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15日) |
中国武术 |
---|
氣功 |
中國武術流派 |
武術家 |
武術機構 |
區域演變 |
五禽戏原名為五禽之戲(見後漢書與三國志文獻),但後世多已簡稱五禽戲,也有別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流傳。
關於五禽戲的源流,坊間流傳的說法,是模仿五種动物的动作而组成。但由利蒼夫人辛追的馬王堆漢墓三號坑文物導引圖考據之後,可以歸納解釋出五禽戲來自先秦所流傳的各類導引術,後經中醫學經絡理論的系統化整合編排而成。其中五種动物的功架名稱,乃是為了方便歸納各類導引動作的陰陽五行,以及便於教學口傳而編寫,非由學習模仿动物的動作而來。
發展現況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至今大約有1800年)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1945年台灣受中華民國接收以後,五禽戲在台灣的推廣,則以師徒相傳的方式流傳,由張鏡影傳至郭廷獻之後,在台灣開枝散葉,形成一個獨立的傳承體系。[1]
導引與應用
「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獲得長足的發展,出現「熊經」、「鳥伸」等術勢。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五禽戏實為優良導引術的其中一种。現今其他流傳較廣的導引術例如有易筋經、八段錦等。传统中医学认为導引術有助于调理經絡运行,在醫學上來說為中國古代預防醫學與復健醫學的總結運動法。
在中國的道教則將導引術引用為日常鍛鍊的一部分,而中國古代的武術家並將導引術視為一種內功的修煉方法。
歷史依據
史書記載
最早记载“五禽戏”的正史是後漢書、以及三國志。其後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戲。
後漢書之卷八十二下冊——方術列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二十九--方技傳,均載明此五禽之戲的源流。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榖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為導引之事,熊經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為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註一:熊經,若熊之攀枝自懸也。鴟顧,身不動而回顧也。莊子曰:「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也。」
註二:佗別傳曰:「吳普從佗學,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為禽戲,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語諸醫。普今年將九十,耳不聾,目不冥,牙齒完堅,飲食無損。」
註三: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是以古之仙人為導引之事,熊經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足證五禽之戲來自古傳之導引術;華佗又言:「吾有一術,為五禽之戲」,此話雖不足以證明五禽之戲為華佗一人獨創之發明,但足可證明五禽之戲是華佗所傳下的却病益壽功法。
考古印證
考據自西漢馬王堆利蒼夫人墓的三號坑出土文物“導引圖”的內容,與五禽戲的動作相互印證,得出結論五禽戲並非依據動物型態憑空發明而成,而是收集中國古代先秦各家之導引術,並以中醫學經絡學原理,將零散的導引動作,精心設計並貫串,成為一套整體導引功法。
五禽戲的動作名稱由來
早期的一種說法是,每种动作都是模仿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最新的說法是,五禽戲本來就是一連串的類似體操的動作,開始並無名稱,只以五種動物的型態加以分門別類,而分別對於人體的五臟五行產生養生的好處。這樣的說法便是由於西漢馬王堆利蒼夫人辛追墓的三號坑出土文物「導引圖」的內容,因而得到考據上的支持。
為了教學上的方便,郭廷獻先生便以各種動作,以類似某些動物的型態,細部的編上名稱。
五禽戲的版本
現流傳於世的五禽戲有多種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陸由國家體育總局於2002年新編一套健身氣功五禽戲,是綜合民間不同版本五禽戲的歸結;各戲各以兩種運動姿態表現(虎戲:虎撲、虎舉;鹿戲:鹿抵、鹿奔;熊戲;熊晃、熊運;猿戲:猿提、猿摘;鳥戲:鳥伸、鳥飛)。
大陸另一較廣為流傳版本為巴蜀王禮庭的《五禽圖》,其以強調吐納呼吸運動為主並配合拍氣法;如,猿工(功)計十五口氣,鹿工(功)計十九口氣、虎工(功)計二十口氣、熊工(功)計十九口氣、鶴工(功)計二十五口氣。
中國台灣地區
中國台灣地區所流傳的五禽戲,依照後漢書所載,還原其名稱為「五禽之戲」主要由張鏡影(1900-1979)先生傳授,郭廷獻(1925-2003?)先生推廣。
據說,張鏡影先生之五禽之戲於抗日戰爭時習自四川青城山的道士;功架以套路形式迥異於中國大陸的各種版本。在中國台灣地區,以張鏡影先生所傳五禽之戲為主,鮮見其他形式版本之五禽戲。張鏡影曾在台北的古亭國小教授功法,從習者眾;從習者當中余鐘驥、王華中、胡國藩、鄧復甫、郭廷獻計五人正式拜入門下。郭廷獻先生後創「華佗門宏道院」開始廣收門生並推廣,自此本套五禽之戲在中國台灣地區枝開葉散,並見諸於世;目前「華佗門宏道院」由郭廷獻先生的徒弟游榮國先生擔任總主持。[2]
張鏡影先生所傳的五禽之戲版本共計八節;分別是,丹鳳朝陽、金雞孵蛋、丹鳳朝陽、大鵬展翅、丹鳳朝陽、孔雀開屏、喜鵲登枝、丹鳳朝陽,原並無功架名稱,而是在各戲中以不同組連續的核心動作組成。[3][4]
郭廷獻為了推廣之需,將原功架改編訂成為四字名稱,全套版本計八節,分別是,預備功、丹鳳朝陽,金雞孵蛋、大鵬展翅、孔雀開屏、喜鵲登枝、丹鳳朝陽,收功。郭廷獻新編之五禽之戲與功架名稱,共計84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