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属于哲学专题 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 哲学 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 ,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模板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 ,本模板已评为模板级 。 此評級可能僅依據专题质量标准所標示,歡迎提出修改、共識討論及重評。
这个模板应该包含中国当代所有左翼条目,而不局限于中国新左派。Fire Ice 2022年1月2日 (日) 15:13 (UTC)Reply [ 回复 ]
准确地说是当代(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中国大陆的所有左派势力。目前中国大陆的左派还可以细分为立场比较温和的改革派、改良派、温和派、保皇派、保党救国派,和立场更激进的造反派、激进派、无产阶级革命派;也可以分为毛派(毛主义者)和非毛派(非毛主义者),据我了解目前中国大陆的左派势力都是以毛派为主。--JohnGao (留言 ) 2022年8月5日 (五) 14:19 (UTC)Reply [ 回复 ]
较为明确。Fire Ice 2022年3月1日 (二) 17:24 (UTC)Reply [ 回复 ]
我觉得也可以将本模板的标题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左派(1978年至今)”或“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左派”,本模板应该不包括当代香港和澳门的左派。--JohnGao (留言 ) 2022年8月5日 (五) 14:23 (UTC)Reply [ 回复 ]
已将本模板更名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左派”--JohnGao (留言 ) 2022年8月7日 (日) 12:41 (UTC)Reply [ 回复 ]
@JohnGao 、Fire-and-Ice :两位好,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冰火君的一些抱怨,我还是反对改名,当然,我觉得应该具体论述一下用什么和不用什么,请两位耐心看下去:
首先,“中国新左派”这个词并非不常用,恰恰相反,这个词非常常用,如果一定要说不常用的话,也只是这几年频率略有下降,限于篇幅,我把各方的来源整理在了下方被隐藏的表内,您们可以自行阅览。
为什么应该用“新左派”/“新左翼”而不是其他名字
简体中文来源
社科院学者:“激进左派”渐成中国学术界“公害” . 中国经济网 (人民论坛网). 2018-03-01 [2022-08-08 ] (中文(简体)) . 所谓“新左派”,则是在“老左派”走向衰落之际转向学术舞台,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理论为学理资源,以反对全球资本主义化、反对国际资本的全球扩张为标识,强烈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反对市场竞争机制渗透侵蚀社会,其影响辐射范围仅在“温和新左派”的知识小圈子。2008年以后,“新左派”渐趋理性化学术,也没有激化与“自由派”后续的相争相辩,逐渐回归学院派文人的“象牙之塔”。
杨眉. 要闻解说 - 孔庆东、司马南与言论自由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2012-03-20 [2022-08-08 ] (中文(简体)) . 不过,中国著名异议艺术家艾未未却并不完全赞同上述观点,此前经常遭到被中国网民称为是高级五毛的司马南等人攻击的艾未未认为新左派的言论和行为已经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畴,他在推特上写道,只有当所有的言论都受到保护的时候才叫言论自由。
房宁 . 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 凤凰网 . 2008-12-09 [复旦政治学评论] (中文(简体)) . “新左派”承袭世界主流思潮的考问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风格,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与批评资本主义、西化潮流熔于一炉。
徐友渔 . 进入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 . 当代中国研究. 2007, (2) [2022-08-08 ] (中文(简体)) . 据李扬考证,中国的“新左派”称谓最早出现在1994年7月21日,在这一天的《北京青年报》上,杨平在评价崔之元的文章“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法学·中国现实”时,称中国出现了“新左翼”。《二十一世纪》在1996年2月号上刊登卞悟反驳崔之元、甘阳,张隆溪批评张颐武的文章,使用了通栏大标题“评中国式的‘新左派’与‘后学’”。
潘永辉. 新左翼文化力量的崛起及其影视评论活动——以乌有之乡为例 . 电影评介. 2008, (22): 20, 26 [2022-08-08 ] (中文(简体)) . 近年来, 中国新左翼 (新左派) 文化力量强劲崛起, 成为当代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演变的一件大事。
繁体中文来源
劍影. 毛主義向何而生?從工運學生到新左派汪暉的「革命者人格」論 . 端传媒 . 2020-08-08 [2022-08-08 ] (中文(繁體)) . 對汪暉和新左派來說,改革開放之後的當代中國政治,是為了應對政黨合法性危機而形成的「一廂情願的政治變革方案」,在革命黨的政治性消褪之後,以治理式思維對政黨面對的意識形態裂痕進行小修小補,這就是「去政治化的政治」。
金敏華. 汪暉對和平未來的想像 . 亚洲周刊. 2022-01-06, (3) [2022-08-08 ] (中文(繁體)) .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汪暉被認為是中國「新左派」領袖。在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社會理論和民族區域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就。
黃俊傑. 【毛澤東忌辰】毛澤東去世四十週年:新左派的圖騰與遺產 . 香港01 . 2016-09-09 [2022-08-08 ] (中文(繁體)) . 「中國新左派」在 90 年代因為反對鄧小平時代放棄計劃經濟,轉向自由市場原理而竄起--新左派之研究課題重在後鄧小平時期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以及為求發展而犧牲平等原則,並呼籲對毛澤東時代的遺產進行批判性再評價以回應當前局勢,其中包括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獨立作家丘琦欣語)。
曠新年. 曠新年:中國新左派的銷沉(上) . 獨立媒體 (破土). 2015-07-15 [2022-08-08 ] (中文(繁體)) . 「新左派」這個名詞的出現是在1994年。汪暉的《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在《天涯》雜誌1997年第5期發表,被形容為一場思想地震,成為新左派思想的一個重要起點。1998年,上海一位文人在《南方週末》上宣佈「自由主義浮出水面」,引發「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爭。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導致了中國青年的急劇左轉。2000年,黃紀蘇編劇的《切·格瓦拉》的上演成為新左派思想活躍的一個重要標誌。2003年創辦的烏有之鄉應運而生,成為了新左派和泛左翼的一個重要思想平臺。
陳宜中. 左派有理由支持自由民主嗎?關於中國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 (PDF)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009-12-01, (31): 73–126 [2022-08-08 ] . doi:10.6523/168451532009120031003 (中文(繁體)) . 90 年代後期的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大論戰,就是改革合法性爭論的表面化。這場 90 年代論爭的壓台戲,涉及範圍之廣、問題之深刻,在 20 世紀中國思想界也罕見。
日文来源
劉軍寧. 自由主義者による新左派批判後編:如何にして社会不公正を是正するか . 独立行政法人経済産業研究所. 2003-04-21 [2022-08-08 ] (日语) . 新左派と自由主義者との間には、理念の違いもあって、貧富の格差、腐敗の蔓延、国有資産の流失といった現在の中国社会の問題に対する病因の診断が違う以上、両者によって提示された解決の方案も根本的に異なっている。
石井知章. 中国現代政治思想の再検討 : 新左派とリベラル派の論争を中心に . ワセダアジアレビュー. 2015, (17): 81–85 [2022-08-08 ] (日语) .
篠田英朗. 新全体主義の思想史 改変中国:六四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潮…張博樹著 . 讀賣新聞 . 2019-07-07 [2022-08-08 ] (日语) . 著者は、中国国内の思潮を大きく九つに分ける。リベラリズム、新権威主義、ネオ・ナショナリズム、新左派、毛沢東左派、党内民主派、憲政社会主義、儒学治国論、新民主主義回帰論という具合だ。中国国内の思想にも西洋思想にも明るい著者ならではの視点だ。そして著者は、それぞれの思潮の代表的な人物に焦点をあてて、言説内容を紹介しながら、独特の辛口の鋭い批評も施していく。
英文来源
Anshu, Shi; Lachapelle, François; Galway, Matthew. The recasting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 Chinese New Left since 2000 . China Information. 2018-03, 32 (1): 139–159 [2022-08-08 ] . ISSN 0920-203X . doi:10.1177/0920203X18760416 (英语) .
McDonnell, Justin. Mao’s Little Red Book in China and Beyond . The Diplomat . [2022-08-08 ] (英语) . Despite his failings, there is still great reverence for the late leader. There’s the Chinese New Left, who advocate a Maoist revival and are critical of the Party’s economic policies.
Wu, Yiching. Rethinking ‘Capitalist Restoration’ in China . Monthly Review . 2005-11-01 [2022-08-08 ] (英语) . The ris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 left (xin zuopai, or the “new left”) in the late 1990s is a very important development, which would warrant a separate study. For two collections that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new left,” see Wang Chaohua, One China, Many Paths; Zhang Xudong, Whither China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其次,重新发明一遍帽子(称呼“新左翼”为“当代左翼”或类似名字却不给出参考文献)只会把“当代左翼”这个词也异化 掉,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思想界用这个帽子称呼汪晖 等人时就是为了凸出他们秉持“与毛泽东思想很像但还有点不一样”的思想,再发明一遍这个帽子的语义无非是“与‘与毛泽东思想很像但还有点不一样的思想’很像但还有点不一样的思想”,看起来毫无意义。
我之前反对User:Fire-and-Ice 君改名时有提到另外一点,我不反对各位新开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左翼”、“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左派” (参见美国左翼 、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 、美国左翼政治史 )之类的条目,我反对的是把中国新左翼这个帽子扩大 ,前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确实这个模板里的很多网站有争论(比如乌有之乡 是新左翼多一点还是旧左翼 多一点,etc),但后者就属于是原创研究了,具体原创的点在于将旧左翼、新左翼之类的定义都盖到新左翼身上(目前中国新左翼 条目内的描述也是符合“新左翼”而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左翼”的),而原创研究是违反Wikipedia:OR 的。
--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8月8日 (一) 10:13 (UTC)Reply [ 回复 ]
我虽然认为本模板应当更名,但并不赞同将中国新左翼移动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左派 ,这是两回事。改开以来中国大陆左派包括新左派,但不限于新左派,两者是包含关系。看过我修改也会知道我的处理是将中国新左翼下降为相关条目。如果本模板包括了外界不认为是新左派的人物、网站、报刊,还要自名为中国新左翼,那是不妥的。因此,解决方法无非有两条:一、限缩本模板范围。二、为本模板拟定指代范围更大的名称。我当然倾向后一种,但前一种有利的地方是有条目作为依托,而后一种“当代左翼”、“改开以来”等均为原创命名,因此尚未可知。Fire Ice 2022年8月8日 (一) 10:30 (UTC)Reply [ 回复 ]
@Fire-and-Ice :其实要是有主条目,我觉得后一种方案并无不可,所以啥时候能看见呢。--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8月8日 (一) 10:46 (UTC)Reply [ 回复 ]
问题是没有主条目,也没有关注度。Fire Ice 2022年8月8日 (一) 10:57 (UTC)Reply [ 回复 ]
关注度是有的,上面我列出的文献不少用了“泛左翼”的词语,应该可以用这个词写。--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8月8日 (一) 11:16 (UTC)Reply [ 回复 ]
“泛左翼”给我一种由于不够左只能泛左的感觉。Fire Ice 2022年8月12日 (五) 14:41 (UTC)Reply [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