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
外观
火铳是中国古代用火药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器,今日,也常常是對古代槍械的統稱。
較早的型式於出现在宋代,为粗毛竹中装入火药,稱為火筒或突火槍[1],后来由铜、鐵等金屬製作,故使用了金部的火銃之名。在元末明初時與火筒、銃筒等同為射擊是火器的泛稱。在明代時逐漸演變出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銃身後可裝入木柄以手持的稱為手銃[2]。另一種為需架在架上的大型版本-碗口銃、盞口銃[2]。
历史
出土文物
詞意變化
- 火銃在元末明初時是一切管型射擊火器的泛稱。
- 明代時大口徑的管型射擊火器改稱作砲(礮)的愈來愈多,銃則愈來愈被表作小口徑的管型火器,但還是有例外,如把葡萄牙傳入的後膛火砲稱作佛郎機銃[5]。
- 清代則僅用於表示小口徑管型火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