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惠庆(1877年4月2日-1950年5月24日),字骏人,男,江蘇省上海縣人,中華民国大陆时期政治家、外交家。
颜惠庆祖上来自山东,后南渡福建。他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颜永京早年从福建来到上海并且担任虹口圣公会教区牧师,还是圣约翰大学创办者之一。颜早年就读于聖约翰書院、英華書塾、同文書院,1895年赴美国读高中,1897年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在校期間曾任教會學校教師,曾參與中國駐美國公使館舘務。
1900年6月,颜惠庆毕业,8月回国,此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1905年(光緒31年)任上海《南方報》英文版編輯、商务印书馆编辑,在此期间编撰了《英华大辞典》。1906年(光緒32年)9月,参加清朝政府举行的留学生考试,获得全国第二名,赐譯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檢討[1]。
1907年(光緒33年)冬,颜惠庆任中国駐美國公使館二等参贊,隨公使伍廷芳赴任。驻美期间,颜惠庆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系统进修了外交理论和国际法知识,並加入美國国際法学会。
1910年(宣統2年),颜惠庆歸国,任外務部主事、外務部右参議。辛亥革命爆發後,代表袁世凱訪問各国駐華公使,獲得各國支持,以此取得了袁的信任,被提拔為外務部左丞。
民国初期[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颜惠庆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外交部次长,1913年春,颜惠庆任驻德国、瑞典、丹麦三国公使。1919年,以顾问身份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1920年回国。1920年(民国9年)8月,颜惠庆奉大總統徐世昌之命出任外交总长直到1922年(民国11年)8月,任内基本採取親英美路綫,重視對日本的交涉,尤其是有關山東問題的交涉。1921年(民国10年)5月,恢復和德國的邦交。11月華盛頓会議,颜惠庆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1921年12月18日代理国务总理,1922年6月12日正式任国务总理。
1922年1月至1926年(民国15年)6月,北京政府内各派紛争,顔惠慶曾任農商總長、外交總長、内務總長。他除1922年曾正式組閣外,1924年再次组阁。1926年5月臨時執政段祺瑞失勢,颜惠庆曾代行臨時執政職[a],1個月後卸任。此後,颜惠庆隐居天津英租界,專心從事金融和慈善活動。1927年,私立南开大学董事长范源濂去世后,颜惠庆作为南开大学董事会董事继任董事长一职[2]。
国民政府时期[编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颜惠庆以外交元老身份应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征召,任對日特種委員会委員。11月,任駐美國公使,到華盛頓赴任。1932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驻國際聯盟代表团首席代表。1932年,颜惠庆代表中国在国联大会上提交了日本侵略中国案,促请国联大会和行政院制裁日本。同年,作为中国政府首席代表出席日内瓦国际军缩会议期间,同苏联展开秘密外交,于当年12月12日成功地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签订复交协议。1932年,颜惠庆任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1933年(民国22年)2月日本松岡洋右在國聯發表退出国聯宣言,顔恵慶針鋒相對地發表了反對演説。1933年1月31日,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1936年因健康原因辞职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颜惠庆任中国紅十字会国際委員会主席,在上海主持难民和伤兵的救治工作。1939年,以国民政府特使身份赴美国两次拜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美国援助。1940年12月,自旧金山返香港,滞留于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香港,颜惠庆被软禁,其間拒絕了日方要其出任親日政府職務的要求,后被送回上海。
1945年抗战胜利后,颜惠庆在上海任上海市参議員、聯合国遠東救濟與復興委員會主席,還當选为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员。1949年2月,受代总统李宗仁派遣,前往西柏坡同中国共产党和谈。2月23日,顏惠慶等飛石家莊晤見毛澤東和周恩來,對「和平」及通航問題,「廣泛交換意見」[3]:153。和谈失败后,顔返回上海。5月6日,蔣經國奉蔣介石命訪顏惠慶「於中山醫院」[3]:197, 劝其前往台湾,因健康问题婉拒。中国人民解放軍攻佔上海前,他留在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国建国後,颜惠庆任中国人民政治協商会議全国委員会委員、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員、華東軍政委員会副主席。
1950年5月24日,颜惠庆因心臟病病逝于上海,享年74歳(滿73歳)。毛泽东和周恩来均致唁电。
- 颜在教育事业方面多有建树。他曾于1907年主持编辑了中国首本《英华大辞典》。后又参与筹办清华学堂,并主持成立了清华学校校董会。曾担任私立南开大学董事会董事、董事长。他还参与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和欧美同学会的组织。
- 在商界,颜于1929年出任天津大陆商业公司和天津大陆银行的董事长。
- 颜著有英文自传《东西方万花筒》(East-West Kaleidoscope),其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中译本名为《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于2005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颜惠庆内阁[编辑]
1922年颜惠庆内阁[编辑]
1922年6月12日成立。
其時,顏惠慶被法國蒙混,庚子賠款以法郎賠款全被改成了金元賠款,造成我國巨大損失,即“金法郎案”,顏惠慶難辭其咎。段祺瑞解釋此案為吃虧換取法國盡快退款,讓政府有一點錢可用。此案糾纏數年,各方仍不諒解,張作霖要求查辦財長李思浩。以李思浩晚景之淒涼,李思浩應該沒有貪汙,貪汙者另有其人,司法總長章士釗即得10萬元,第二個10萬則沒有兌現[4]。
1924年颜惠庆内阁[编辑]
1924年9月14日成立。
1926年颜惠庆内阁[编辑]
1926年5月13日恢复。宣佈曹錕於5月1日辭職,依法由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
外国勋章奖章[编辑]
颜惠庆夫人是孙宝琮,字川如(1888-1978),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幼妹。他们共有三子三女。长子颜棣生,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RMAS). 次子颜朴生,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官校。 长女颜樱生,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次女颜楠生,毕业于霍利奥克山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 三女颜彬生,毕业于纽约康奈尔大学。 三子颜植生,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故居 [编辑]
颜惠庆在天津有英租界扩展界(今五大道)内有颜惠庆故居。
参考文献[编辑]
- 书籍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游美同學錄·顏惠慶》,出自《游美同學錄》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外部链接[编辑]
- 前任:
- 周自齐
|
- 游美学务处总办(代理)
- 1912年1月 - 1912年4月
|
- 繼任:
- (廢止)
|
- 前任:
- 陸徵祥
|
- 外交總長
- 1920年8月 - 1922年8月
|
- 繼任:
- 顧維鈞
|
- 前任:
- 梁士詒
|
- 臨時国務總理
- 1922年1月 - 4月
|
- 繼任:
- 周自齊
|
- 前任:
- 周自齊
|
- 臨時国務總理
- 1922年6月12日 - 8月5日
|
- 繼任:
- 唐紹儀
|
- 前任:
- 袁乃寬
|
- 農商總長
- 1924年1月 - 9月
|
- 繼任:
- 高凌霨
|
- 前任:
- 顧維鈞
|
- 臨時国務總理
- 1924年9月14日 - 10月30日
|
- 繼任:
- 黄郛
|
- 前任:
- 程克
|
- 内務總長(代理)
- 1924年9月 - 10月
|
- 繼任:
- 王永江
|
- 前任:
- 胡惟德
|
- 国務總理
- 1926年5月13日 - 6月22日
|
- 繼任:
- 杜錫珪
|
|
---|
|
大清出使美国钦差大臣
1875-1912 | 陈兰彬(1875-1881) → 鄭藻如(1881-1885) → 張蔭桓(1885-1889) → 崔国因(1889-1893) → 杨 儒(1893-1896) → 伍廷芳(1896-1902) → 梁 诚(1902-1907) → 伍廷芳(1907-1909) → 張蔭棠(1909-1911) → 施肇基(1911-1912) |
---|
|
中華民國驻美国公使
1912-1935 | 張蔭棠(1912-1913) → 夏偕復(1913-1915) → 顾维钧(1915-1920) → 施肇基(1920-1929) → 伍朝樞(1929-1931) → 颜惠庆(1931-1933) → 施肇基(1933-1935) |
---|
| 中華民國驻美国大使 1935-1979 | 施肇基(1935-1936) → 王正廷(1936-1938) → 胡 適(1938-1942) → 魏道明(1942-1946) → 顾维钧(1946-1956) → 董显光(1956-1958) → 葉公超(1958-1961) → 蔣廷黻(1961-1965) → 周书楷(1965-1971) → 沈劍虹(1971-1979,斷交後變更名稱)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美国联络处主任 1973-1979 | 黄 镇(1973-1977) → 柴泽民(1978-1979)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
1979年至今 | 柴泽民(1979-1982) → 章文晋(1983-1985) → 韩 叙(1985-1989) → 朱启祯(1989-1993) → 李道豫(1993-1998) → 李肇星(1998-2001) → 杨洁篪(2001-2005) → 周文重(2005-2010) → 张业遂(2010-2013) → 崔天凯(2013-2021) → 秦 刚(2021-2022) → |
---|
|
|
---|
| | | 江蘇省(38)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5)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5) | |
---|
| 第五區(6) | |
---|
| 第六區(4) | |
---|
| 第七區(5) | |
---|
| 婦女(3) | |
---|
| |
---|
| 浙江省(23)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6)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5) | |
---|
| 婦女(2) | |
---|
|
---|
| 安徽省(25) | 第一區(6) | |
---|
| 第二區(6)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6) | |
---|
| 婦女(2) | |
---|
|
---|
| 江西省(22) | 第一區(6) | |
---|
| 第二區(6) | |
---|
| 第三區(4) | |
---|
| 第四區(4) | |
---|
| 婦女(2) | |
---|
|
---|
| 湖北省(28) | 第一區(4) | |
---|
| 第二區(5)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4) | |
---|
| 第五區(4) | |
---|
| 第六區(4) | |
---|
| 婦女(2) | |
---|
|
---|
| 湖南省(33) | 第一區(7) | |
---|
| 第二區(5) | |
---|
| 第三區(6) | |
---|
| 第四區(3) | |
---|
| 第五區(3) | |
---|
| 第六區(3) | |
---|
| 第七區(3) | |
---|
| 婦女(3) | |
---|
|
---|
| 四川省(53)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5)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4) | |
---|
| 第五區(6) | |
---|
| 第六區(5) | |
---|
| 第七區(5) | |
---|
| 第八區(5) | |
---|
| 第九區(4) | |
---|
| 第十區(4) | |
---|
| 婦女(5) | |
---|
|
---|
| 河北省(31)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6)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6) | |
---|
| 第五區(6) | |
---|
| 婦女(3) | |
---|
|
---|
| 山東省(40)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5) | |
---|
| 第三區(5) | |
---|
| 第四區(6) | |
---|
| 第五區(5) | |
---|
| 第六區(5) | |
---|
| 第七區(5) | |
---|
| 婦女(4) | |
---|
|
---|
| 山西省(16) | |
---|
| 河南省(36) | 第一區(5) | |
---|
| 第二區(6) | |
---|
| 第三區(6) | |
---|
| 第四區(5) | |
---|
| 第五區(6) | |
---|
| 第六區(5) | |
---|
| 婦女(3) | |
---|
|
---|
| 陝西省(13) | |
---|
| 甘肅省(8) | 第一區(2) | |
---|
| 第二區(1) | |
---|
| 第三區(2) | |
---|
| 第四區(2) | |
---|
| 婦女(1) | |
---|
|
---|
| 福建省(14) | 第一區(4) | |
---|
| 第二區(2) | |
---|
| 第三區(4) | |
---|
| 第四區(3) | |
---|
| 婦女(1) | |
---|
|
---|
| 廣東省(33) | 第一區(6) | |
---|
| 第二區(4) | |
---|
| 第三區(6) | |
---|
| 第四區(3) | |
---|
| 第五區(4) | |
---|
| 第六區(5) | |
---|
| 第七區(2) | |
---|
| 婦女(3) | |
---|
|
---|
| 廣西省(16) | |
---|
| 雲南省(14) | |
---|
| 貴州省(12) | |
---|
| 西康省(5) | |
---|
| 青海省(5) | |
---|
| 臺灣省(8) | |
---|
| 遼寧省(13) | |
---|
| 安東省(5) | |
---|
| 遼北省(5) | |
---|
| 吉林省(9) | |
---|
| 松江省(6) | |
---|
| 合江省(5) | |
---|
| 黑龍江省(5) | |
---|
| 嫩江省(5) | |
---|
| 興安省(5) | |
---|
| 熱河省(8) | |
---|
| 察哈爾省(5) | |
---|
| 綏遠省(5) | |
---|
| 寧夏省(5) | |
---|
| 新疆省(6選出5) | |
---|
| 南京市(5) | |
---|
| 上海市(7) | |
---|
| 北平市(5) | |
---|
| 青島市(5) | |
---|
| 天津市(5) | |
---|
| 重慶市(5) | |
---|
| 大連市(5) | |
---|
| 哈爾濱市(5) | |
---|
| 漢口市(5) | |
---|
| 廣州市(5) | |
---|
| 西安市(5) | |
---|
| 瀋陽市(5) | |
---|
| 蒙古地方(22) | |
---|
| 西藏地方(15選出12) | |
---|
| 各民族於邊疆地區選出者(6) | 雲南省(1) | |
---|
| 貴州省(1) | |
---|
| 西康省(1) | |
---|
| 四川省(1) | |
---|
| 廣西省(1) | |
---|
| 湖南省(1) | |
---|
|
---|
| 僑居國外國民(19選出8) | 第一區(2) | |
---|
| 第二區(1) | |
---|
| 第三區(1) | |
---|
| 第四區(1) | |
---|
| 第五區(1) | |
---|
| 第六區(1) | 未開票 |
---|
| 第七區(1) | 未開票 |
---|
| 第八區(1) | 未開票 |
---|
| 第九區(1) | 未開票 |
---|
| 第十區(1) | 未開票 |
---|
| 第十一區(2) | 未開票 |
---|
| 第十二區(2) | 未開票 |
---|
| 第十三區(2) | 未開票 |
---|
| 第十四區(1) | |
---|
| 第十五區(1) | |
---|
|
---|
| 職業團體(89) | 農業團體(18) | 農會東區(3) | |
---|
| 農會北區(2) | |
---|
| 農會中區(3) | |
---|
| 農會南區(2) | |
---|
| 農會西區(2) | |
---|
| 農會西北區(2) | |
---|
| 農會東北區(2) | |
---|
| 農會婦女(2) | |
---|
|
---|
| 漁業團體(3) | |
---|
| 工人團體(18) | 工會東區(3) | |
---|
| 工會北區(2) | |
---|
| 工會中區(1) | |
---|
| 工會南區(2) | |
---|
| 工會西區(1) | |
---|
| 工會西北區(1) | |
---|
| 工會東北區(1) | |
---|
| 鐵路工會(1) | |
---|
| 海員工會(1) | |
---|
| 公路工會及電信工會(1) | |
---|
| 礦業工會及鹽業工會(1) | |
---|
| 工會婦女(3) | |
---|
|
---|
| 商業團體(10) | 商會東區(2) | |
---|
| 商會北區(2) | |
---|
| 商會中區(1) | |
---|
| 商會南區(2) | |
---|
| 商會西區(1) | |
---|
| 商會西北區(1) | |
---|
| 商會東北區(1) | |
---|
|
---|
| 工礦團體(10) | 工礦東區(2) | |
---|
| 工礦北區(1) | |
---|
| 工礦中區(1) | |
---|
| 工礦南區(2) | |
---|
| 工礦西區(1) | |
---|
| 工礦西北區(1) | |
---|
| 工礦東北區(2) | |
---|
|
---|
| 教育團體(15) | 教育會東區(2) | |
---|
| 教育會北區(1) | |
---|
| 教育會中區(1) | |
---|
| 教育會南區(1) | |
---|
| 教育會西區(1) | |
---|
| 教育會西北區(1) | |
---|
| 教育會東北區(1) | |
---|
| 教育會婦女(2) | |
---|
| 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員團體(5) | |
---|
|
---|
| 自由職業團體(15) | 新聞記者公會(5) | |
---|
| 律師公會(3) | |
---|
| 會計師公會(1) | |
---|
| 技師公會(2) | |
---|
| 醫藥團體(4) | |
---|
|
---|
|
---|
|
|
---|
| 沿革 | |
---|
| 校史 | |
---|
| 风物规划 | |
---|
| 校区 | |
---|
| 专业学院 | |
---|
| 学术机构 | |
---|
| “4211” 卓越南开 行动计划 | 4个学科振兴计划 | 文科振兴 · 理科提升 · 工科攀登 · 生医发展 |
---|
| 2个奖励体系 | |
---|
| 10个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 |
---|
| 10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
|
---|
| 校办机构 | 学校 | |
---|
| 企业 | |
---|
| 医院 | |
---|
| 文化场馆 | |
---|
| 独立学院 | |
---|
| 培训机构 | |
---|
| 地方机构 | |
---|
| 走读制分校 | |
---|
|
---|
| 文化传统 | |
---|
| 重要人物 | |
---|
| 校友 | |
---|
| 基金 | |
---|
| 出版物 | |
---|
| 网站 | |
---|
| 其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