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魁人政團
魁人政團 Bloc Québécois | |
---|---|
![]() 魁人政團标志 | |
领袖 | 布朗謝 |
主席 | Yves Perron |
副主席 | Annie Lessard |
创始人 | 呂西安·布沙爾 |
成立 | 1991年6月15日 |
分裂自 | 进步保守党 自由党 |
总部 | ![]() 基馬士大道東3750號502室 (3750 Boul Crémazie E #502) H2A 1B6 |
意識形態 | 魁北克民族主義 魁北克主權主義 地区主义 环境保护主义 社會民主主義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左 |
官方色彩 | 淺藍色 |
下議院 | 32 / 338 |
上議院 | 0 / 105 |
官方网站 | |
www |
魁人政團[1][2](法語:Bloc Québécois)是加拿大的一個聯邦政黨。該党一直追求魁北克獨立或自治,曾在1995年主導魁北克獨立公投。
历史[编辑]
該政黨最重要的政綱是支持魁北克省脫離加拿大聯邦,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而其他的政綱為在聯邦政府維護魁北克省的利益,並捍衛法語在加拿大的社會影響地位。雖然魁人政團及作為省政黨的魁北克人党沒有任何正式聯盟,但是該兩個政黨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同樣支持魁北克独立。魁人政團大多數的支持者為魁北克分離主義者及省内的工會組織。
由於魁人政團的民族主義政治傾向,該黨的所有候選人只會在魁北克省參選,並在國會只說法語。因此,魁人政團是加拿大國會下議院所有政黨中只在一個省份運作的政黨。此外,由於在加拿大國會下議院的338個議席中,魁北克省只佔78席(即總議席的23.08%),所以實際上魁人政團就算把魁北克省的所有議席統統拿下,都不會有能力獨自組成一個多數聯邦政府。
初出茅廬[编辑]
魁人政團在1993年加拿大聯邦大選因聯邦進步保守黨全國性潰敗於自由黨而成為第二大黨(即官方反對黨),其黨魁兼創黨人呂西安·布沙爾也成為加拿大官方反對黨領袖。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中魁人政團為"魁北克應脫離加拿大"(支持獨立)一方參加了公投競選活動,但最終以反對獨立方險勝。
杜錫時期(1997年-2011年)[编辑]
在布沙爾1996年下台後,1997年邁克爾·高蒂爾成為了魁人政團黨魁但他很快因政策問題被迫下台,基爾·杜錫則當選成為了新黨魁及反對黨領袖。1997年加拿大聯邦大選中魁人政團失去了官方反對黨地位變成第三大黨。大選後魁人政團極力反對聯邦自由黨總理克里田所提出的「清晰法案」。2000年加拿大聯邦大選中由1997年的44席跌至38席一個因素是由魁省魁人黨政府對魁北克幾個主要城市的強制合併,例如蒙特利爾、魁北克市和加蒂諾,令主要對手自由黨或反魁獨勢力的民望上升。
2004年2月,發生「贊助醜聞」,非法活動被揭露,魁人政團及其它反對黨則用政治醜聞攻擊執政自由黨政府。這令自由黨政府在2004年加拿大聯邦大選失去多數政府地位,而魁人政團捲土重來上升至54席。自由黨少數政府在2005年11月因不信任動議倒台,觸發2006聯邦大選,由改革黨及進步保守黨在2003年合併成的聯邦保守黨則在這次大選勝出組成少數政府終結了自1993年起執政的自由黨,杜錫在大選後支持保守黨政府及其財政預算案。
2007年後由於包括魁人政團在內的反對黨不合作,使保守黨總理哈珀在2008年提前大選,魁人政團席位大致上不變,杜錫更稱:「沒有魁人政團,哈珀早已贏得多數政府」。杜錫亦參與反對黨自由黨及新民主黨的組成聯合政府的企圖,但哈珀宣佈下議院休會及自由黨黨魁狄安下台而作罷。
下野(2012年-2014年)[编辑]
魁人政團及其它反對黨在2011年通過不信任動議令保守黨少數政府倒台舉行提前大選,新民主黨黨魁傑克·林頓在魁省出乎意料地贏取了魁人政團的大部份席位,令魁人政團由47席跌至4席,而新民主黨也超越自由黨成為官方反對黨第二大黨僅次於大勝贏得多數政府席位的執政保守黨。杜锡因此第一次作為魁人政團黨魁下台,馬里奧·蟠龍當選為新黨魁,因為當時不受黨內歡迎,隨後有2名魁人政團議員退黨令此黨僅有2席。
杜錫的回歸及第二次下野(2015年)[编辑]
2015年大選前夕杜錫返回魁人政團重任黨魁希望東山再起,但不幸地自由黨在黨魁杜魯多帶領下擊敗了執政保守黨多數政府和第二大黨新民主黨組成自由黨多數政府,魁人政團不敵當時杜魯多自由黨在全國包括魁北克在內的高民望,因此只得10席。杜錫再次下野,並且宣佈退出政治。
黨內危機(2015年-2018年)[编辑]
杜錫離去後的魁人政團滿目瘡痍,而馬丁·歐萊當選為新黨魁,再次因不受黨內歡迎而令多名魁人政團國會議員退黨和內訌,民調亦顯示再這樣下去魁人政團會在2019年大選失去所有席位,魁人政團去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最終歐萊在2018年6月宣佈辭職,新的黨魁將於2019年1月選出。
布朗謝時期(2019年至今)[编辑]
曾任魁省魁人黨政府內閣部長的伊夫-弗朗索瓦·布朗謝贏得了黨魁選舉。布朗謝在成為魁人政團新黨魁後魁人政團民望開始上升,最終魁人政團席位在2019年大選中從2015年的10席增加到32席,超越新民主黨成為加拿大第三大黨,並重獲官方政黨地位。
2021年大選中,布朗謝領導的魁人政團贏得32個席位,與上屆選舉持平。
歷任黨領[编辑]
圖像 | 名稱 | 任職時間 | 附註 |
---|---|---|---|
![]() |
呂西安·布沙爾 | 1990年7月25日-1996年1月16日 | 首任黨領,兼任官方反對黨領袖 |
![]() |
吉爾·都賽佩 | 1996年1月16日-1996年2月17日 | 臨時黨領 |
![]() |
邁克爾·高蒂爾 | 1996年2月17日-1997年3月15日 | |
![]() |
吉爾·都賽佩 | 1997年3月15日-2011年5月2日 | |
薇薇安·巴博特 | 2011年5月2日-2011年12月11日 | 臨時黨領及黨主席 | |
![]() |
丹尼爾·帕耶 | 2011年12月11日-2013年12月16日 | |
職位懸空 | N/A | 職位懸空 | 2013年12月16日-2014年6月25日 |
![]() |
馬里奧·蟠龍 | 2014年6月25日-2015年6月10日 | |
![]() |
吉爾·都賽佩 | 2015年6月10日-2015年10月22日 | |
![]() |
瑞爾·福廷 | 2015年10月22日-2017年3月18日 | 臨時黨領 |
![]() |
馬丁·歐萊 | 2017年3月18日-2018年6月11日 | |
職位懸空 | N/A | 職位懸空 | 2018年6月11日-2018年6月13日 |
![]() |
馬里奧·蟠龍 | 2018年6月13日-2019年1月17日 | 臨時黨領 |
![]() |
伊夫-弗朗索瓦·布朗謝 | 2019年1月17日至今 |
選舉表現[编辑]
選舉 | 得票 | 魁北克 | 加拿大 | 增減 | ||||
---|---|---|---|---|---|---|---|---|
% | 席次 | 排名 | % | 席次 | 排名 | |||
1993 | 1,846,024 | 49.3 | 54 / 75
|
第1 | 13.5 | 54 / 295
|
第2 | ▲ 44 |
1997 | 1,385,821 | 37.9 | 44 / 75
|
━ 第1 | 10.7 | 44 / 301
|
▼ 第3 | ▼ 10 |
2000 | 1,377,727 | 39.9 | 38 / 75
|
━ 第1 | 10.7 | 38 / 301
|
━ 第3 | ▼ 6 |
2004 | 1,680,109 | 48.9 | 54 / 75
|
━ 第1 | 12.4 | 54 / 308
|
━ 第3 | ▲ 16 |
2006 | 1,553,201 | 42.1 | 51 / 75
|
━ 第1 | 10.5 | 51 / 308
|
━ 第3 | ▼ 3 |
2008 | 1,379,628 | 38.1 | 49 / 75
|
━ 第1 | 10.0 | 49 / 308
|
━ 第3 | ▼ 2 |
2011 | 889,788 | 23.4 | 4 / 75
|
▼ 第4 | 6.0 | 4 / 308
|
▼ 第4 | ▼ 45 |
2015 | 818,652 | 19.3 | 10 / 78
|
━ 第4 | 4.7 | 10 / 338
|
━ 第4 | ▲ 6 |
2019 | 1,387,030 | 32.5 | 32 / 78
|
▲ 第2 | 7.7 | 32 / 338
|
▲ 第3 | ▲ 22 |
2021 | 1,301,598 | 32 | 32 / 78
|
━ 第2 | 7.6 | 32 / 338
|
━ 第3 | ━ 0 |
參考文獻[编辑]
- ^ 魁人政團慘敗辭黨領職 再告別政壇 杜錫感自豪. 明報加東網. 2015-10-23 [2017-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 強硬主權分子當魁人政團黨魁. 明報加東網. 2017-03-19 [2017-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