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齒齦後音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调音部位 |
舌形 |
---|
次發音 |
參見 |
齒齦後音(Postalveolar consonant、齒齦後輔音)為舌葉(lamina)接近或接觸齒齦脊(齒槽堤/齒槽脊)部所發出之輔音。比如英語中的硬腭齒齦輔音。
IPA之齒齦後輔音[编辑]
齒齦後輔音系列以IPA說明如下:
清音 | 濁音 | ||||||||||
---|---|---|---|---|---|---|---|---|---|---|---|
IPA | 描述 | 範例 | IPA | 描述 | 範例 |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
![]() |
清腭齦擦音 | 英語 | shin | /ʃɪn/ | 外小腿 | ![]() |
濁腭齦擦音 | 英語 | vision | /'vɪʒn/ | 視力、觀察力 |
![]() |
清齦腭擦音 | 汉语北京话 | 西(xī) | /ɕi˥/ | 西 | ![]() |
濁齦腭擦音 | 波蘭語 | zioło | /ʑɔwɔ/ | 草,藥草 |
![]() |
清捲舌擦音 | 汉语北京话 | 十(shí) | /ʂɨ˧˥/ | 十 | ![]() |
浊卷舌擦音 | 汉语常熟话 | 床(zhan) | /ʐᴀ̃˨˩˧/ | 床 |
範例[编辑]
IPA | 發音部位 | 範例語言 |
---|---|---|
/s_/,/z_/ | 舌葉平齒齦後音(舌葉捲舌音) | 波蘭語 sz,rz,cz,dż |
/ṣ/,/ẓ/ | 舌尖齒齦後音(舌尖捲舌音) | 尤比克语,托達語 |
/ʃ/,/ʒ/ | 舌位隆起齒齦後音(硬腭-齒齦) | 英語 sh,zh(可能是舌尖或舌葉) |
/ʃ̻/,/ʒ̻/ | 舌葉隆起齒齦後音 | 托達語 |
/ɕ/,/ʑ/ | 舌葉腭音化齒齦後音(齒齦-硬腭) | 汉语 j(ㄐ),q(ㄑ),x(ㄒ) |
/ŝ/,/ẑ/ | 舌葉閉齒齦後音 | 尤比克語 |
/ʂ/,/ʐ/ | "舌尖下齒齦後音"或"硬腭音(舌尖下捲舌音)" | 汉语 ch(ㄔ),r(ㄖ),sh(ㄕ),zh(ㄓ) |
齒齦後搭嘴音[编辑]
齒齦後搭嘴音有兩類,一般稱之為齒齦搭嘴音及硬腭搭嘴音,不過更正確的稱之為舌尖齒齦後音(apical postalveolar)及舌葉齒齦後音(laminal postalveolar)。
IPA | 描述 | 範例 | |||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
![]() |
舌尖齒齦後搭嘴音 | Nama (科依桑语系) | !oas | /k͡ǃoas/ | 中空的 |
![]() |
舌葉齒齦後搭嘴音 | !Kung (科依桑语系) | ǂua | /k͡ǂwa/ | 模仿 |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張慧麗,"主動發音器官模型與幾個國際發音問題"[1],中研院語言學期刊,11.4:653-678,2010.
-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