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四军编制序列
1938年新四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38年4月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取消了新四军的建制,但新四军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军委才正式将新四军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背景
[编辑]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有各种枪6200支。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军部
[编辑]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编辑]政治部
[编辑]直属部队
[编辑]第一支隊
[编辑]由湘鄂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红军游击队编成。湘鄂赣边红十六师编为第一团,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二团[1]。
第一支队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罗炳辉(后调任),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
[编辑]由闽西、闽南、浙南、闽赣边等地红军游击队编成。闽西、闽赣边红军游击队主力编为第三团,闽西、闽南游击队和浙南挺进师等部编为第四团[1]。
第二支队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谭震林(先)[2],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
[编辑]由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编成。闽北独立师编为第五团,闽东独立师编为第六团[1]。
第三支队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四支隊
[编辑]由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红二十八军编为第七、第九团和手枪团,鄂豫边游击队编为第八团[1]。
第四支队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 第七團: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处主任胡继亭。
- 第八團:團長周駿鳴,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处主任徐祥亨。
- 第九團:團長顧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处主任郑重。
- 手槍團: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3]。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刘树发. 陈毅年谱 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11-212. ISBN 7-01-002156-2.
- ^ 《张云逸传》编写组. 张云逸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126. ISBN 978-7-5154-0146-1.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480–481.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参见
[编辑]新四军编制 |
1938年春 → 1939年冬 → 1940年冬 → 1941年春 → 1945年夏 → 1946年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