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Yangmingshan American Military Housing 位置 台灣 台北市 士林區 建成于 1950 建造用于 駐台美軍 宿舍
「陽明山美國在臺協會(原美援運用委員會)宿舍」 中華民國 (臺灣 )文化資產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 登錄類別 宅第 登錄公告日期 2007年9月28日 位置 臺灣 臺北市 士林區 中庸一路2、4號及中庸二路1、2、3、4、5、6、7、8、10及12號詳細登錄資料
山仔后前美軍宿舍 中華民國 (臺灣 )文化資產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 登錄類別 宅第 登錄公告日期 2007年9月28日 位置 臺灣 臺北市 士林區 愛富二街1號、愛富二街厚生巷2號、愛富二街厚生巷4號、愛富三街2號與4號、愛富三街長生巷1號與3號、2號與4號、5號與7號、6號與8號、9號與11號、13號與15號詳細登錄資料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中華民國 (臺灣 )文化資產登錄等級 文化景觀 登錄類別 歷史事件場所 登錄公告日期 2013年11月27日 位置 臺灣 臺北市 士林區 原則上以1950-60年代美軍宿舍仍尚有留存之範圍,包括美軍協防司令宿舍,劉自然事件案現場地區宿舍及山仔后地區的C-1、C-2、F、H-1、H-2區等地區之美軍宿舍為對象,與該社區的社交、商業消費、服詳細登錄資料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Yangmingshan American Military Housing ),是台灣 台北市 陽明山 上山仔后 地區的文化景觀 之一,位於中國文化大學 附近佔地約13.88公頃 的土地上,約擁有150棟美式建築,供1980年代以前的駐台美軍 軍官、顧問 及其眷屬在台居住。
1950年代,美軍 開始大量派駐官兵至台灣,以提供軍事訓練、支援 給中華民國政府 和中華民國國軍 。1951年,美軍顧問團規劃小組、顧問工程師沈祖海 、中華民國外交部 外事處人員共同乘坐直昇機 攜帶在台北市上空盤旋,並利用圓規 以美軍單位與美國使館為中心畫圓以找尋適合場所,最後選定以陽明山 山仔后與天母 一帶(中山北路七段 末端)作為美軍眷舍的興建點。陽明山山仔后地區的興建戶數最多,眷舍規模最大,居住者為軍階 較高的軍官 ;而天母興建的美軍眷舍較為零散分布,其興建戶數較少,居住者以士官 和低階軍官為主[1] [2] 。當時民間將這些美軍宿舍俗稱為「阿督仔厝」。後來也在台北市區的民族東路 與中山北路之間的數公頃土地興建美軍總部勤管司令部 營區(今中山美術公園 )。[3] [4]
1978年12月16日美國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外交關係 後,美軍顧問團 (MAAG)於1979年3月1日正式停止運作,原先業務由美國在台協會 技術組接掌,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 (USTDC)也於1979年4月25日降旗,末任駐台美軍 司令林德 少將於4月28日離台,最後一名美軍在1979年5月3日離台,美軍宿舍區的房屋逐漸廢棄、閒置。然而台灣銀行 接管部份的建物後,其中一些出租做為住宅,開放本地人入住,著名人士包括林洋港 及賴聲川 [5] 。至於經建會 管理之建物,目前為美國在台協會 人員居住使用。
陽明山美軍宿舍區也是駐台美軍廣播電台 (Armed Forces Network Taiwan ,AFNT )的所在地點,1979年成立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 ,ICRT )接管美軍電台設備和業務後,仍繼續以陽明山作為電台總部,直到2000年為止。
相關條目 [ 编辑 ]
文献
引用
外部連結 [ 编辑 ]
部隊單位 相關設施 人員
美軍協防司令
美軍顧問團長
蔡斯
史邁斯
鮑恩
杜安
戴倫
桑鵬
江森
戚烈拉
泰萊
巴恩斯
那水德
馮納
崔仕克
湯普遜
美大使館武官
美軍電台台長
相關事件
古蹟 與 歷史 建築
信義區
南港區
松山區
大同區
中正區
中山區
北投區
內湖區
萬華區
士林區
文山區
大安區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