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阖闾城遗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小作品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文化遗产专题 (获评小作品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文化遗产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文化遗产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江苏专题 (获评小作品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江苏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江苏省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小作品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合并讨论[编辑]

该条目信息过于简单,且缺乏引用资料,建议合并到阖闾城。——記小三留言2014年12月15日 (一) 13:13 (UTC)[回复]

(-)反对:先到先得,要合并也是把阖闾城合并到阖闾城遗址而不是相反,不能因哪个条目详细就合并到哪个。类似条目有华清宫遗址(不叫华清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不叫仁寿宫九成宫),也都是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最先叫遗址就一直叫遗址。像丰镐大明宫等最先不叫遗址就一直不叫遗址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其实这里有个误解,阖闾城虽然现在只确认发掘出一座,但史书上记载起码有一大一小两座,光靠南京博物院的片面之词难以推翻历代史书的定论。——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12月15日 (一) 15:09 (UTC)[回复]

(=)中立:首先,合并两个条目使用先到先得这个说法很好笑,如果依照这种说法,故宫博物院就该合并到故宫条目里去而无需另列,关于合并页面,合并和移动页面中只写明:“如果您认为一个页面过于短小,不足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您可以考虑把这个页面合并到更大的条目中。”当然,我个人认为,可以将阖闾城和阖闾城遗址分开叙述。

至于学术价值方面,阖闾城遗址条目的引用确实丰富、客观,我看了下引用的资料,有许多八九十年代的学术论文,也有苏大黄锡之、苏博张学锋等几篇有关苏南古城遗址的重要论文。其实该条目已经写的很明白了,依据现在的考古成果,一大一小两座阖闾城就是如今的常、锡交界处的阖闾城,这是国家认可的,这也绝非南博考古所的片面之词,这是建立在1950年代就开始的考古基础上的,其实这些条目里都已经有简单提及了,仔细看看就能知道。

简单说下,历代史书也根本就没有确认阖闾大城在今苏州,早有史书写明是在常州阳湖、无锡闾江的,如吴地记后集。事实上,引用史记·正义中泰伯居梅里、至其子诸樊时南徙、至阖闾时在苏州建城这一说辞最多的,除了苏州的史志外,就是过去的无锡县志,至今坚持阖闾城在苏州的学者,也是必须引用无锡县志的。想当年,民国以后,疑古渐兴,认为泰伯奔吴非无锡梅里者众,其中就有不少苏州的学者,譬如顾颉刚,至今也还有一部分人置疑史记正义的正确性,事实上,苏锡两地的历史,实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他不是这样,那这里一样有问题,所以现在阖闾城的问题就是这样,它与195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如淹城、固城、邗城、鸿山、木渎等等,连贯起来,完全可以证明吴国的起源绝非在苏锡,最简单的,如果苏锡是吴国起源地,那么鸿山墓地为何是越贵族墓,为何一个庞大越贵族墓横亘在吴国?事实上,尚未定性的苏州木渎遗址,目前学界亦大多倾向是越国的一个遗址,退一万步来讲,如果木渎遗址是阖闾城,那么如今的苏州古城又是怎么回事?苏锡两地之人常以吴人之后为傲,甚至有些沙文主义,但依照目前的一个考古情况,甚至你去结合史书好了,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作为历史传承,一些地方风俗继承发扬没有问题,但更要尊重历史事实、尊重专业。——晋燃留言2014年12月22日 (一) 06:59 (UTC)[回复]

麻烦看清楚再笑,本人跟你一样认为是应该分开的。用故宫做例子实属不当,本来两个条目就是分开的,没有人提出过合并。如果合并过程中不考虑先到先得,那就是不尊重先人的劳动成果。至于阖闾城争议在这里不便详述,我只知道无锡运用行政资源搞学术甚至数据造假不是第一次了,你也提到鸿山大墓,当初无锡把它打造成泰伯墓,结果是越墓也是醉了。至于泰伯庙造假,还有最近的地铁数据造假等等我就不多说了。古人的定论,恐怕不是什么论文可以轻易推翻的,你等教科书上把吴都位置改了再说。PS:一个七年未露面的人一下子冒泡也是很可疑的。——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12月22日 (一) 07:2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