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鄉
坐标:22°40′36″N 120°31′38″E / 22.676579°N 120.527302°E
長治鄉 Changzhi Township 舊稱:長興 | |
---|---|
鄉 | |
![]() | |
坐标:22°41′N 120°32′E / 22.68°N 120.53°E | |
國家 | ![]() |
省 | 臺灣省(已虛級化) |
上級區劃 | 屏東縣 |
下級區劃 | 16村264鄰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長治鄉公所 (立法機關:長治鄉民代表會) |
• 鄉長 | 古佳川(長治鄉鄉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39.8861 平方公里(15.4001 平方英里) |
海拔 | 48 公尺(157 英尺) |
人口(2023年2月)(10,626戶) | |
• 總計 | 29,083人 |
• 排名 | 8 |
• 密度 | 729人/平方公里(1,888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908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13060 |
毗鄰 | 鹽埔鄉、九如鄉、屏東市、麟洛鄉、內埔鄉、瑪家鄉 |
網站 | http://www.pthg.gov.tw/TownCgt/Default.aspx |
長治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congˇ cii hiongˊ),舊稱「長興」,位於臺灣屏東縣北部,北臨鹽埔鄉,東鄰瑪家鄉三和村、內埔鄉,西鄰屏東市,西北連九如鄉,南接麟洛鄉。全境地勢平坦,由東南向西北緩傾,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本鄉是客家六堆中的前堆,居民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約五成[1]),閩南人次之,產業則以農業為主。
歷史[编辑]
長治鄉舊名「長興」,原屬馬卡道族阿猴社勢力範圍。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地由廣東嘉應州(即今之梅州市)蕉嶺縣漢族客家移民邱永鎬率族人開墾火燒庄,逐漸形成聚落。老潭頭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嘉應州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和梅江區)移民邱宗旦家族開墾,包含了今日潭頭村、香楊村兩地。[2]康熙四十年(1701),有古姓墾民開墾竹葉林庄,為今日德協地區的前身[3]。康熙後期的竹葉林一帶即為番界所在地,阿猴社居民在此期間也遷往屬於排灣族領土的德協、番仔寮。[4]後於乾隆年間,閩南移民張、吳兩姓入墾繁華地區。因水患關係,一部份人遷往內埔鄉,建立犁頭鏢庄。[5]
1895年,六堆與日軍爆發火燒庄戰役,長治鄉多地遭焚毀。日治初期劃為阿緱廳廳直轄麟洛區;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麟洛區改為長興庄,劃歸高雄州屏東郡管轄。戰後初期改劃設為高雄縣屏東區長興鄉;1946年被劃入屏東市,並取「長治久安」之義,易名為「長治區」;1950年改為屏東縣長治鄉至今。1955年南半部麟洛地區奉准分鄉,設立麟洛鄉。1970年,自繁華村分出榮華村,多為眷村。近年來,長治鄉發展出許多新社區,儼然成為屏東市的衛星鄉鎮。
人口[编辑]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28,074 | — |
1986 | 27,768 | −1.1% |
1991 | 27,618 | −0.5% |
1996 | 29,850 | +8.1% |
2001 | 30,516 | +2.2% |
2006 | 30,939 | +1.4% |
2011 | 30,686 | −0.8% |
2016 | 30,159 | −1.7% |
2021 | 29,337 | −2.7%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根據屏東縣內埔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長治鄉戶數約1.1萬戶,人口約2.9萬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新潭村與德和村,2022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4,073人與812人[6]。長治鄉人口族群分布主要以客家人為主,僅番仔寮地區為閩南人聚落。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 第1屆李清輝
- 第2屆林順榮
- 第3、4屆邱永富
- 第5、6屆邱日新
- 第7、8屆黃順丁
- 第9、10屆邱維河
- 第11屆曾雨水
- 第12、13屆邱清源
- 第14屆吳永松
- 第15屆邱永安
- 第16、17屆許玉秀
- 第17屆李新煌(代理)
- 第17屆涂燕諒(代理)
- 第17屆許玉秀(因貪汙而遭停職)
- 第18屆古佳川
- 第19屆古佳川
鄉政組織[编辑]
長治鄉公所是長治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長治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屏東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長治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7]。
長治鄉民代表會是長治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長治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長治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5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8]。
行政區[编辑]
- 長興村
- 俗名火燒庄,為邱永鎬先賢來台最早開發之地,「長興」取「長治永興」之義。長興庄最早之文獻記載在六堆內埔建造天后宮碑,該碑石立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本村以邱姓最多,次為張、王、黃、廖等姓[10]。本村以殺蛇溪與屏東市相隔,交通甚便,故外流人口頗多[11]。
- 進興村
- 本村舊名新潭頭,村內供奉玄天上帝廟一座,歷史悠久,香火鼎盛。光復後新潭頭分為進興、新潭二村,本村為鄉行政中心,為和諧地方,促進興榮,遂命名為進興村。下有河壩寮聚落,河壩寮(上寮、下寮)位於村境東方,日據初期開墾,而漸有人居住,又稱「東興莊」。居民多從事農耕維生,以邱、陳、羅、潘等姓居多[12]。
- 新潭村
- 本村昔時在西南有一湖潭,潭係洪水氾濫後,由泥沙堵塞溪流,瀦水而成潭,以後潭被泥沙淤積而消滅。潭之南北兩邊均有先民開墾而成部落,南邊稱為老潭頭,北邊稱為新潭頭,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新潭頭庄分為兩村,東南為進興村,西北為新潭村[13]。傳統上以邱、鍾、黃、陳等姓為主[14]。新潭村居民四千人,為長治第一大村。
- 潭頭村
- 本村先民於清康熙年間由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和程鄉縣(今梅縣),隨邱永鎬來台,最初落居於長興莊,清康熙47年(1708年)邱宗旦等人至本村開墾而形成部落。今日居民大多為邱姓[15]。
- 香楊村
- 本村昔日地多野生香櫞,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開墾成庄之後,稱為香櫞樹下,及至日據時期將香櫞腳改為香楊腳,台灣光復後改為香楊村。本村沿革為清康熙卅八年(公元1699年)邱永鎬率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和程鄉縣(今梅縣)民最初來到此地墾荒,招徠墾民,搭建一大工寮供墾荒者居住,不久因地勢低濕,且遭風雨侵襲,致使租館倒塌,邱永鎬乃放棄此地,率先民上溯溪流至今長興村,作為開墾據點。迨至清乾隆初年,才有邱永鎬之孫邱敏萬與曾孫邱映葵父子回來開墾香楊樹下,才形成村落[16]。香揚村與屏東市瑞光里、田寮相鄰,外地遷入者多,人口密度高。
- 崙上村
- 本村昔日地勢較四周高,故稱崙上。客籍先民隨邱永鎬來台開墾長興庄,其後有一部份墾民逐漸東遷,開發本村而成為聚落。以邱、鄭、鍾、沈、劉、楊等姓較多,民情淳樸,以務農為主。[17]
- 德協村
- 本庄在昔時原野廣闊,多天然竹林,故名竹葉林庄。德協之名蓋自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起,邱永鎬率墾民引隘寮溪水源由大坑闕﹝今內埔鄉水門村﹞開鑿圳溝至竹葉林庄,歷時一、二十年,為紀念墾民同心同德,努力開圳,以利眾人灌溉給水之利,遂將圳命名德協圳,其庄名曰德協庄。日據初期在本庄設警察派出所,光復後改為高雄縣長興鄉。民國39年10月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協村[18]。
- 德成村
- 本村舊時屬竹葉林一部份,光復後以中興路(台24號)為界,分成德協、德成二村。民國39年10月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成村。居民多從事農耕,以邱、楊、魏、馮、曾、范等姓較多數[19]。長治國中座落於此。
- 德和村
- 舊名和尚寮,昔日是一片廣闊雜草叢生的原野,地勢低濕,排水不良。清光緒21年(1895年)始有外地人遷移至此從事開墾。初有一位姓楊的和尚,結茅盧居此,名曰「虎尾寮」,過著清淡苦寒的生活,行人路過稱之「和尚寮」。及至台灣光復後,人口漸增,乃命名為德和村。周圍均為屏東糖廠自營的農場圍繞著[20]。村莊人口較少,多為閩南籍,以廖、林、王、陳等姓佔多數。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吸引不少觀光人口。
- 德榮村
- 本村先民大約在清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梅縣、蕉嶺縣來台開墾而成部落,村內有下屋庄與煙墩腳庄。下屋位於德協圳下游,崙上西北方約一公里,以前由崙上往下看,該處房屋較低,故稱為下屋庄。煙墩腳原是一片荒蕪之地,有清兵軍營駐防,遇有外患敵人時,燒煙火以示警,謂之「煙墩」。蓋清雍正11年(1733年)設南路下淡水營於山豬毛隘口(今內埔鄉隘寮村),因該地兵營時常被隘寮溪洪水沖毀,乃於清光緒11年(1885年)遷至煙墩腳附近,居民漸增成為一小村。民國39年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榮村迄今。村民大多數為客家籍,少部份為閩南籍及印尼華僑,以邱、林、羅三姓較多[21]。
- 復興村
- 本村舊時有份仔庄、莿桐腳兩庄,光復後合併為一村。民國40年後,外省籍退伍軍人在河壩地開墾,形成新興一部落。現全村由三個部落組成。而本村客籍先民大約在乾隆中葉來至份仔初闢成庄,以後才有莿桐腳(新圍庄)和新興。本村除新興外,居民均為客家籍,以張、黃等姓為多數,以農業為主,盛產竹筍。份子又稱景興莊,以前因耕種缺水,乃引用火燒圳水源至本莊,因此以水圳為界,分為上份仔、下份仔。莿桐腳又稱新圍庄,清代末葉因德協庄發生水災,有部份德協居民遷移至此而成一莊。莊內土地公廟旁有兩株高大莿桐樹而得名。河壩地又稱新興,民國43年退除役軍人在此開墾河壩地。人口漸增,乃劃入復興村[22]。
- 繁華村
- 本村舊名番仔寮,曾改名鳳雅寮,但未沿用之。台灣光復後,番仔寮乃劃分為繁華、繁榮、繁隆、繁昌四村。本村位於番仔寮西南部。本村先民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漳州、泉州移民來台。民國35年4月1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繁華里,民國39年10月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華村迄今。本村居民以閩南籍為主,退除役軍人遷來居住者亦不少,村民多以務農為生,以林、吳、蘇、曾、陳、鄔等姓較多[23]。
- 繁榮村
- 繁昌村
- 本村位於番仔寮北部,以閩南籍為主,吳、蘇、林、張等姓較多[25]。
- 繁隆村
- 位於番仔寮東隅,居民以閩南籍吳、陳、王、李、林、蘇等姓為主[26]。
- 榮華村
- 本村原稱為隘寮大同農場,自民國49年劃規長治鄉後,被編入繁華村第十二鄰,蔣經國先生於民國53年曾蒞臨巡視,乃命名榮華莊,取榮華富貴之意。民國59年7月1日自繁華村劃出成為一村,名榮華村。全村分為忠孝新村、仁愛新村、信義新村、和平新村及力行新村五個村落。村民皆由國軍退除役官兵所組成,籍貫來自大陸各省市[27]。
- 八八風災後,本鄉榮華村內劃出一狹長區塊供原住民遷村使用,名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三地門鄉達來村、德文村、霧台鄉霧台村、佳暮村、吉露村、大武村、阿禮村皆有遷入,行政區劃改劃至這些鄉、村,脫離長治鄉榮華村,使該園區內共有二鄉七村的飛地(地圖未標示)。
警政治安[编辑]
- 屏東縣警察局屏東分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長治分駐所:屏東縣長治鄉進興村復興路2號 Tel:(08)7366741
- 德協派出所:屏東縣長治鄉德協村中興路635號 Tel:(08)7621604
- 繁華派出所:屏東縣長治鄉繁昌村中山路102號 Tel:(08)7621384
廣播電臺[编辑]
财团法人中央广播电台在此乡设有分台,中波发射功率分别为600和1200千瓦,使用中波927、1521千赫,用于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广播,目前该分台的执照已经被注销,但频率仍保留。[28]
原址現已整理,成立「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提供屋舍給莫拉克風災的山區災民居住。[29]
教育[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 屏東縣立長治國民中學【德成村】[1]
地址:屏東縣長治鄉中興路578號 電話:(08)7621193
國民小學[编辑]
-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國民小學【新潭村】
- 屏東縣長治鄉繁華國民小學【繁華村】
- 屏東縣長治鄉德協國民小學【德成村】
- 屏東縣私立崇華國民小學 (崇華雙語學院)【復興村】
圖書館[编辑]
- 屏東縣長治鄉立圖書館【潭頭村】因內部整修目前未對外開放
- 屏東縣長治鄉立圖書館-繁華分館【繁隆村】
- 屏東縣長治鄉向日葵圖書館【德榮村】
幼兒園[编辑]
- 長治鄉繁華國民小學【繁華村】
- 長治鄉德協國民小學【德成村】
- 人之初幼兒園【繁華村】
- 冠迪幼兒園【長興村】
- 景福幼稚園【崙上村】(已廢校)
- 香潭幼稚園【潭頭村】
- 慈育幼稚園【德成村】
交通[编辑]
公路[编辑]
- 國道
- 省道
- 縣道
- 鄉道
公共運輸[编辑]
- 705:老崙線
- 706:德協線
- 社區巴士
- 霧台鄉原鄉社區巴士:百合-三和-好茶-三地門-霧台
- 霧台鄉幸福巴士:佳暮-屏基
- 霧台鄉幸福巴士:百合-屏東
- 公路客運
- 8221:屏東-德和-鹽埔
- 8226:屏東-鹽埔-高樹
- 8227:屏東-崙上-三地門鄉公所
- 8228:屏東-份仔-水門
- 8229:屏東-三和-水門
旅遊[编辑]
- 長治抗日紀念公園[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長治鄉藝術館[3]
- 竹葉庄古門樓【德協村】
-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德和村】[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天明製藥觀光藥廠【德和村】
- 農業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展示廳【德和村】
-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德和村】
- 愛上休閒馬場【繁華村】
- 財團法人屏東縣長治鄉福崙宮【崙上村】
- 新潭頭玄天上帝廟【進興村】
- 長興天后宮【長興村】:由台南市大天后宮分香而來。
- 單車國道(位於國道3號下方)
- 清朝下淡水都司署城門遺址
特產[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花松村,1996,臺灣鄉土全誌(九)。臺北:中一
- ^ 各鄉鎮客家人口統計 (PDF). [2017-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
- ^ 客家聚落發展歷程比較研究:以長治鄉潭頭與屏東市田寮為例,林佳締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六節, 1990
- ^ 伊能嘉矩
- ^ 清朝時期屏東縣長治鄉番仔寮地區之拓墾,莊清祥
- ^ 人口統計-長治鄉人口統計. 屏東縣內埔戶政事務所.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中文(臺灣)).
- ^ 關於我們-業務職掌-組織架構. 長治鄉公所. [202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中文(臺灣)).
- ^ 關於我們-村里風采-鄉民代表介紹. 長治鄉公所. [202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中文(臺灣)).
- ^ 長治鄉公所-長治鄉發展史.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A22543FDE5E94EF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五節, 1990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E14096FA4F9BBAA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BBB314F65800495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二節, 1990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ADA94F6E97D11E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F5F508BB8060A8C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1F41C4B0041EF29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EE697437BACBD69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BBF0C852A88D53B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7C9464EEE5A5E8C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340C214CE72DAE1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9F4E891915D406B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3BAB0C80910E0CE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十二節, 1990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十四節, 1990
- ^ 《長治鄉志》第二章第十三節, 1990
- ^ 長治鄉公所-各村風采 https://www.pthg.gov.tw/towncgt/News_Content.aspx?n=4CD3FB2DC083725F&sms=792860A744420711&s=5E01DD422B9F115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調幅廣播電臺指配頻率及設臺地區表[永久失效連結]
- ^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長治鄉 |
- 屏東縣長治鄉公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屏東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平原系統 長治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都會學園校友錄
- 長治鄉衛生所[永久失效連結]
- 長治鄉戶政事務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長治鄉立圖書館有關長治鄉的介紹
OpenStreetMap上有關長治鄉的地理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