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同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藥食同源 又叫食藥同源,日本稱之為医食同源(いしょくどうげん),药食同源起源于中国。指的是中國的一種利用食物來治療身體疾病的方法。在這個理念中,人類每天吃的食物被认为是一種藥物,而中藥本身也能是一种食物。如果每天吃營養均衡、葷素平均、符合中医理论的美食的話,可以治疗甚至提前預防大多数疾病。

名稱和歷史[编辑]

中國的“食藥同源”[编辑]

中國“食藥同源”的理念自古就有,但是根據目前研究資料,《黃帝內經》是最早記載這個術語的書籍,其中有“無論何病,必問飲食,食以充飢”一句。

中国周朝時期,根據《周礼》而設置了“食医”這個官位,一直延續到宋朝為止都是專門為天子調配飲食的官員,他們甚至嚴格要求天子不能吃得太多,以造成肥胖、懶惰等症狀。

元朝,由於蒙古人統治的版圖巨大,不僅僅是漢族的醫學理論,連蒙古族藏族回回等少數民族的理論也被加入了這個體系。元朝廢除了歷史悠久的“食醫”,創立新的官位“飲膳太医”,這個新的職位必須能理解各種不同民族的醫學理論。

不過,直到清朝滅亡為止,食藥同源都是中國宮廷獨佔的秘術,流入民間的說法眾說紛紜,因此較難考證真偽,中國人此後對這個理念也沒有進行一個確切的定義和整理。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中国的医药理论来源[编辑]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日本的“醫食同源”[编辑]

1972年,日本的臨床醫生荒井博久在NHK的烹飪節目“今日料理(日语:きょうの料理)”(NHK“きょうの料理”同年9月號)的特輯《40歲起的美食》中首次說出了這個術語[1],並且明確表示來源自中國的“食藥同源”的理念,只是將其中名字作了些許修改。日本人把“食藥同源”改為“醫食同源”的原因是他們更加偏向於西醫的方式,並且不視普通食材為藥材,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醫療”的目的大於“食用”的目的,所以和“把食物等同於藥材”的中國式的觀念有些許不同。

此外,1972年12月,日本營養學家藤井健出版了《異食道元中國 3000 年的健康秘訣》一書,也引用了“醫食同源”的詞彙[2],但這位作者將“醫食同源”和另一個“藥膳”相混淆,這本書中絕大多數講的都是藥膳的製作方法。

1991年3月13日,醫食同源在《朝日新聞》的德語版文章中再次出現,這篇文章是描寫太極、氣功等中國的養生方法,所以在其中順便介紹了醫食同源的理念[3]

同樣是1991年,日本的權威字典《古今園》,即後來的《廣辭苑》中有了這個詞彙的記錄,在第3版中沒有,從第4版開始[4]此詞彙成為日本的常用詞彙。

考慮到上述情況,“醫學起源”這個詞在1990年代左右就已經在日本各地普遍使用,而且人們認為,由於對健康的追求和對中國文化的研究熱潮,這個理念的傳播範圍只會越來越大。

自2000年代以來,醫食同源經過日本人的包裝,被重新進口到台灣香港地區,配合日本人自己的漢方藥進行營銷,但在中國大陸則比較少受影響。

相關書籍[编辑]

  • 森昌夫『医食同源のペプチド―やさしい病態栄養の知識』TEN BOOKS、1989年、ISBN 4876660123

註釋[编辑]

  1. ^ 【特別インタビュー】「21世紀の医食同源」刊行にあたって. [202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2. ^ 真柳誠「医食同源の思想-成立と展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しにか』9巻10号72-77頁、1998年10月
  3. ^ Jutta Kollesch, Diethard Nickel: Antike Heilkunst. Ausgewählte Texte aus dem medizinischen Schrifttum der Griechen und Römer. Philipp Reclam jun., Leipzig 1979 (= Reclams Universal-Bibliothek. Band 771); 6. Auflage ebenda 1989, ISBN 3-379-00411-1, S. 150–157 (Aus den Schriften des Diokles von Karystos: Die gesunde Lebensweise.) und 201, Anm. 2.
  4. ^ 大森洋平『考証要集』(文春文庫)には「薬膳」と同様、「そもそも中国語としての意味を成していないという」と書いて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