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海戰
馬江海戰 | |||||||
---|---|---|---|---|---|---|---|
中法戰爭的一部分 | |||||||
![]() 1884年馬江海戰,19世紀作品。 |
|||||||
|
|||||||
参战方 | |||||||
![]() |
![]()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 |
![]() |
||||||
兵力 | |||||||
戰艦8艘 重炮77门 1,800人 鱼雷艇2艘 后備軍艦2艘 |
11艘戰艦 重炮245门 5,100人 戎克船與漁船等船隻數十艘 |
||||||
伤亡与损失 | |||||||
12人死亡 15人受傷 4艘戰艦受損 |
1,796人死亡 3,000餘人受傷 19艘戰艦沉沒 30餘艘戰艦受損 |
馬江海戰(又稱馬尾海戰)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場海上戰役。該戰起於法國為控制台灣海峽,命远东艦隊中国海分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突襲位在福州馬尾的福建水師,殲滅福建水師半數戰艦,並摧毀馬尾造船廠、沿岸砲臺等海防設施,徹底癱瘓福建沿海的海上武力,順利達成法軍預定的戰略目標。
目录
起因[编辑]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福建水師被命駐守上海,以防範法軍攻來,不久因得知法艦即將前來,遂南下返回馬尾。7月12日,法國海艦隊8艘戰艦抵達閩江江口,停泊在羅星塔,封鎖港口外海,而清軍水師則有揚武號、伏波號等13艘戰艦以及幾十艘裝滿燃料的戎克船與之對峙。然而主掌水師的船政大臣何如璋、海防事宜大臣張佩綸卻試圖避戰,故福建船政水师始終退守港口,未發動任何攻擊。
雙方戰備與戰場[编辑]
1878年法国为了保护其远东殖民地以及和其他列强争夺远东地区的利益,组建了“中国及日本海域分舰队”,司令为准将杜白蕾,继任梅依。 1883年6月,法国任命孤拔上校组建“法国东京分舰队”,并为他增派了1艘铁甲舰、1艘二级巡洋舰、4艘炮舰及2艘二级鱼雷艇,使这支分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25艘。1884年4月利士比接任中国分舰队司令。1884年8月29日,法国将中国与“东京”分舰队合併,组成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副司令利士比。舰队共有5艘铁甲舰、15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船共35艘,官兵4300人。
法国远东舰队有10艘,总吨位约15,000吨,装备火炮77门,而福建船政水师虽有11艘現代化艦挺,配上數十艘木造船艦,但总吨位仅11,550余吨,装备火炮240余门。且福建船政水师的军舰大都采用立式蒸汽机,机器在水线之上,护甲又沉重,极易被击中,装备的火炮又基本都是前膛炮,既没有速度,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国军舰装备的后膛炮,更为不利的是,法国舰队还装备了当时的新式武器——机关炮、鱼雷,军事力量对比悬殊。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建有著名的马尾港,是福建水师的基地,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马尾港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马尾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厂與海军学校所在地。
戰爭過程[编辑]
1884年8月22日,法国海軍部長命令中國海艦隊司令孤拔(Amédée Courbet)攻擊清朝水師,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孤拔率領旗舰贝亚德号铁甲舰、伏耳達號(Volta)等十三艘军舰开进湾,法军将在23日开战,之后张佩纶则不向军方通知此事使得清军没有任何准备。[1]清軍則備有十一艘外国艦艇(但质量远不如法军),和十一艘军用帆船。集中在馬尾港,並部署兩艘商船永保號與琛雲號協防,上面各載有七百名清兵。
8月23日下午一點四十五分,离最后期限还有十五分钟时张佩纶派去小艇要求延期,已经在担心清军偷袭中熬了很久的法军误认为是杆雷艇,于是开火。法艦野貓號(le lynx)立刻砲轟罗星塔附近的7艘清軍军舰,其中清軍戰艦振威號隨擊發砲回擊,但不久附近兩艘戰艦濟雲號與飛雲號中彈著火而沉沒。隨後,法艦魚雷艇46號(Torpilleur No.46)發動突襲,擊沉清軍旗艦揚武號,但船身也遭砲擊受損。這時孤拔换乘伏耳達號率領四艘戰艦駛入江口從後包抄福建水師,擊退伏波號與藝新號,隨即攻擊馬尾船政局,而清軍最先開砲的振威號因承受過多砲擊,終於在試圖衝撞德斯坦號(le D'Estaing)時被該鑑快砲擊中船輪與鍋爐沉沒。這時清軍僅剩戰艦福星號陷入法艦包圍,一番血戰後被魚雷艇45號(Torpilleur No.45)摧毀螺旋槳而沉毀。
下午兩點八分,清軍小砲艦福勝號從羅星塔處偷襲法鑑後方但皆未擊中目標,隨即被法艦迪蓋-吐安號(le Duguay-Trouin)擊沉。兩點二十五分,被猛烈砲擊的馬尾船政局船塢因附近埋藏地雷被擊中而炸毀,裡頭停泊的三艘單桅船漂出港外,其中一艘撞到羅星塔附近沙洲上的火藥庫,引發大爆炸,造成搭乘木船作戰的清軍死傷慘重,而附近十二艘戰艦試圖前來支援,卻紛紛遭法艦砲擊,無法突破。下午五點左右,福建水師幾乎全滅,而陸上的各砲臺也在法艦強大火力下紛紛失守,於是清軍派數艘載滿燃料的戎克船衝撞法艦,但全被法軍擊沉。至此清軍水師已無反擊之力,而清軍主帥張佩綸與何如璋則早在開戰不久便棄艦逃跑。
8月24日至26日,法軍艦隊開始攻擊田螺灣與閩安沿岸的清軍砲臺,群龍無首的守軍見法艦後紛紛棄守,不戰而逃。8月26日,孤拔率領8艘軍艦停泊館頭,砲轟金牌砲臺和長門砲臺,前者遭法艦擊毀,後者曾以哈乞開斯機關砲(hotchkiss)反擊,但卻遭到法軍陸戰隊襲擊,隨後遭法艦迪蓋-吐安號摧毀。
這時清軍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已全被催毀,剩餘的福建水師船艦則逃往舟山群島躲避法艦。而法軍中國海艦隊則停留至8月29日,與東京灣艦隊正式合併為遠東艦隊後才離開閩江江口,駛往臺灣,轉攻澎湖。
影響[编辑]
該戰役中福建水師損失慘重,不但主要船艦在該戰役中被擊毀,剩下的戰艦也在日後法軍追擊下陸續被擊沉或被迫自沉,乃至全軍覆沒,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海權拱手讓給法軍。而法方參戰的中國海艦隊在該年8月29日與東京灣艦隊合併,東向攻打臺灣,並在佔領基隆後奪取該地煤礦,作為封鎖臺灣海峽的動力來源。這使法軍得以封鎖臺灣,佔領澎湖,甚至北上威脅北京的清朝政府,迫使其與法國重起談判。
中法戰爭後,有鑑於此戰教訓,清朝更重視沿海海防,自马江海战后,在马尾加强了防御;在闽江口[琅岐岛]]建立金牌炮台,在其对岸建造长门炮台;闽江两岸之间还有天险南北龟岛,在两岛各设立了两门240mm大口径阿姆斯特朗岸防要塞炮,三门80mm格鲁申式速射炮并斥資購買國外戰艦。同时籌組當時亞洲最大的艦隊北洋水師。另一方面,日本海軍將官東鄉平八郎於該戰後不久參訪法艦,並隨艦隊前往基隆、廈門等地考察戰況。有人認為,日後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受到法軍的啟發,伊东佑亨率領日本海軍大敗北洋水師。
今天馬尾設有馬江海戰紀念館,收藏與紀錄這場戰役的文物與資料。
参战船只[编辑]
法国:
|
-
巴雅号, 中國海艦隊旗舰.
中国:
|
參戰人員及傷亡情況[编辑]
大清帝國福建水師[编辑]
法國駐中國海艦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