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ser talk:LeoTschW的话题

老陳 (留言贡献)

贊成!我覺得該條目已達優良水平。

老陳 (留言贡献)

維雞新年快樂!我思考了一會兒您在沙盒裡列出的框架,我覺得蠻合理的。但是,您如果修改了原本英文特色條目的排版,未來就很難按照英文條目更新。我們都是業餘的維雞編輯者,沒有很多空餘時間。我覺得怎樣能省工省力,就怎樣做。除非排版特別差,否則沒有必要大幅度更改。目前仍舊有很多值得提升的條目,例如,牛頓、伽利略、居里夫人、克普勒、費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等。我比較注重內容的正確性與條目的點閱率,以最少的工作量達到最大的果效,其他都是次要考慮。不知您的意見如何?

Giggle2005 (留言贡献)

我觉得写条目不能只关注曝光度高的科学家吧。科学明星的传记都容易买到,有的还不止一本,我觉得这些人的故事和成就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不少,宣传的意义反而不是很大,他们的条目迟早会有人去弄,不会轻易被遗忘。只要有时间,自己找几本书亲自写也并不比照抄英文维基的慢吧,甚至还不会差。另一方面,很多贡献极大的科学家的条目还处在半开荒的阶段,比如盖-尔曼、施温格、约翰·巴丁等人。还有一些没经过专业指导,全凭自学成才成家,而且在科学史上的多个领域都有开拓性成就的人物,比如医生[[托马斯·杨]]、电报员[[奥利弗·亥维赛]]和磨坊工[[乔治·格林]]。他们的成功是极不寻常的,经历也十分传奇,不输那些最耀眼的明星科学家。但是公众对他们业余科学家身份的了解实在太少,我觉得很不公平。写维基可以让世界记住更多的人,而不只是让世界记住已经有很多人认识的人。英文维基优良条目也不见得都是好东西,很多人物思想一类的内容细读之下其实含糊不清,我怀疑第一个写上去的人自己到底懂不懂。所以取舍还是很重要的,不能为了翻译而故步自封。还有牛顿条目中的那幅同名油画我记得好像是画家William Blake丑化他形象的作品,理由是嫌弃牛顿思维呆板。但牛顿的中文维基条目在翻译这幅画的说明时就没有指明这一层意思,重点根本没有点到。还有“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既然说到这个词源,就有必要说一下重力和万有引力都是同一术语的不同中文翻译。但很多中学教材硬是把重力和万有引力说成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中文译名的问题英文维基应该是不会提的,我很诧异为什么中文维基也不明确澄清这个误解和造成理解差异的缘由。又如Feynman这个人爱攀比、脾气暴躁,至少这方面不是个好榜样,英文维基也选择性地忽略这些,我不知道这么fan page的条目是怎么评为典范的。所以说,对着英文维基抄是很容易被坑的,对于关注度高的条目我是不建议这样做的,太容易误导人了。参考资料其实也是没多少人亲自去看的,尤其是评优良条目的那些人。数字7创建的一些优良条目也有不少错翻的现象存在(可能是复制粘贴时发生了手误,这个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看就能看出来),但参评的人都没看出来。说白了评优流程就是走形式主义,书好书坏,看看封面而已。所以我不认为评优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了评优而评优也无必要。

老陳 (留言贡献)

謝謝您的意見,我也頗有同感,我覺得很多維基同仁也會表示贊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您所提出的種種問題已存在多年,很多維基同仁都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很難解決,至今為止,我尚未觀察到有什麼進展,但我們仍舊必須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有朝一日這些問題會被一一解決。祝練編平安!

Giggle2005 (留言贡献)

对了,想补充一下,俄语的资料其实一般都不太难找。苏修的互联网盗版资源是很丰富的,在版权管理不严的地区,只要能上网又略懂一点俄语,就可以下载到很多东西。我举个例子,Lorentz的条目里引用次数最多的俄文传记,就是那个Кляус等人于1974年写的文,就可以在http://maxima-library.org/knigi/year/bl/author/134649下载到电子书。因为参考资料指明了具体的页数,所以查证起来是很方便的。虽然google在中国大陆被封了,但这边还是很容易登录Yandex和mail.ru等俄语搜索引擎的。俄语几十年前是中国大陆推行的第一外语,苏修也是老牌数理强国,罗刹语未来还是会吸引不少我们大陆的契丹人去学习的。再说个题外话,我觉得知名华人物理学家的条目应该比外国人好写一些啊,找资料和新闻报道什么的都比较方便,来自国内同行的消息和评价也容易获取到,有心的话写个原创的优良条目应该是很有希望的,这件似乎更易做好的事情没人去做倒是比较让我意外。

LeoTschW (留言贡献)

确实如您所说。中文维基的物理学家条目确实有太多的条目等待改善。致力于此的维基人可能也并不像其他专题的那样多。不过如果仅就条目内容改善来说,那么对于读者而言,优特的意义可能就不是那么太重要了,优特可能就只是绿十字或是星标的符号而已。单单改进内容正确性的话并不需要去评优特了。之所以要去努力地将一个条目做到优特的等级,更多的也是为后来的编者留下典范,其既需要内容,也需要外在。

我之所以想要去重构这个条目,就是对于这个条目目前的结构不是那么满意。首先这个结构与之前不同的第一点是将玻尔的主要工作单提出来表述。这是对於一般读者与从事物理相关专业的读者分别考虑设置的。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关于玻尔的研究工作,他们可能就想要知道时间线。而专业读者,他们想要可能更想要去连贯地了解玻尔的工作内容。那么这样考虑的话调整目前这种将玻尔详细的工作内容分散入生平各节的做法就显得有必要了。而对于玻尔这位上世纪物理学界领袖级的人物,其在学术界与其他物理学家的关系也是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去叙述的。这两点是条目结构主要调整的地方。这些调整也是我在翻译这个条目时就想要去做的,不过此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而已。

这个条目的修订可能确实是会零敲碎打地完成。不过,我觉得既然要费一番工夫让它重回优特,那也就不要再留下遗憾了。

老陳 (留言贡献)

我覺得您的意見很值得採納,很期望您能快速達成您的目標。在排版方面,我贊同您的意見,祝編輯順利!

老陳 (留言贡献)

您好!關於玻爾條目的重審被撤去優良等級的結果,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動員,如果能夠通知所有對於這條目有興趣的人士,應該不會獲得這樣的結果。這條目的內容其實很豐富,翻譯的也很順暢,如果您也有同感,我可以在近期對於這條目再做一次檢視,確定這條目有足夠與正確的參考來源,然後再重新申請。

亨德里克·洛伦兹是很重要的物理學者,曾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英文版傳記條目不是特優條目,而我對俄文是一竅不通,所以無法參與合作。我注意到費曼克卜勒牛頓等等物理學大師的英文版傳記條目都是特優條目,如果能夠翻譯成中文,應該比較可能拿到特優等級。不知您意見如何?祝雞年行大運!

LeoTschW (留言贡献)

感谢您的意见。有关尼尔斯·玻尔的条目,我个人打算近期不做大改了。如果您能再次审阅内容,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会在您工作完成后,再对条目做一些小的修补,然后再次试试评定GA。

有关亨德里克·洛仑兹条目,我大致试着翻译了一下引言部分,还算顺利。虽然原条目比较长(长达182,139位元),不过如果顺利的话,应该能在两到三个星期内完成。关于您提到的三位物理学大师的条目,我大致看都已初具规模。像克卜勒与牛顿这两个条目,条目本身可能只需要做格式上的修整应该就可以了(不过牛顿条目可能需要建立对应的子条目)。我会把这些条目放入未来的工作计划当中的。

老陳 (留言贡献)

我稍微閱讀了洛倫茲條目,我想到一個問題,這條目的參考來源很多都是俄文書籍,但俄文不是國際語文,很多國外讀者不會俄文,假若他們對某些內容感到興趣,因此想要查考來源,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法找到相關資料而大失所望。這也可能能會影響未來評審結果。

英文版相對論與狹義相對論寫得相當好,我覺得沒有必要採用德文版(不知道您還精通德文,真是多才多藝)。這兩個條目都很重要,點閱率也很高,我很願意參與合作。我們可以嘗試提升狹義相對論至優良品質。我現在首要目標是在提升玻爾條目至優良品質。祝順利!

LeoTschW (留言贡献)

感謝您的意見。

有關參考來源的問題,個人也有過類似的顧慮。個人準備先構造條目的主體,再補充其他的來源。

有關相對論等條目,我會在您空閒的時候,再討論具體的合作事宜。

老陳 (留言贡献)

我已仔細閱讀了与海森堡的会面段落,以下是我的一些意見:

『而依据海森堡的一位学生及友人伊万•苏佩克英语-{Ivan Supek}-所说,他们的谈话的主题是卡尔•冯•魏茨泽克。魏茨泽克曾试图说服玻尔去斡旋英德两国。[1]』:主題是原子彈,不是魏茨泽克。其它參考來源也沒有提到相關事情,因此,建議刪除[./User_talk:LeoTschW#cite_ref-FOOTNOTEPortal_Jutarnji.hr_1-0 ]。

整段內容改為如下:

玻尔意识到了利用铀-235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并在战争爆发不久后向英国与丹麦当局说明了这一点,但他当时并不相信以当时的技术能提纯出足够的铀-235[2]。1941年9月,已成为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的海森堡拜访了身处哥本哈根的玻尔。在这次会面中,二人进行了一次私人谈话。但谈话的内容因来自各方大相径庭的描述而引起后世诸多的猜测。

在海森堡1957年写给当时正在编著《比一千个太阳更耀眼:原子科学家们的个人史英语-{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s: A Personal History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的罗伯特•容克的信中,他说当时拜访哥本哈根的用意是想告诉玻尔一些德国科学家有关原子彈的看法:只有在耗費巨大資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製造出原子彈。儘管德國科學家高估了需要耗費的資源,这狀況使得双方的科学家能夠決定性地影響未來發展。[3]然而,當海森堡對玻爾表示這看法時,玻爾感到無比震驚,他以為海森堡想要將德國在製造原子彈上獲得重大成果的信息傳達給他。很可惜的是,海森堡無法改變波爾的誤解,因玻爾不再能夠信任海森堡.他認為海森堡如果不是不誠實,他就是被納粹政府利用了。很明顯地,這會談並未達成海森堡的目的。[4]

当玻尔读到这本书的丹麦语译本中的相关章节后,他起草一封致海森堡的信。在信里,他讓海森堡知道,海森堡對於那次會談的記憶有誤,他又在會談時对海森堡的德国能获得战争胜利以及德國能發展出原子武器的看法保持沉默態度作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應被視為在一場戰爭中對立雙方的代表,海森堡可能是過度緊張,因此把玻爾的沉默誤認為震驚,如果玻爾曾經表現出任何震驚的行為,那可能是因為玻爾聽到有關德國正在參與一場原子武器競賽的消息。这封信并没有寄出。[4]

迈克尔•弗莱恩在他1998年写的戏剧《哥本哈根》中探寻了海森堡与玻尔1941年的会面中可能发生了什么[5]。2002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该剧的电视电影版英语-{Copenhagen_(2002_film)}-9月26日首次登上荧屏。

請參閱User:老陳/sandbox2,不知您的意見如何?請與我聯絡。

  1. Portal Jutarnji.hr.
  2. Gowing 1985, pp. 267–268.
  3. Heisenberg.
  4. 1 2 Aaserud 2002.
  5. The Complete Review.
LeoTschW (留言贡献)

没有问题,可以这样修改。

老陳 (留言贡献)

已檢查完畢條目,並修飾一些語句,來源應該沒有問題。請查閱,如果覺得品質已達優良水準,可擇日申請評審。

LeoTschW (留言贡献)

辛苦了!

LeoTschW (留言贡献)

我已阅毕该条目,并已提名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