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arding Hong Kong & Macao Affairs | |
---|---|
狀態:施行中 | |
別名 | 港澳關係條例 |
施行日期 | 1997年7月1日 |
修正次數 | 7 |
最新修正 | 2022年1月12日 |
法規類別 | |
改組前類別 | 大陸法規基本法規目 |
參考文獻 | |
所有條文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沿革 | 法規沿革 |
立法歷程 | |
|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簡稱《港澳關係條例》或《港澳條例》,是中華民國政府为規範香港與澳門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與香港、澳門間的各種往來而訂定的條例[1][2],於香港回归前夕的1997年3月18日在立法院通過[3]。同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在相关说帖中表示,“該條例是基於大陸政策及港澳政策整體原則與務實的考量,在港澳仍能維持其自由經濟制度與自治地位之前提下,將港澳視為有別於大陸其他地區之特別區域,以規範「九七」後台、港、澳人民間往來事務及維護雙方人民的既有權益,並進而增進三者間之良性互動。[4]”
政治背景[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两岸分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皆宣称拥有中国主权,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为一个中国。因此,两岸四地(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公民在法理上,被两岸政府视为本国公民,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和中华民国国民。
1975年,葡萄牙与中华民国断交。1976年,葡萄牙政府将澳门定义为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此后,葡萄牙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商谈建交和澳门主权回归问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签署《中英聯合聲明》。虽然中华民国政府对《中英聯合聲明》持不承认的态度[5]。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1999年在港澳两地顺利地恢复行使主权,两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
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中華民國政府发表《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重申对香港的主权[4]。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认同中华民国拥有香港主权的主张。到1999年7月时,他提出“两国论”,指1991、1992年中华民国修宪后,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已限定于台澎金马[a]。当年12月,澳门回归前夕,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在《稳定与互惠─中华民国对「九九」澳门情势的立场》一文中指出,中华民国政府对葡萄牙政府结束在澳门的统治表示欣慰,“但对於澳门回到中国大陆专制政权手中,我们则感到遗憾。[6]”
法律制定[编辑]
2016年及2020年兩度當選總統的蔡英文曾於1994年至1995年擔任《港澳條例》起草研究小組召集人[1]。
难民法相关[编辑]
2019年6月,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爆发。中华民国朝野各方对参与运动的香港人持正面态度(参见: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國際反應#中華民國)。同年12月,香港多間大專院校學生會代表赴台,要求總統蔡英文正式訂立《難民法》,為因政治因素被控告的香港人提供庇護。蔡英文回應指她於1990年代參與起草《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時,已考慮中共當局不可能落實香港民主化的承諾,因此條例內已經有法律基礎讓香港人到台灣升學就業[7][b]。《難民法草案》本已延宕多年。
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吳景欽撰文指出,根據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一項,香港居民可以隨時向內政部申請在台灣居留或定居。实际上,申请者会受到“嚴格審查,也肯定無法涵蓋至因政治因素尋求庇護者”。依据本條例第十八條[b],可因政治因素对香港或澳门居民提供援助。但该条内容过于笼统,未有明确列举。同时,吳景欽指出“难民”通常是外國人或無國籍者,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架構下,香港人並非外國人,亦非無國籍者[8]。
2020年10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制定《「香港特殊地位檢討」暨「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執行情形」報告》。报告表示,7月已运营「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交流辦)。“對於進入臺灣尋求人道關懷協處的香港居民,倘有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18條規定之情形,政府已訂定相關處理準則,會審酌個案安全與自由,受緊急危害程度,作成適當決定,依據人道原則及相關法規妥適處理,並由交流辦專案協助輔導就學、就業及生活照顧等。[……]對已許可在臺停留或居留者,進一步進行輔導,目前已協助部分個案順利在臺就學、就業,自主生活。”报告结语,“本會將持續密注『港版國安法』實施情形,於每季提出觀察報告,通盤評估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等重要指標,以及主要國家政策動向等,適時檢視『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相關規定。以保障我國家安全及人民利益不因情勢變化受損,同時協助及關懷受壓迫的香港人民,捍衛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9]:7-8。”
香港地區[编辑]
香港地區 Hong Kong Area 舊稱: ![]() 簡稱:港 | |
---|---|
未歸類 | |
![]() | |
國家 | ![]() |
上級區劃 | 中華民國 |
設立 | 1841年(直轄殖民地成立) 1941年(成立占領地) 1945年(成立直轄殖民地) 1981年(成立英國屬地) 1987年(達成九龍寨城清拆協議) 1997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成立) |
下級區劃 | 18區 |
政府 | |
• 香港辦事處處長 | 盧長水(香港地區香港辦事處處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2,755.03 平方公里(1,063.72 平方英里) |
人口(2016年中) | |
• 總計 | 7,336,585人 |
• 密度 | 6,777人/平方公里(17,550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毗鄰省市 | ![]() ![]() |
毗鄰縣市 | ![]() |
網站 | www |
類象征 | |
花 | 洋紫荊 |
香港地區(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 Area,縮寫:HK),是中華民國提出主權聲索的地區。
1949年后,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后,依照一個中國原則,承认香港居民的中華民國國民身份,可取得中华民国华侨身份。1994年之前,港澳侨生赴台讀書即可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其後政策取消[10]。
![]()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 |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中華民國法律註解/護照條例/2000年 |
在1997年3月18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制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62條,同年4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公布[11]。6月19日,行政院令發布,《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涉及香港部分,定於7月1日施行[12]。《條例》所稱香港地區範圍,「指原由英國治理之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其附屬部分」。2000年4月28日,立法院修正《護照條例》全文時,第9條的立法理由四,用「香港及澳門均已由中共接管」敘述此事[13]。
歷史[编辑]
1842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4],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c],這就是現今香港的雛形。二戰期間,香港曾被大日本帝國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
寶安縣[编辑]
由於清朝從未割讓九龍城寨予英國,中華民國一直堅持九龍城寨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劃歸廣東省寶安縣。二戰香港重光後,居民曾自設「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管理城寨事務,隸屬寶安縣。1947年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向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郭德華建議恢復九龍城設治,並設民選鎮長,同時為承認港九為永久割讓地以向英國示好,在城內設「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但遭港府拒絕。
香港日治時期[编辑]
日本佔領香港共3年8個月。1942年10月28日,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奉命與中華民國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開始簽訂新約舉行談判[15]:2。由於英國並沒有完全放棄在華全部特權之誠意,談判相當艱難[15]:2。在談判過程中出現香港問題,英國不肯歸還香港(雖然當時香港還在日本佔領下),這項談判因而拖延[15]:2-3。當中英談判時,英國戰時內閣首相邱吉爾和艾登認為,根據1842年《南京條約》,香港已永久割讓給英國,根據1860年《北京條約》,北至界限街之九龍半島南端連同昂船洲也已永久割讓給英國[15]:3-4。原擬定在1942年公布之中英、中美平等新約,結果延至1943年公布,英、美取消在中國之治外法權及租界,但是不提香港地位[15]:3。中國迫於無奈,惟有不再堅持九龍租借地交還問題[16]。
1943年1月11日,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重慶簽署《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史稱《中英新約》[15]:3。重慶國民政府以外交部長宋子文之名義向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發出正式照會,對新界「租借地」問題保留重提權利[17]:「關於交還九龍租借地問題,英國政府不以現時進行談判為宜,本代表認為憾事!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許予英國租借九龍條約之早日終止,實為中國國民所企望。而本日簽訂條約之意義,為開兩國邦交之新紀元,中國政府以為若該約能於此時終止,則新紀元之精神更顥著,因此之故,本代表通知閣下,中國政府保留日後重行提請討論此問題之權。」[15]:411月23日,中、英、美三國首在開羅舉行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問蔣介石對香港如何打算,邱吉爾請大家注意香港是英國領土;蔣說英國以暴力入侵中國,與清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國民政府概不予承認,戰後隨時可以收回香港[15]:6-7。羅斯福亦曾認為英國政府應該放棄統治香港,並歸還給中國發展為國際自由港[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引起了香港的歸屬問題:中國能否收回香港[18][19][20]。中國政府亦希望能收回香港,但因國共內戰日漸激烈而無暇南顧[18]。另一方面,英國則強烈希望戰後保持所有遠東殖民地,包括作為英國遠東海軍基地及商業中心的香港[21]。在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下,香港的歸屬問題並沒有在戰後的國際會議上提出過[22]。
九龍事件[编辑]
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郭德華與香港總督葛量洪會談,重申中國管治九龍寨城主權[23]:8465。12月5日,外交部重申未放棄九龍立場[23]:8466。同年底,在寶安縣政府支持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沙面的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
1948年1月5日,香港政府派大批軍警武裝進入九龍城,強拆民房70餘間,並拘捕當地居民代表二人[23]:8483。香港政府突然下令拆毁九龍城民房,激起民眾憤慨,廣州沙面群眾遊行示威,蔣中正諭示人民,謹守秩序,並令外交部提出抗議,嚴正交涉[24]:53。1月6日,外交部就昨日九龍城中國居民2000餘人遭香港軍警驅逐事向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提出抗議;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已經要求英大使電話香港政府,停止現正採用之強暴舉動[23]:8484。而廣東省寶安縣縣長王啟俊在1948年1月7日更與縣參議會議長等人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權[25]。1月8日,外交部為九龍事件向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提出嚴重抗議,強調指出中國政府對九龍城擁有轄權,對港英當局的違約行為予以譴責;監察院監察委員開談話會,認為香港政府強驅九龍城中國居民有違國際公法,決定致函外交部敦促立即查明真相,切實與港英當局交涉[23]:8486。
1月10日,香港政府就九龍事件發表聲明稱:九龍城之整個拆遷問題,完全為有關殖民部內部行政情事;外交部次長葉公超經香港到廣州處理九龍事件[23]:8487。1月11日,廣東省參議會組織之九龍城同胞慰問團一行八人,攜慰問品由廣州出發飛抵南京[23]:8488。
雙十暴動[编辑]
雙十暴動,是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龍及荃灣等地發生的一次騷亂,事件的導火線是徙置事務處職員在10月10日(即“中華民國國慶”)移除懸掛在李鄭屋徙置區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大型“雙十”徽牌。 黑幫和暴徒帶領不良分子趁火打劫,到處搶掠及引發騷亂。 事件釀成約有443人受傷,59人死亡; 警隊則有107人受傷。
雙十暴動是由移居香港的親國民黨分子在香港發動的嚴重騷亂暴動事件,也是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騷亂暴動事件。[26][27]
九龍城寨納入英屬香港[编辑]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達成九龍寨城清拆協議後,香港政府才正式接管九龍城寨,屬九龍城區。
香港移交談判[编辑]
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政府仍主張其擁有完整的中國主權。1983-84年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時,1983年10月7日,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在答覆立法委員徐亨、張寬、湯煥暉質詢時,聲明香港是滿清割讓,而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繼承滿清法統,任何涉及香港問題時須以中華民國為談判對象,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香港一切談判與協議,中華民國一概不承認。[28][29]
九二香港會談[编辑]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代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台灣民間團體「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在英屬香港港麗酒店[30]和代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大陆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海協會」)針對兩岸「文書驗證」及「掛號函件」事宜進行的第二次工作性商談[31]。它是為了準備1993年辜汪會談而先期舉行的事務性協商。
拆卸調景嶺[编辑]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台灣後,香港政府將部份未及遷台的國民革命軍退役老兵及家眷安置於新界東南地理位置偏僻的調景嶺。當時調景嶺沒有陸路交通可達,自成一局,成為寮屋區。故此,調景嶺具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居民長期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每年10月10日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等,香港政府並沒有干預,但隨著香港和澳門兩地主權即將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政府發展將軍澳新市鎮,調景嶺寮屋區在1996年拆卸,並於1999年開始興建地鐵(今港鐵)將軍澳綫連接東九龍油塘和港島北角。所有居民在政府補償下遷徙至其他地區,當中大部份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
香港移交[编辑]
1997年3月18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制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62條,同年4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公布[11]。6月19日,行政院令發布,《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涉及香港部分,定於7月1日施行[12]。
1997年6月27日,即香港移交前三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章孝嚴和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召開關於《中英南京條約》特展的記者會,強調《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唯一正本在台北,北京擁有的《南京條約》只是清廷欽差大臣耆英和英方全權代表砵甸乍所簽署的副本,因此中華民國才是香港主權的合法擁有者;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亦發表相同法。[32]同月,中華民國政府發表《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指「英國政府依規定將九龍租借地,連同依其他不平等條約取得之香港及九龍割讓地交還中華民族。對此一結果,中華民國政府表示欣慰」[17]。
香港事務局成立[编辑]
1997年7月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成立,將原有政府駐港機構納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中華旅行社發出聲明,謂鑒於香港特區政府因為中國大陸接收後並不能承認「台灣機構」(中華民國政府)之官方地位,故香港事務局只能以非官方身分在港運作[33],並需要接受某些條件[34]。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駐港代表或大使)鄭安國在1999年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解釋兩國論,港台關係受到影響。
2011年7月15日,經中華民國政府(台灣當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密集磋商達成協議後,中華民國(台灣)駐港機構對外名稱由「中華旅行社」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中華民國行政院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核准香港和澳門政府到臺灣設立辦事機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1年12月在臺灣成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為臺港兩地民眾提供服務。
2018年6月13日,公布制定《大陸委員會組織法》。同年7月2日摘去「行政院」前銜,更名為大陸委員會,正式成為正部級機關。為配合組改,於2018年7月2日香港事務局改制為「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對外續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2018年6月,盧長水接替嚴重光职务,但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拒发工作签证,未能达任。2020年时,仍在台北办公。2020年7月16日,陆委会主委陳明通首度透露盧長水被拒原因,是中華民國政府拒绝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换文内容中增加的“额外政治条件”。公开报道指,“额外政治条件”即要求驻港人员签署“一个中国承诺书”[4]。盧長水无法赴任后,由联络组组长高铭村代理[6]。到2020年7月时,代理处长兼联络组组长高铭村、服务组组长周家瑞、综合组组长李晋梅以及多位秘书亦可能因同样原因无法获得续签签证而返台。所设五位组长中,仅余经济组组长倪伯嘉一人。面对政治困境,陆委会表示台湾不会因此撤馆,将坚守到最后一刻。17日,行政院长苏贞昌表示,“我们有港澳条例,有相关机构,但我们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会坚守主权[4]。2020年8月,時任服務組副組長、副參事林振宙暫代處長一職,為駐館最後12位的外交人員之一,而2021年中所有人員的簽證將會到期,可能將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關閉駐港辦事處。
選舉區[编辑]
目前香港屬於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選區,不過香港居民大多沒有中華民國國民的投票權,事實上無法選出立法委員和其他公職人員,只能被此區的立法委員代表。
1992年之前,香港曾經涵蓋在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範圍內的第二區,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後,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不再下分區域。1997到2008年期間香港改隸全國不分區選舉區。
九龍城寨[编辑]
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至1987年期間,九龍城寨屬於廣東省寶安縣選舉區。首任國大代表為陳蓼楚,但其當選後退讓,最終李日光遞補當選就任。李日光作為萬年國會的一員,一直擔任此選區國大代表,直到1978年(民國67年)3月8日病故為止。此後寶安縣選舉區席位一度空缺超過13年,直至1991年國大改選為止。
1947年11月21日-1987年 | 1987年-1991年 | 1991年-1997年 | 1997年-2005年 |
---|---|---|---|
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第二選區 | 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第二選區 | 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 | 全國不分區選舉區 |
廣東省寶安縣 | 1987年1月14日 併入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第二選區 |
澳門地區[编辑]
澳門地區 Área de Macau 舊稱: ![]() 簡稱:澳 | |
---|---|
未歸類 | |
![]() | |
國家 | ![]() |
上級區劃 | 中華民國 |
設立 | 1557年(租借澳門) 1849年(佔領關閘)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1955年(成立澳門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 1999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澳門事務局成立) |
下級區劃 | 7堂區 |
政府 | |
• 澳門辦事處處長 | 張多馬 陳佳鴻(代理)(澳門地區澳門辦事處處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115.5 平方公里(44.6 平方英里) |
人口(2019年) | |
• 總計 | 680,000[35]人 |
• 密度 | 20,426人/平方公里(52,900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毗鄰省市 | ![]() ![]() |
毗鄰縣市 | ![]() |
網站 | www |
類象征 | |
花 | 蓮花[d] 毛稔(澳門半島) |
澳門地區(葡萄牙語:Área de Macau;英語:Macao Area),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龙涯门、海鏡、鏡海、馬交、梳打埠[e],是中華民國提出主權聲索的地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在1997年3月18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制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62條,同年4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公布[11]。1998年5月28日修正第24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涉及澳門部分,定於1999年(民國88年)12月20日施行[12]。2000年4月28日,立法院修正《護照條例》全文時,第9條的立法理由四,用「香港及澳門均已由中共接管」敘述此事[13]。《條例》所稱澳門地區範圍,「指原由葡萄牙治理之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及其附屬部分」。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填海形成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澳門半島是澳門的核心,其東北面小部份陸地與大陸地區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因填海而成為路氹城。
歷史[编辑]
澳門古稱蠔(後改“濠”)鏡澳[37],意指盛產蠔且水域如鏡的港灣,與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而澳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
秦首度划岭南地区入中国版图,澳門屬南海郡番禺縣。420年(晉元熙二年),屬新会郡封樂縣[38]。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757年(唐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属東莞縣。自南宋開始,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軍隊曾在澳門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漁業與農業種植為生。當時澳門人以蜑家人和客家人為主。
澳門為獨立經濟體,從明中葉的1557年開始租借予葡萄牙人,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清朝交地租並佔領關閘;1887年,葡萄牙與大清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39]
中華民國在澳最高級官員為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辦事處稱「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後更名為「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澳門專員公署」,此職向外交部部長及廣東省政府主席雙重負責,在1940年代末期被視為中國政府駐澳最高級官員。
二戰期間[编辑]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翌年攻占廣州,1941年太平洋戰爭中佔領香港。葡萄牙薩拉查政府在歐洲親近納粹德國为首的軸心國,日本亦是軸心國成員,因此不敢得罪親近軸心國的葡萄牙。葡萄牙在二戰表面上保持中立,所以澳葡政府亦宣稱中立,日本因此沒有入侵澳門。但日軍基本上已經封鎖澳門經濟,沒有佔領的必要;並於1940年在幾無日僑的澳門新開設領事館,視澳門為對華情報基地,澳門因此避過戰乱[40]。同屬葡萄牙殖民的東帝汶,在1941年因向350名荷蘭及澳大利亞士兵提供登陸場所,使得日軍以之爲藉口在1942年佔領葡屬東帝汶。
日本封鎖澳門經濟後,日軍靠操縱市價盈利,並刺殺了妨礙黑道生意的日本駐澳門領事福井保光[40]。
二戰後[编辑]
戰後的1955年,葡萄牙頒布《澳門海外省組織法》。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博。同年11月,澳葡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
在澳門殖民地時期,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引起華裔澳門居民普遍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民間不滿葡萄牙人管治澳門的方式,促成政府改革。此後澳門親中華民國政府勢力被肅清,澳門全境亦禁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中華民國政府機構不能以官方名義於澳門出現,於是關閉了公署。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新的文人政府實行去殖民地化政策,放棄所有殖民地,駐澳葡軍開始逐步撤出。
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探討澳門前途,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1989年中華民國政府駐澳門機構以「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名義重新運作。
澳門事務局成立[编辑]
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移交澳門政權[41][4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澳門事務局成立。
2011年6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港澳政府來臺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澳門特區政府並於同年12月2日在臺設立官方機構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7月4日,臺北經濟文化中心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澳門事務局改名為「大陸委員會澳門辦事處」。
選舉區[编辑]
目前澳門屬於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選區,不過澳門居民大多沒有中華民國國民的投票權,事實上無法選出立法委員和其他公職人員,只能被此區的立法委員代表。
1992年之前,澳門曾經涵蓋在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範圍內的第二區,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後,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區不再下分區域。1999到2008年期間澳門改隸全國不分區選舉區。
參見[编辑]
![]()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备注[编辑]
- ^ 1999年7月9日,时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原文[6]:答:我要就历史及法律两方面来答覆[……]历史的事实是,一九四九年中共成立以後,从未统治过中华民国所辖的台、澎、金、马。我国并在一九九一年的修宪,增修条文第十条(现在为第十一条)将宪法的地域效力限缩在台湾,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统治权的合法性[……]使所建构出来的国家机关只代表台湾人民,国家权力统治的正当性也只来自台湾人民的授权,与中国大陆人民完全无关。[……]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 ^ 2.0 2.1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十八條 (提供緊急危害之援助) 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
- ^ 含萬山羣島,後因鞭長莫及而放棄統治
- ^ 1992年9月,經當時的澳門市政廳决定,毛稔獲選為澳門市(範圍僅為澳門半島)的市花,並不是蓮花[36]。但澳門回歸後蓮花獲視為澳門的象徵,實際上成為澳門的“區花”。
- ^ 梳打,soda 的音譯詞,指常用作清潔劑的碳酸鈉。早年香港人到澳門大多為賭博,結果十賭九輸,像是洗得乾乾淨淨,於是謔稱澳門為“梳打埠”。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台灣多團體推動取消《港澳條例》,制裁香港公務員及警察. 三立新聞網. 2019-06-11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 ^ 許義寶. 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 修訂第三版.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9: 135. ISBN 9789577632012.
- ^ 翁松燃. 兩岸三地的港台關係政策及其互動.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1997年6月號 總第四十一期 (PDF). 香港中文大學.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10).
- ^ 4.0 4.1 4.2 4.3 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 (1997-06). 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网站.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繁体中文).
- ^ 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為什麼BBC中文網不說「回歸」?. BBC 中文网. 2017-06-30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繁体中文).
- ^ 6.0 6.1 6.2 穩定與互惠─中華民國對「九九」澳門情勢的立場. 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网站. [2020-12-25] (繁体中文).
提要■我对葡萄牙政府结束在澳门的统治表示欣慰:葡萄牙政府将在今年十二月二十日结束在澳门四百多年的统治。中华民国政府对此表示欣慰。但对於澳门回到中国大陆专制政权手中,我们则感到遗憾。
- ^ 蔡英文:現有條例已能庇護受政治迫害港人 不需另立《難民法》. 立場新聞. 2019-12-06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吳景欽. 自由廣場》港澳條例與難民法的兩難. 自由时报网站. 2019-12-13 [202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繁体中文).
- ^ 「香港特殊地位檢討」暨「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執行情形」報告 (PDF). 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网站. [2020-1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9) (繁体中文).
- ^ 蕭偉基. 香港與中華民國. 《亞洲週刊》. 2016-03-28 [201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 ^ 11.0 11.1 11.2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首次版本,立法院法律系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 ^ 12.0 12.1 12.2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沿革,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13.0 13.1 護照條例民國89年立法理由,立法院法律系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s:南京條約下款“大清”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謝永光. 《香港戰後風雲錄》. 香港: 明報出版社. 1996.
- ^ 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 (PDF).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8).
- ^ 17.0 17.1 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3).
- ^ 18.0 18.1 18.2 薩本仁,潘興明. 《20世紀的中英關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43,278,282頁. ISBN 9787208021952 (中文(中国大陆)).
- ^ 余繩武,劉蜀永. 《20世紀的香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00056782.
- ^ 劉蜀永. 《香港史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中文(中国大陆)).
- ^ 關禮雄. 《日佔時期的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 1993. ISBN 9789620411052 (中文(繁體)).
- ^ 高添強. 《香港日佔時期》. 三聯書店(香港). ISBN 9620412540.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 鄭義編著:《國共香江諜戰》,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 ^ 双十暴动参考资料. baike.baidu.com. [2023-04-30].
- ^ 双十暴动参考资料. baike.baidu.com. [2023-04-30].
- ^ 〈政府關切香港同胞福祉 全力支持維護自由活動〉〈孫院長並盼自由國家羣起聲援 重申英匪談判我一概不予承認〉. 《中央日報》頭版. 1983-10-08.
- ^ 關切港人自由意願 籲國際社會聲援. 工商日報. 1983-10-08 [201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破裂的九二香港會談. 黃昆輝.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 ^ 歷次會談總覽.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南京條約的正本在台灣 香港的主權屬於中華民國. 台灣綠黨. 199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南京條約的正本在臺灣,香港的主權屬於中華民國
- ^ 2000年4月22日 政府就中華旅行社問題發表聲明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注意聲明無「中華民國」等字眼)
- ^ 2000年5月25日 行政長官談中華旅行社問題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2007年1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 ^ 2019年第2季人口統計. 澳門統計諮詢委員會. 2018-08-10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 ^ 澳門市花考-二、澳門的市花是毛稔] (PDF). 澳門研究. 2005-10, (30期)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10-10).
- ^ 四庫專題. www.sikuquanshu.com.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 ^ 林则徐巡阅“天朝疆土”澳门.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5).
- ^ 中新社:澳門回归路之五《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是怎麼簽定的?. www.chinanews.com.cn.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7).
- ^ 40.0 40.1 金國平,吳志良. 抗戰時期澳門未淪陷之謎.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行政》第十四卷,總第五十一期, 2001 No .1 ,2 7 - 5 8
- ^ Redirect page. bo.io.gov.mo.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6).
- ^ BBC Chinese | 中文網主頁 | 澳門:歐洲在亞洲最後 殖民地. news.bbc.co.uk.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