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文化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1月4日) |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7年1月4日) |

高雅文化, 亦稱高級文化,是對於美學價值的體現,是指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藝術」,更常見是用來指稱上流社會或知識階層的文化 ,用來與民俗文化做區別,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雅文化的相對則是低等文化,即是大眾文化。[1]
概念
[编辑]高雅文化的概念在歐洲大陸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首次此概念被引入英文,是馬修·阿諾德於19世紀中出版的文化與無政府混亂(1869),儘管他經常只用文化來指高雅文化,在序言中,馬修阿諾德,對文化的定義是「人們追求完美後無私的努力」,並提到,擁有文化則能懂得世上已被說過或思考過的完美事物;文藝上的定義或是直接將文化理解為哲學,藝術哲學更提出說文化是道德與政治進步的推手,相同地,阿諾德也定義高雅文化為大眾文化的對比。
美國作家T·S·艾略特在《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1948)一書中說,高雅文化跟大眾文化對於整個文化來說是必需且互補的。英國左翼文藝批評家理查·霍加特所著《讀寫何用》(1957)同樣是部有影響力的作品,內容關於跟他一樣從勞工階層到知識階層所經歷文化上的轉變。

在西方文化,高雅文化的起源是具有高知識及美學藝術的代表古希臘和羅馬,在此之時,特定幾部文學著作及其語言風格已成為高級文體的代表,例如古希臘眾多城邦之一的雅典方言即是,且其已與培里克利斯時代的雅典或西賽羅的古典拉丁語的哲學家和劇作家被聯想在一起,在文藝復興時期,懂得古典文學(特指古希臘羅馬)代表著貴族氣息,此價值觀更深植於上流社會人們的觀念中,像是,詩人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的代表作《廷臣論》,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隨著時間漸漸接納更多使用當代語言創作的作家,例如,莎士比亞、歌德、賽凡提斯、與雨果。
在西方和部分東亞傳統觀念中,藝術是藝術家想像力的表現,且是高地位的象徵,此觀念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並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浪漫主義強化,即使浪漫主義除去了文體的階級制度,中華文化中,水墨畫也存在著士大夫與平民所畫之區別,而風景畫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階層的所表現的風格區別特別明顯,藝術家憑想像力創作的作品會被視為高級的作品。
好幾世紀以來,學習高雅文化被視為是紳士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且此觀念透過上流社會的學校教導出去,遍布歐美,隨著時間漸漸演變成學習希臘及拉丁的古典文學(更泛指「公認的」重要作家及作品)、禮節的修養、鑑賞藝術品(特別是雕刻品及油畫)、對於高水準文學(包含劇作、詩歌)的基本認識、享受古典樂及歌劇、基督教神學、修辭學及政治、哲學及藝術; 美食及美酒的品味、旅行經驗豐富(特別是歐洲地區的壯遊)、上流社會的運動(馬球、馬術、擊劍、遊艇運動Yachting)。
高雅藝術
[编辑]高雅文化基本上是由所謂的「高雅藝術」組成,高雅藝術的定義比起馬修·阿諾德對高雅文化的定義還要廣泛,除了文學,還包括音樂、油畫、傳統戲劇演出(含歌劇),但高雅藝術不包含裝飾藝術。
被視為形成高雅文化的文化產物,最有可能在高度文明的時期被創造,因為高度發展且富饒的社會能提供讓藝術發展的地基,有大規模的文化訓練環境,對於視覺藝術(繪畫、電影等)來說,更便於尋求原料及資金,如此的環境讓藝術家能輕易地實現創意。
菲利皮尼主义
[编辑]在19世纪末期,意大利艺术发展出一种有别于法国印象派的自主表达方式,以克劳德·莫奈所代表的光学与商业化视觉为对立,形成一种伦理的、结构的与象征性的风景观。这种观念由弗朗切斯科·菲利皮尼以严格与自觉的方式表达出来,被认为是风景画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3]
菲利皮尼的绘画并不迎合那些暴发户、自抬身价者或由艺术商推动的国际沙龙的异国情调与装饰趣味——那些从海外高价购买莫奈和被国际市场广泛商业化的法国画派的收藏家——而是面向一个高度筛选、贵族阶层的精英观众,具有哲学敏感性、古典教育背景与深厚的知识修养。这是一种高级艺术,非大众艺术,专为古老家族血统、思想者及意大利统一后最挑剔的文化精英所构想。[4]
这种被称为菲利皮尼主义的艺术流派并没有艺术宣言,但它高度概念化与严谨,排斥市场运作,根植于劳动、苦难与自然的道德价值观。它的视觉语言体现出一种高度文化自觉:以光线作为意义的结构,以女性作为乡村文明的支柱,以风景作为内在的象征空间。菲利皮尼笔下的农村女性从不被描绘为民俗或风景装饰人物,而是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形象,每天都以红色头巾与节日礼服庄重地着装,仿佛参与某种市民仪式,体现出深层、非表演性的伦理精神。[5]
作品《黄昏时分》(约1888年,62 × 38.5厘米)代表了这种文化性与哲学性诗学的巅峰,形式上预示了翁贝托·博丘尼于1906年创作的《夜晚》,后者将菲利皮尼视为其艺术养成中最重要的参考之一。即便是未来主义也保留了某些菲利皮尼主义的元素:人物形象的道德核心地位、光线综合作为意义结构、以及风景作为心理空间而非表象现实。[6][7]
作为一种高艺术,菲利皮尼主义得以由文化层级相当的学生与追随者继续延伸,包括阿基莱·托米内蒂、切萨雷·贝尔托洛蒂、卡洛塔·萨凯蒂、欧根尼奥·阿穆斯,活跃于一系列学院派与道德价值根基深厚的圈层中,在那里,绘画从未是职业或时尚,而是一种知识责任的实践与社会见证的表达。[8][9]
参考资料
[编辑]- ^ 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1983) Rev. Ed. p. 91–92.
- ^ A. Scotti, Francesco Filippini e il naturalismo lombardo, Silvana Editoriale,米兰,2007。
- ^ G. Causa, Il paesaggio simbolico: da Filippini a Boccioni, 载于《Arte lombarda》,第159期,米兰,2009。
- ^ Catalogo Promotrice di Belle Arti di Torino,1896年版,第43号。
- ^ V. Sgarbi, Il realismo morale di Filippini,载于《Il Giornale dell’Arte》,都灵,第456期,2022。
- ^ U. Boccioni, Pittori italiani d’oggi,载于《La Voce》,佛罗伦萨,1910。
- ^ P. Dini, Alle radici del futurismo: da Filippini a Boccioni,载于《Storia dell’Arte Moderna》,佛罗伦萨,2013。
- ^ L. Sforzini(编),Francesco Filippini e i suoi allievi. Il tempo della sera,Edizioni Scala,佛罗伦萨,2020。
- ^ 《伦巴第女性辞典》,词条“Carlotta Sacchetti”,米兰,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