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 (萬曆進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喬

大明署掌都察院事兵部左侍郎
籍貫 直隸揚州府興化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世臣
出生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
逝世 順治十一年(1654年)
出身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同進士出身

李喬(1595年—1654年),字世臣,直隸興化縣(今江蘇省興化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生平[编辑]

李喬為嘉靖隆慶間內閣首輔李春芳曾孫,崇禎元年進士李嗣京之弟。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1],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聯捷己未科進士,授河南靈寶縣知縣,調祥符縣。遷禮部郎中。天啟六年(1626年),奉命敕封藩王,過湖南,涉洞庭湖。當時魏忠賢勢力正盛,李喬淡然處之。崇禎改元,提學山東。崇禎四年(1631年),轉河南按察使,不久轉右布政使,兼攝治河。次年,轉陝西左布政使。此時農民起事軍隊蜂起,李喬盡力籌備軍餉。崇禎七年(1634年)冬,晉陝西巡撫,次年因鎮壓不力,被彈劾去職。

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立於南京。弘光元年(1645年),李喬薦補兵部左侍郎[2][3]。五月初七,清軍大舉迫近,南京百官集結於清議堂議事。李喬、唐世濟有降清之意[4][5]。十五日,清軍統帥、豫王多鐸到達南京,百官冒雨出城迎接[6]。次日,大開洪武門,李喬與京營總督、忻城伯趙之龍率百官獻冊,行四拜之禮,隨即跪請多鐸進城。李喬隨即挾清軍告示,安撫民心[7]。此時,清軍尚未強制剃髮易服,李喬主動剃頭換裝,反被多鐸辱罵[8][9]

晚年,優游林下,課子弄孫。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卒[10]

參考文獻[编辑]

引文[编辑]

  1. ^ 陳開虞《江寧府志·卷十四·科貢下》
  2. ^ 《明季南略·卷之二》:宏光元年正月 十二(丙申),高允滋補御史。安撫黃某薦廢籍官李喬等。御史游有倫極言朝臣、鎮將背公植黨。部院劇震,分請馬士英飲酒。刑部尚書解學龍奏從逆六案;以登極初,停刑。
  3. ^ 《明季南略·卷之二》:宏光元年四月 初六(戊午),左夢庚兵陷彭澤。梁雲構、李喬皆兵部左侍郎。逮前巡撫陳潛夫於家。
  4. ^ 《明季南略·卷之二》:宏光元年五月 初七(戊子),集百官清議堂議事,預坐者十六人;馬士英、王鐸、蔡奕琛、陳於鼎、張捷、陳盟、張有譽、錢謙益、李喬、李沾、唐世濟、楊維垣、秦鑣、張孫振、錢增、趙之龍各竊竊偶語,百官皆不與聞。臨散,李喬、唐世濟相和曰:『便降志奪身,也說不得了』。後有叩諸大僚者,皆云:『大清信雖急,如今不妨了』(蓋密議藉之龍納款於大清也)。是日晝晦,大風猛雨,人心洶洶。
  5. ^ 《聖安本紀·卷之六》:五月初七日(戊子),百官集清議堂會議,預坐者十六人。時馬士英、王鐸、蔡奕琛、張捷、張有譽、錢謙益、李沾、唐世濟、陳盟、李喬、楊維垣、陳于鼎、錢增、張孫振、秦鏞、趙之龍等十六人坐堂上,竊竊偶語;百官集者甚眾,皆不得預聞。臨散,唐世濟、李喬齊聲相和曰:『即降志辱身,亦甘之矣』!後有叩之大僚者,皆云『北信甚急,今已無妨』。蓋所會議者,藉之龍以款於清也。
  6. ^ 《聖安本紀·卷之六》:五月十五日(丙申),清豫王至南京。戎政府、都察院各遣官二員遠迎,跪立道旁,高聲報名;將近豫王前,通事高聲喝起。文武百官隨即出城迎接;時正大雨淋漓,無一人敢稍後者。總督京營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趙之龍、署掌都察院事兵部右侍郎李喬迎降。
  7. ^ 《聖安本紀·卷之六》:五月十六日(丁酉),大開洪武門,趙之龍、李喬率百官獻冊,行四拜禮;隨跪請豫王進城。……李喬進城,攜大清告示偏掛通衢,民心稍定。
  8. ^ 《聖安本紀·卷之六》:五月 兵部左侍郎李喬獨先剃頭、胡服,豫王罵之。
  9. ^ 《聖安本紀·卷之六》:五月 二十六日(丁未),豫王禁臣民辮髮。豫王出示各城門云:『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民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時下令髡髮,戎政趙之龍、文官李喬、姚孫棐先剃,餘魏國公徐元爵、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靈璧侯湯國祚、臨淮侯李述祖、駙馬齊贊元等以次剃訖云。
  10. ^ 《句容縣志》:李喬,字世臣,興化人。嘉、隆首輔李文定公曾孫。萬曆進士,授己未靈寶令。居官植行,一切遵文定公家訓,以廉吏著稱。邑苦旱,比歲告祲,喬竭誠步禱,輒應。夏又旱,禱又應。歲大有秋,野人爭持嘉穀以獻,一禾二穗。維時桃林當屢歉之候,百姓幾髓竭,而忽得異征,故博士李公、孔公、郭公率諸生作兩歧之歌。未幾,以勝劇,有祥符之調。士民建祠像之,為立石志其梗概。祥符,中州省會,素稱難治。喬省刑薄斂,愷悌樂易,一時士民戴德,奸宄懾服。大抵祥符、靈寶,古秦、晉地,喜事健訟之民,所在都有。喬強明有執,洞悉民隱,又以寬厚行之,訟牒必與面質,情偽立決,不留一案,亦不責一鍰。以故撫軍、直指、藩、臬、府、州,一切移文委牒,靡不朝至而夕報焉。從來謂靈寶憨、祥符黠,靈寶警而狷,祥符俠而獷,喬一處以坦衷曠度。又復細心密緻,靜如止水,動若發機,觸事洞然,迎刃立解。以此兩邑治行,並稱第一云。嗣遷祠部郎。丙寅,領藩封之敕,過湖南,涉洞庭。其時魏璫甚焰,趨附者如蟻,喬處之淡然,無事逢迎,而亦不見齟齬。其品望足以服之耳。戊辰改元,提督東省學政。喬文名素著,六郡之士聞風以悅。而喬復銳意鼓舞,懷才抱異者,爭自琢磨,公明之譽,隆隆日起。而試牘遂與前王永啟公岱秀編爭勝。其知名者,旋發為名公巨卿。節義、文章、政事,並垂不朽。得人之盛,至今稱最。當日惟肥城學艱於鵲起,喬擇善青鳥學者為建奎閣、文星,以鼓勵諸士,至今存為勝跡云。辛未,轉中州臬憲。尋轉右藩,兼攝治河,有聲。壬申,轉秦中左藩。時秦寇方張,軍需旁午告急。喬以一人佐餉,士馬騰飽,時交口有酇侯之稱。甲戌冬,晉秦撫,寇氛愈惡,標下甫滿千人。督率將士,至斬首三千有奇。當事者意在急於撲滅,乙亥秋,遂為直指劾。喬不辯而竟歸。甲申、乙酉間,當事以少司馬見推。知事不可為,遂浩然長往,無復有功名之志矣。時以一蓑一笠,優遊田野,惟課子弄孫是務。壬辰,年六十,即自辦終具。每喜誦白香山詩,視生死曠如也。甲午冬,偶疾,疾不二日,卒。

書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