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鄉(阿美語:kakacawan,臺灣話:Tiông-pin-hiong)是臺灣臺東縣的一個鄉,位於臺東縣東北端,北臨花蓮縣豐濱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南接成功鎮。是長濱文化起源地。
本鄉背山面海,以丘陵地形為主,海岸線長,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漢人及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等平埔原住民,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1]。
本鄉政區域共劃分為六個村:樟原村(噶瑪蘭語:Kladut)、三間村、忠勇村(馬卡道族的聚落)、長濱村(長濱村中劃分了長濱及長光,而長光當地阿美族人稱"Ciwkangan",音譯舊名為「石坑」。而長濱文化中的石棺文化遺址亦在長光)、竹湖村(竹湖分為南竹湖、竹湖及永福三個聚落)、寧埔村(當地阿美族人自稱「僅那鹿角;"Kinaloka"」,意思為「青苔之地」)。
而長濱鄉鄉公所位於長濱村中。[2]
長濱鄉舊稱「加走灣」(Kakacawan),其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自阿美族語「Pikakasawan」譯音而來,其意為「瞭望臺」;該名稱反應出清治時期末期之際,因應大量外族(西拉雅族、噶瑪蘭族等)的移入,造成與當地的阿美族起衝突,阿美族人乃設立瞭望台,派人於此巡邏、守望之歷史背景;二是根據平埔原住民的說法,此地曾為阿美族人的獵場,因為掛滿許多獵物而引來跳蚤,因而取跳蚤的臺語諧音,稱之為「加走」。清光緒年間漸有漢人移入。[3]
日治時期,此地屬臺東廳管轄,曾設置「加走灣庄」,在昭和12年(1937年)的日治時期末期,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3]此地海岸線長達28公里,易名為「長濱」,設置「長濱庄」,劃歸臺東廳新港郡管轄,庄內劃分為長濱、寧埔、城山、中濱、三間屋、真柄、樟原七個大字,戰後改設臺東縣長濱鄉至今。
長濱鄉舊稱「加走灣」由來另有一個說法,長濱第一批移民為屏東平原馬卡道族,因為思念原鄉屏東(原居地赤山、萬金及五溝水的東方,中央山脈南靡依西有一座「加走山」,山裏有「加走社」),便把「加走灣」下庄北邊的山丘取名為「加走山」,又因下庄海岸線彎曲,因而取名「加走灣」,馬卡道族為長濱最早的移民屯墾者,最早遷入的時間為咸豐九年(1859年),因此,「加走灣」的由來以此說較有證據性。
歷屆鄉長[编辑]
任次 |
姓名 |
備註
|
1 |
陳光福 |
|
2 |
陳光福 |
|
3 |
陳光福 |
|
4 |
陳仙勳 |
|
5 |
陳仙勳 |
|
6 |
陳光福 |
|
7 |
黃連發 |
|
8 |
黃連發 |
|
9 |
林元流 |
|
10 |
林元流 |
|
11 |
江世崇 |
|
12 |
潘榮宗 |
|
13 |
潘榮宗 |
|
14 |
陳進吉 |
解職
|
14 |
田璋 |
補選
|
15 |
陳德成 |
|
16 |
陳德成 |
|
17 |
潘淑芳 |
|
18 |
潘淑芳 |
現任
|
行政區劃[编辑]
- 三間村、忠勇村、寧埔村、竹湖村、長濱村 (臺灣)、樟原村
歷史人口 |
---|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15,134 | — |
---|
1986 | 14,007 | −7.4% |
---|
1991 | 12,368 | −11.7% |
---|
1996 | 11,726 | −5.2% |
---|
2001 | 10,228 | −12.8% |
---|
2006 | 8,987 | −12.1% |
---|
2011 | 8,031 | −10.6% |
---|
2016 | 7,399 | −7.9% |
---|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永久失效連結] |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圖書館[编辑]
- 八仙洞
- 加走灣遺址
- 長濱平原
- 烏石鼻
- 豐年祭
- 玉髓沙灘
- 白桑安遺址
- 忠勇遺址
- 樟原休閒區
- 金剛大道(忠勇自行車道)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