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礮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旗後砲臺

坐标22°36′47″N 120°15′52″E / 22.6131943177226°N 120.264364135353°E / 22.6131943177226; 120.264364135353

旗後礮臺
旗後砲臺
旗後礮臺八字門 地圖
位置中華民國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建成时间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
官方名称旗後砲台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评定时间(市定)1985年
(國定)2019年2月22日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天候自由參觀

旗後礮臺旗後砲臺,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的砲臺遺址,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在民國108年(2019年)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1]

沿革[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戰美軍繪製旗後砲臺位置的地圖,紅色框架者為旗後礮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滿清擊敗明鄭,開始統治臺灣,及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駐紮打狗仔旗後,旗後昔日除漁業與商港機能外,也因爲其為控制打狗港進出門戶而成為滿清在臺灣的軍事要地,根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鳳山縣志》所記載,當時旗後汛有砲臺一大座,安置中國式大砲六門,後在道光廿二年(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清廷後於旗尾山築砲臺一座以強化當地的防備[2]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被殺事件為藉口登陸恆春,即「牡丹社事件」,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乃先後派准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聘英籍教官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依地形高度督造旗後(威震天南)、哨船頭(雄鎮北門)兩處砲臺,後再規劃籌建大坪頂砲台,三處要塞的土建工程由當時長期駐守鳳山縣的淮軍施工,後而成為共扼打狗港地區中、低射程火砲的戰力要塞。[3][4]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旗後砲臺配置四門英製八吋阿姆斯壯後膛砲[5],1895年(光緒21年)2月1日,旗後砲臺游擊萬國標升任副將[6]正辦理交接時,砲臺約1公噸的本地製火藥爆炸,爆炸原因不明,導致砲臺護牆多處龜裂、約有百名士兵喪生,劉永福後則奏劾相關8人軍官,並斬首4人,萬國標被後遭到撤職[7],由劉成良(劉永福義子)接任負責防務,領導修復砲臺。然而此後因應乙未戰爭,在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軍吉野號防護巡洋艦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等戰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旗後砲台的門額「威震天南」遭到吉野號擊中而損毀。而在日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登陸後則迅即佔領無人防守的砲臺[8]。並在1896年1月對於礮臺進行詳細調查及測繪,留下準確的位置圖。

日治後期,因應太平洋戰爭因素,日軍將砲台改置成高射礮陣地,將原置放在砲台的大砲清除,並增築數座碉堡,二戰後該地區則由國軍駐守,並設置機槍堡、碉堡、營舍、隧道等處哨點,由於長期為軍事管制區,同時也因現代化的戰爭型態改變,使得礮臺的功能不再而逐漸傾頹。1988年,國軍與市府、民意代表曾就旗後山等軍事空間開放事宜進行協調,將旗後山部分設施及用地拆除交接予高雄市政府[9],1991年,砲臺開始經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工程,並在1995年正式完工,砲台得以恢復大部分原貌,目前則正式開放民眾參觀,並在2019年升格為國定古蹟。[10][11]然而也有部分牆面遭到遊客塗鴉,導致古蹟受到破壞的情況發生。[12]

配置[编辑]

旗後礮臺為中西式合璧式砲台,格局呈「目」字狀形式構造,礮臺共分為三大區域,北區為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裝設大礮,厚牆的內側則為兵房,兵房上有四座礮座,過去西側安置兩尊大砲,南北邊各安置一尊,原上另設置鋪設軌道,可架大砲之鐵輪。[13]營舍設在砲台牆垣的內側,以鐵、水泥及紅磚為主要建材,並以密集的木樑與厚實的鐵水泥層構成。地面磚砌踏階則以花式圖案鋪砌,操場西側的空間設置一座灰泥砌築的翹頭案,具有祭祀用處。[14]

旗後砲台的營門有二處,原主入口朝東南方,西邊則有一小側門,主入口在方位符合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營門以中國式八字門為設計,門額橫楣題「威震天南」[註 1],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營門經修復後,在乙未戰爭被日艦毀損的門額字體則依據古照片「天南」二字恢復,以存歷史之真。[2][15]

圖片[编辑]

參見[编辑]

註釋[编辑]

  1. ^ 過去存有:「威振天南」、「威鎮天南」、「砥柱天南」等三種說法。

参考文献[编辑]

  1. ^ 臺北公會堂、旗後礮臺、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 升格為國定古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9-02-23,文化部
  2. ^ 2.0 2.1 旗後砲台.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中文(臺灣)). 
  3. ^ 廖德宗. 〈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 高雄市: 高雄文獻第5卷第3期. 2015. 
  4. ^ 劉璈. 〈《巡海退思錄》,〈詳請裁減礮臺餉需並委陳總兵管帶旂后礮勇由〉. 高雄市: 臺銀文叢21種,臺銀經濟研究室,頁82-83。. 
  5. ^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礮臺〉. 高雄市: 臺銀文叢第73種,臺銀經濟研究室. 1960. 
  6. ^ 《光緒朝月摺檔》(台北市,故宮博物院藏)
  7. ^ Jarman, W. Davidson,蔡啟恆譯.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 高雄市: 臺銀文叢第107種,臺銀經濟研究室. 1972. 
  8. ^ 日軍參謀本部編纂、許佩賢譯. 《明治27、8年日清戰史》《攻臺戰紀》. 臺北市: 遠流出版. 1995. 
  9. ^ 旗後山國軍營區.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0. ^ 黃佳琳. 打狗英國領事館、旗後砲台升格國定古蹟 高雄港水岸歷史廊帶成形. 自由時報. 2018-12-12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1. ^ 陳昱勳. 【藝術文化】台北公會堂、旗後礮台、打狗英國領事館 升格國定古蹟. 自由時報. 2019-02-25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2. ^ 宋德威. 古蹟「旗後砲臺」牆面遭破壞 相關單位快搶救. 今日新聞. 2017-04-09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3. ^ 旗後礮臺-阿姆斯壯前膛砲基座.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4. ^ 旗後礮臺-祭祀台.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5. ^ 旗後礮臺-威「震」天南門楣.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