僅次於新片《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125]。2008年6月18日,該片成為當年首部北美票房突破3億美元大關的電影[126][127]。
除了北美以外,該片前五大的市場分別為英國(約3,382萬美元)、南韓(約2,516萬美元)、墨西哥(約1,972萬美元)、法國(約1,919萬美元)及澳大利亚(約1,888萬美元)[128]。《鋼鐵人》是2008年北美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黑暗騎士》(約5.333億美元)[123],也是2008年全球票房第八高的電影[129]。
上一届: 《寶貝媽媽》 |
![]() 第18週至19週 |
下一届: 《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 |
榮譽[编辑]
年份 | 獎項 | 類別 | 獲獎或入圍者 | 結果 | 來源 |
---|---|---|---|---|---|
2008年 | 2008年MTV電影大獎 | 最佳夏季電影 | 《鋼鐵人》 | 獲獎 | [130] |
2008年青少年票選獎 | 電影票選獎:動作片 | 《鋼鐵人》 | 提名 | [131] | |
電影票選獎:動作片男演員 | 小勞勃·道尼 | 提名 | |||
電影票選獎:動作片女演員 | 葛妮絲·派特洛 | 提名 | |||
電影票選獎:反派 | 傑夫·布里吉 | 提名 | |||
2008年尖叫獎 | 最佳科幻片/科幻電視劇女演員 | 葛妮絲·派特洛 | 提名 | [132] | |
2009年 | 第35屆全美民選獎 | 最受歡迎電影 | 《鋼鐵人》 | 提名 | [133] |
最受歡迎動作片男主角 | 小勞勃·道尼 | 提名 | |||
最受歡迎男主角 | 小勞勃·道尼 | 提名 | |||
最受歡迎超級英雄 | 小勞勃·道尼(飾演鋼鐵人) | 提名 | |||
第1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群戲演出 | 《鋼鐵人》 | 提名 | [134] | |
第21屆南加州大學編劇協會獎 | 馬克·弗格斯、霍克·奧斯比、艾特·馬柯姆與麥特·霍洛威 | 提名 | [135] | ||
第6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肖恩·马汉、约翰·尼尔森與班·史諾 | 提名 | [136] | |
第51屆葛萊美獎 | 最佳電影/電視劇/其他媒體配樂原聲帶 | 拉民·賈瓦迪 | 提名 | [137] | |
第7屆視覺效果學會獎 | 最佳電影視覺效果 | 班·史諾、哈爾·希克爾、維多利亞·阿隆索(Victoria Alonso)與約翰·尼爾森 | 提名 | [138] | |
年度最佳單一視覺效果橋段 | 班·史諾、韋恩·比爾海默(Wayne Billheimer)、維多利亞·阿隆索與約翰·尼爾森 | 提名 | |||
最佳電腦動畫人物(真人動作片) | 哈爾·希克爾、布魯斯·霍爾科姆(Bruce Holcomb)、詹姆斯·圖利(James Tooley)與約翰·沃克(John Walker) | 提名 | |||
最佳模型及縮小版模型(長片) | 亞倫·麥克布萊德(Aaron McBride)、羅素·保羅(Russell Paul)、傑拉德·古茲施麥特(Gerald Gutschmidt)與健次山口(Kenji Yamaguchi) | 提名 | |||
最佳影像合成(長片) | 強納森·羅斯巴特(Jonathan Rothbart)、達夫·拉奇(Dav Rauch)、凱爾·麥克卡洛克(Kyle McCulloch)與肯特·西基(Kent Seki) | 提名 |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约翰·尼尔森、班·史諾、丹·苏迪克和肖恩·马汉 | 提名 | [139] | |
最佳音效剪輯 | 法蘭克·尤爾納與克里斯多福·博伊斯 | 提名 | |||
2009年兒童票選獎 | 最受歡迎電影 | 《鋼鐵人》 | 提名 | [140] | |
第14屆帝國獎 | 最佳影片 | 《鋼鐵人》 | 提名 | [141] | |
最佳男主角 | 小勞勃·道尼 | 提名 | [142] | ||
最佳科幻/奇幻/超級英雄電影獎 | 《鋼鐵人》 | 提名 | [143] | ||
2009年金牛座世界特技獎 | 最困難的打戲 | 《鋼鐵人》 | 獲獎 | [144] | |
最佳特技協調員/第二組導演 | 湯瑪斯·R·哈珀(Thomas R. Harper)、菲爾·尼爾森(Phil Neilson)與基斯·沃拉爾德(Keith Woulard) | 提名 | |||
最佳火焰特技 | 麥克·賈尤斯特斯(Mike Justus)、達米安·莫雷諾(Damien Moreno)與提摩西·P·特雷拉(Timothy P. Trella) | 獲獎 | |||
2009年MTV電影大獎 | 最佳影片 | 《鋼鐵人》 | 提名 | [145] | |
最佳電影男演員 | 小勞勃·道尼 | 提名 | |||
第35屆土星獎 | 最佳科幻電影 | 《鋼鐵人》 | 獲獎 | [146] [147] | |
最佳電影男主角 | 小勞勃·道尼 | 獲獎 | |||
最佳電影女主角 | 葛妮絲·派特洛 | 提名 | |||
最佳電影男配角 | 傑夫·布里吉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強·法夫洛 | 獲獎 | |||
最佳劇本 | 馬克·弗格斯、霍克·奧斯比、艾特·馬柯姆與麥特·霍洛威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拉民·賈瓦迪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鋼鐵人》 | 提名 | |||
2009年雨果獎 | 最佳戲劇表現(長篇) | 《鋼鐵人》 | 提名 | [148] |
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與理察·科利斯將《鋼鐵人》評為他們最喜歡的2008年電影之一[149][150]。美國電影學會將電影選入2008年年度十大佳片之一[151]。《帝國雜誌》也將該片選為「有史以來最棒的500部電影」之一[152]。主角東尼·史塔克也在《帝國雜誌》評選的「有史以來最棒的100位電影角色」和Fandomania.com評選的「有史以來最棒的100位虛構角色」名單上榜上有名[153][154]。
家庭媒體[编辑]
在美國,《鋼鐵人》的DVD及藍光光碟於2008年9月30日由派拉蒙家庭媒體發行公司發行,而歐洲地區的發行日期則是10月27日[155]。在美國,該片的DVD於發行首週賣出約424萬份,進帳約7,790萬美元,排名當週第一[156][157]。截至2020年1月,該片已在家庭媒體方面收穫了約1.98億美元的收益[156]。片中,東尼在宣布他是鋼鐵人前讀著報紙。報紙上的圖片是業餘攝影師羅尼·亞當斯(Ronnie Adams)在該片拍攝時偷拍的照片,亞當斯因此於2008年9月對派拉蒙影業和漫威提起訴訟,派拉蒙影業只好修改DVD中的該鏡頭[158]。美國企業沃爾瑪獨家發行的DVD版本收錄有動畫電視劇《鋼鐵人:裝甲冒險》的搶先看片段[159]。《鋼鐵人》也收錄在《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復仇者集結》(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Phase One – Avengers Assembled)10碟套裝中[160]。該套裝收錄了所有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的電影,由華特迪士尼家庭娛樂於2013年4月2日發布[160][161]。
續集[编辑]
續集《鋼鐵人2》同樣由強·法夫洛執導[162],編劇改為賈斯汀·塞洛克斯[163],小勞勃·道尼、葛妮絲·派特洛、山繆·傑克森與克拉克·格雷格分別回歸飾演東尼·史塔克 / 鋼鐵人、小辣椒·波茲、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與神盾局探員菲爾·考森[164][165][166][167]。唐·奇鐸取代泰倫斯·霍華飾演羅德斯上校[168]。米基·洛克與山姆·洛克威爾在片中飾演反派伊凡·萬科和賈斯汀·漢默[169][170][171],而史嘉蕾·喬韓森則負責飾演神盾局探員娜塔莎·羅曼諾夫[172]。該片的主體拍攝於2009年4月6日至7月18日間進行,為期71天[173]。《鋼鐵人2》於2010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174]。
註釋[编辑]
- ^ 網站Box Office Mojo上的資料顯示該片的預算為1.4億美元[2],不過另一網站The Numbers的資料則是1.86億美元[3]。本條目採用Box Office Mojo的資料。
- ^ 依照電影宇宙上映次序。
- ^ 在最早的漫畫中為越南。
- ^ 成人雜誌《花花公子》的創刊人[24]。
- ^ 消費者新聞與財經頻道(CNBC)節目《瘋錢》的主持人[28]。
參考資料[编辑]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 ^ Iron Man.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08-04-09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 ^ 2.0 2.1 2.2 2.3 Iron Man (2008).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7).
- ^ Iron Man (2008). The Numbers.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4).
- ^ 4.0 4.1 4.2 4.3 Bowles, Scott. First look: Downey forges a bond with 'Iron Man' role. USA Today. 2007-04-27 [201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 ^ 5.0 5.1 Allsletter, Rob. Iron Man's Jon Favreau. Comics Continuum. 2008-03-03 [200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8).
- ^ 6.0 6.1 Svetkey, Benjamin. 'Lethal Weapon' Wunderkind (and Former Party Boy) Shane Black Is Back ... and Still Looking for Acti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5-13 [2016-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 ^ 7.0 7.1 Ambrose, Tom.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Empire. 2007-07-26: 69.
- ^ 8.0 8.1 8.2 Hewitt, Chris. Super Fly Guy. Empire. April 2008: 66–72.
- ^ Carroll, Larry. 'Iron Man' Star Robert Downey Jr. Talks About 'Incredible Hulk' Cameo, Controversial 'Tropic Thunder' Pics. MTV. 2008-03-18 [200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 ^ 10.0 10.1 10.2 Shapiro, Marc. Pumping Iron. Starlog. 2008-04: 47–50.
- ^ 11.0 11.1 Iron Man Has Been Cast. IGN. 2006-09-29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Quint visits the IRON MAN production offices! Art! Favreau speaks about sequels (?!?), casting and more!!!. Ain't It Cool News. 2007-02-09 [200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2).
- ^ Rolfsen, Bruce. 'Iron Man' pilot to hit big screen. Air Force Times. 2007-03-21 [2007-03-22].
- ^ Worley, Rob M. 'Iron Man': Terrence Howard lives the dream. Comics2Films. 2008-04-22 [200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 ^ Rotten, Ryan. Iron Man: The Set Visit - Terrence Howard. Superhero Hype!. 2008-04-01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3).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Iron Man Production Notes. SciFi Japan. 2008-04-30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 ^ Adler, Shawn. 'Iron Man' Co-Writers Discuss Their Favorite Deleted Scenes, Plus An Exclusive DVD Bonus Clip. MTV. 2008-09-30 [200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 ^ Harris, Scott. 'Iron Man 3': 7 Things You May Have Missed the First Time Around. Next Movie. 2013-05-06 [2014-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 ^ Redding, Jordan. Iron Man 2008. Moviepilot. 2014-12-11 [2014-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 ^ Douglas, Edward. Gwyneth Paltrow Plays Pepper Potts. Superhero Hype!. 2008-05-01 [2008-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 ^ 21.0 21.1 21.2 21.3 Ebert, Roger. Iron Man (PG-13). Chicago Sun-Times. 2008-06-01 [201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7).
- ^ Iron Man Award Ceremony Narrator. Behind The Voice Actor.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 ^ Itzkoff, Dave. Modern Marvel.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3-25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Hugh Hefner. Biography.com.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 ^ Goldman, Eric. Stan Lee's Further Superhero Adventures. IGN. 2007-05-04: 3 [200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 ^ 26.0 26.1 Iron Man Ultimate 2-Disc Edition DVD, disc 2 (I Am Iron Man documentary)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8.
- ^ 27.0 27.1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Guitarist Faces 'Iron Man'. Roadrunner Records. 2008-05-06 [200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0).
- ^ Neumaier, Joe. Jodie Foster Says ‘Money Monster’ Isn’t About Jim Cramer. Fortune. 2016-05-13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 ^ Dellaverson, Carlo. Cramer In 'Iron Man'. CNBC. 2008-05-02 [200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
-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Douglas, Edward. Exclusive: An In-Depth Iron Man Talk with Jon Favreau. SuperheroHype.com. 2008-04-29 [200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 ^ Ryan, James. Bam! Pow! Heroes take over the silver screen.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1990-04-14.
- ^ Smith, Andrew. Gen X kids not bad on screen. The Commercial Appeal. 1996-02-18.
- ^ Film Clips Column. The Journal Gazette. 1997-01-03.
- ^ Radford, Bill. Big screen gaining new ground as venue for comics creations. The Gazette. 1998-09-06.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Iron Man (Archive). Comics2Film. [200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3).
- ^ Vice, Jeff. Comic books poised for film incarnations. Deseret Morning News. 1999-10-03 [200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5).
- ^ Smith, Andrew. Superheroes lining up for millennium movie debuts. The Commercial Appeal. 1999-12-26.
- ^ Epstein, Warren. X-guys could muscle up more Marvelous screen fare. The Gazette. 2000-07-09.
- ^ Richey, Rodney. Warner Bros. goes 'Bat' to the Future. Los Angeles Daily News. 2000-09-25.
- ^ Elder, Robert K. All work and lots of slay. Chicago Tribune. 2001-06-01.
- ^ Garcia, Chris. A firsthand look at 'Secondhand'. 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2002-12-06.
- ^ Nick Cassavetes to Direct New Line Cinema and Marvel's Iron Man. New Line Cinema. 2004-12-10 [200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4).
- ^ Iron Man by Alfred Gough & Miles Millar, Revisions By David Hayter. Latino Review. 2006-04-24 [200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5).
- ^ 44.0 44.1 Fritz, Ben. Marvel steels itself for 'Iron'. Variety. 2005-11-02 [200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Vincent, Roger. Marvel to Make Movies Based on Comic Books. Los Angeles Times. 2005-09-06 [201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 ^ 46.0 46.1 Kit, Borys. Marvel Studios outlines slew of superhero titl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4-28 [200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 ^ Ferris, Glen. Empire: Interviews - Jon Favreau Video Interview. Empire Online. 2008-04-29 [200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 ^ Marvel Studios: Building A Cinematic Universe (紀錄片). The Avengers Blu-Ray. 2012.
- ^ Worley, Rob. Jon Favreau talks Iron Man. Comics2Film. 2006-06-21 [200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 ^ Jensen, Jeff. 'Iron Man': Summer's first Marve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4-17 [200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 ^ 51.0 51.1 51.2 Johnston, Rich. Lying in the Gutters Volume 2 Column 156.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8-05-06 [200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8).
- ^ Worley, Rob M. Iron Man: Favreau on films, fans, and Fin Fang Foom. Comics2Film. 2007-09-08 [200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Part 2 of Quint's interview with Jon Favreau! IRON MAN 2, Stark's alcoholism, Empire Strikes Back and THE AVENGERS!. Ain't It Cool News. 2008-10-29 [200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3).
- ^ Vejvoda, Jim. The Unknown Iron Man. IGN. 2006-05-24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8).
- ^ AICN EXCLUSIVE!! IRON MAN Has Found Its Tony Stark!!. Ain't It Cool News. 2006-09-29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Eisenberg, Eric. Jon Favreau Details His Fight With Marvel Studios To Cast Robert Downey Jr. As Iron Man. Cinema Blend.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1).
- ^ 【復仇者聯盟】漫威電影十週年 《鋼鐵人》導演強˙法夫洛EW訪談 回顧漫威電影宇宙的光榮起點. 電影神搜. 2018-03-17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中文(台灣)).
- ^ Terrence Howard cast in Iron Man!. Games Radar. 2006-10-12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Gwyneth Paltrow to Star in Iron Man. ComingSoon.net. 2007-01-17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Jeff Bridges Aboard Iron Man. Superhero Hype. 2007-02-05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Raab, Scott. May God Bless and Keep Robert Downey Jr.. Esquire. 2007-02-21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4).
- ^ Funding Initiated for Iron Man Movie. Superhero Hype!. 2007-02-28 [200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2).
- ^ Favreau, Jon. Jon Favreau on Iron Man filming. SuperHeroHype.com. 2007-03-19 [2015-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1).
- ^ Flying with the stars. Edwards Air Force Base. 2007-04-06 [200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 ^ Miles, Donna. Edwards team stars in 'Iron Man' superhero movi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007-05-02 [200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 ^ Rowley, Alison. 'Iron Man 3': Robert Downey Jr's Tony Stark seeks revenge in first clip. Digital Spy. 2013-04-05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 ^ First ‘Iron Man 3′ Clip Shows Tony Stark Taunting His New Enemy. Yahoo! Movies. 2013-04-05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Hall-Geisler, Kristen. The Cars in Iron Man's Garage. About.com. [200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7).
- ^ Giardina, Carolyn. 'Iron Man' crew had desired effec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5-05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 ^ Favreau, Jon. Iron Man Movie Update!. Comingsoon.net. 2007-06-25 [200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 ^ MCU成功的關鍵竟是來自小勞勃道尼的這句即興台詞. 世界電影. 2018-07-23 [201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中文(台灣)).
- ^ 心疼!小勞勃道尼原本不願意說《復聯 4》我是鋼鐵人台詞 「再度重現這句話太痛苦⋯」. Jusky 街星. 2019-05-09 (中文(台灣)).
- ^ 73.0 73.1 Ahern, Sarah; Roshanian, Arya. What Jeff Bridges Learned From Difficulties on the ‘Iron Man’ Set. Variety. 2016-11-30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74.0 74.1 74.2 Vary, Adam B. Jon Favreau talks 'Iron Ma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5-05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 ^ Who Designed the Iron Man Suit?. Superhero Hype!. 2007-05-06 [200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8).
- ^ Vespe, Eric. Quint goes one on one with Jon Favreau about IRON MAN at Comic-Con!!!. Ain't It Cool News. 2007-07-28 [200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77.0 77.1 快說!東尼史塔克的戰袍被誰偷走了?鋼鐵人裝甲「Mark III」失竊案. 電影神搜. 2018-05-25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7) (中文(台灣)).
- ^ 78.0 78.1 Melrose, Kevin. Original Iron Man Movie Armor, Worth $320,000, Is Missing. Comic Book Resources. 2018-05-09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 ^ Sciretta, Peter. Iron Man: Official War Machine Concept Art. Slash Film. 2008-10-21 [200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6).
- ^ Rotten, Ryan. Iron Man: The Set Visit - Jon Favreau. Superhero Hype!. 2008-04-01 [200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2).
- ^ Andrews, Marke. Vancouver's visual effects makers bulk up. The Vancouver Sun (Canada). 2008-04-11 [200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3).
- ^ Vespe, Eric. Quint visits ILM with Jon Favreau and sees some IRON MAN stuff!!. Ain't It Cool News. 2008-04-21 [200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3).
- ^ Larson, Randall. Of Superheroes and Predators: John Debney Returns to Sci-Fi. Cinefantastique. 2010-07-22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 ^ 84.0 84.1 84.2 84.3 Ramin Djawadi: Compositore di Iron Man. Comicus. 2008-04-06 [2016-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 ^ Weedon, Paul. Ramin Djawadi on Game Of Thrones, Iron Man, Pacific Rim. Den of Geek. 2013-10-17 [2016-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 ^ Boston, Rick. Iron Man Theme by John O’Brien and Rick Boston. Rick Boston Artist Musician. [2016-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 ^ Iron Ma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iTunes. 2008-04-29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 ^ Iron Man Aussie Premiere Pics. Superhero Hype!. 2008-04-14 [200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0).
- ^ IRON-CLAD DATE: MAY 2, 2008. Marvel.com. 2006-06-23 [201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 ^ Sciretta, Peter. Iron Man NOT Coming Early. /Film. 2008-03-12 [201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91.0 91.1 Iron Man (2008).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8).
- ^ Comic-Con: Jon Favreau's IRON MAN poster!!!. Ain't It Cool News. 2006-07-24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2).
- ^ 93.0 93.1 Yamato, Jen. Surprise Iron Man Footage Knocks Comic-C.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2007-07-27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 ^ 94.0 94.1 Wiadomości: SDCC 2007: Film Iron Man, kolejne informacje. MarvelComics.com. 2007-07-29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 ^ Sciretta, Peter. Full 2007 San Diego Comic-Con Schedule Announced. /Film. 2007-07-09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 ^ Billington, Alex. Awesome New Iron Man Poster!. FirstShowing.net. 2007-10-04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 ^ Billington, Alex. TWO Final Epic Iron Man Posters Revealed - Updated!. FirstShowing.net. 2008-03-06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4).
- ^ 98.0 98.1 98.2 98.3 Stanley, T. L. Tie-ins: LG, BK, 7-Eleven To Pump Paramount's Iron Man. Brandweek. 2008-01-07 [200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3).
- ^ Geddes, Ryan. Iron Man Film Cast To Voice Game. IGN. 2008-03-20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 ^ Graser, Marc. Studios suit up for Super Bowl. Variety. 2007-12-19 [2007-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4).
- ^ Billington, Alex. New Iron Man Superbowl TV Spot Debuts!. FirstShowing.net. 2008-02-03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2).
- ^ Douglas, Edward. Hasbro Previews G.I. Joe, Hulk, Iron Man, Indy & Clone Wars. Superhero Hype!. 2008-02-17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8).
- ^ Graser, Marc. 'Iron Man' rides with Audi. Variety. 2007-07-25 [200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 ^ Gorman, Steve. 'Iron Man' gets heavy start at box office. Reuters.com. Reuters. 2008-05-03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
- ^ Oracle is co-promoting Ironman. Oracle.com. [2008-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 ^ Tobin, Paul. Paul Tobin on Iron Man: Fast Friends. Newsarama. 2008-10-20 [201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 ^ Iron Man (2008).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9).
- ^ 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 ^ McCarthy, Todd. Iron Man. Variety. 2008-04-25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3).
- ^ Honeycutt, Kirk. Iron M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4-28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Lovece, Frank. 'Iron Man'. Newsday. 2008-04-30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 ^ Gilchrist, Todd. Iron Man Review. IGN. 2008-04-29 [200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 ^ Scott, A. O. Iron Man (2008).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5-02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2).
- ^ Edelstein, David. A Hero for Our Times. New York. 2008-04-25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
- ^ Jones, J. R. Iron Man. Chicago Reader.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30).
- ^ Franklin, Garth. Review: "Iron Man". Dark Horizons. 2008-05-02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 ^ Denby, David. Unsafe. The New Yorker. 2008-05-05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1).
- ^ Turan, Kenneth. 'Iron Man'. Los Angeles Times. 2008-05-01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 ^ Jenkins, David. Iron Man. Time Out. 2008-04-25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 ^ 120.0 120.1 120.2 120.3 Gray, Brandon. 'Iron Man' Blasts Off. Box Office Mojo. 2008-05-05 [2019-11-06].
- ^ Opening Day Records at th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 ^ Iron Man (2008) - Weekend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200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 ^ 123.0 123.1 2008 Domestic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 ^ 124.0 124.1 Gray, Brandon. 'Iron Man' Builds, 'Speed Racer' Burns. Box Office Mojo. 2008-05-14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Gray, Brandon. 'Narnia' Retreats with Sequel. Box Office Mojo. 2008-05-19 [2019-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7).
- ^ Iron Man (2008). Box Office Mojo. [200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5).
- ^ DiOrio, Carl. "Iron Man" bolts past $300 million at box office. NewsDaily. 2008-06-19 [200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7).
- ^ Iron Man (2008) Foreign. Box Office Mojo. [201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7).
- ^ 2008 Worldwide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 ^ Keck, William. MTV Movie Awards full of pomp, promotion. USA Today. 2008-06-02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 ^ 2008 Teen Choice Awards winners and nominees. Los Angeles Times. 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 2008-06-17 [201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2).
- ^ Seijas, Casey. Comics Take Over '2008 Scream Awards' As Nominees Announced. MTV News. 2008-09-15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People's Choice Awards - 2009 Nominees & Winners. People's Choice Awards.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7).
- ^ 'Doubt' Tops SAG Pack. CBS News. 2008-12-18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King, Susan. USC Scripter Award nominations announced. Los Angeles Times. 2009-01-07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5).
- ^ Bafta Film Awards 2009: The winners. BBC. 2009-02-08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Seijas, Casey. 'The Dark Knight', 'Iron Man' Rock The Grammy Nominations. MTV News. 2008-12-04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Iron Man Leads Visual Effects Society Awards Nominations. GamesRadar.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 Academy Award winners and nominees. CNN. 2009-02-22 [200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 ^ Nickelodeon Unfolds Luminous List of 2009 Kids' Choice Awards Nominees. Nick KCA Press. 2009-02-06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 ^ Empire Awards 2009 Best Film. Empire.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6).
- ^ Empire Awards 2009 Best Actor. Empire.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6).
- ^ Empire Awards 2009 Best Sci-Fi / Superhero. Empire.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 ^ 'Doubt' Tops SAG Pack. Taurus World Stunt Awards.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MTV's 2009 Movie Award Nominations Are Packed With Comic Book Nods. MTV News. 2009-05-04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Nominations for the 35th Annual Saturn Awards. 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 Horror Films. [2009-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 ^ "The Dark Knight" receives five Saturn Awards at the 35th Annual Saturn Awards. 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 Horror Films.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 ^ 2009 Hugo Awards. The Hugo Awards.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7).
- ^ Ebert, Roger. The best films of 2008... and there were a lot of them. Chicago Sun-Times. 2008-12-05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 ^ Corliss, Richard. Top 10 Movies. TIME. 2008-12-09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 ^ AFI Awards 2008.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 ^ Empire's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Empire's The 100 Greatest Characters of All Time. Empire.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5).
- ^ The 100 Greatest Fictional Characters. Fandomania.com.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 ^ Ault, Susanne. Iron Man to kick off fourth quarter. Video Business. 2008-05-05 [200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 ^ 156.0 156.1 Iron Man (2008) - Video Sales. The Numbers.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4).
- ^ Paris, Arthur J. It just keeps on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for 'Iron Man'. Rediff India Abroad. 2008-10-15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 ^ Kemp, Cal. IRON MAN Censored. Collider. 2008-09-17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 ^ Iron Man DVD (Review). Comics Worth Reading. 2008-10-05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 ^ 160.0 160.1 Lee, Jason.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10-disc Blu-ray set announced. HD-Report. 2012-06-06 [201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 ^ Breznican, Anthony. Briefcase lawsuit delays Marvel's 'Phase One' box set until next spring -- EXCLUSIV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09-06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7).
- ^ Finke, Nikki. So What Was All The Fuss About? Marvel Locks in Jon Favreau For 'Iron Man 2'. Deadline.com. 2008-07-09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 ^ Graser, Marc. Theroux to write 'Iron Man' sequel. Variety. 2008-07-15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 ^ Kit, Borys. Downey, Favreau sign on for "Avengers" at Marv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10-29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Gwyneth Paltrow returns Virginia 'Pepper' Potts in Iron Man 2. INQUIRER.net. 2010-04-22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1).
- ^ Fleming, Michael. Samuel Jackson joins 'Iron' cast. Variety. 2009-02-25 [200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1).
- ^ Goldberg, Matt. Clark Gregg and Kate Mara Sign on for IRON MAN 2. Collider.com. 2009-04-23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 ^ Susman, Gary. 'Iron Man 2': Terrence Howard's out, Don Cheadle's i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10-14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 ^ Fleming, Michael; Graser, Marc. Mickey Rourke sizes up 'Iron Man 2'. Variety. 2009-01-07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1).
- ^ Snider, Mike. First look: Mickey Rourke suits up as Whiplash for 'Iron Man 2'. USA Today. 2009-06-09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1).
- ^ Warmoth, Brian. Sam Rockwell Confirms 'Iron Man 2' Role, Almost Played Tony Stark. MTV. 2009-01-15 [200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6).
- ^ Finke, Nikki. Another 'Iron Man 2' Deal: Scarlett Johannson To Replace Emily Blunt As Black Widow For Lousy Lowball Money. Deadline.com. 2009-03-11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9).
- ^ Iron Man 2 Wraps on Schedule. Marvel.com. 2009-07-18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1).
- ^ Iron Man 2: International Release Dates. Marvel.com. 2010-04-02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延伸閱讀[编辑]
- John Rhett Thomas. The Art of Iron Man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Titan Books Limited. 2018-10-09. ISBN 978-1-78565-950-8.
- 約翰·瑞特·湯瑪斯; 甘鎮隴譯. 《鋼鐵人電影美術設定集(十週年紀念版)》. 台灣: 尖端. 2019-04-30. ISBN 9789571085289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编辑]
- 官方网站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鋼鐵人》的资料(英文)
- 爛番茄上《鋼鐵人》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鋼鐵人》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鋼鐵人》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鋼鐵人 》的资料(英文)
- TCM电影资料库上《鋼鐵人》的资料(英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