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古音中古汉语音系,在汉语音韵史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古音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分支。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认为中古音分为以切韵音为代表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韵图为代表的晚期中古汉语等两阶段。[1]

研究方法[编辑]

中古汉语的时期远早于录音设备的发明,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无法较直接反映语音,研究者只能依靠留存的文献和现今的语言重构中古汉语,主要的资料有:

  1. 切韵系韵书,如陆法言《切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广韵》等;
  2. 反映切韵系韵书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 中古时期的音注资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慧琳《一切经音义》等书中的音注;
  4. 中古时期诗歌、韵文的用韵情况;
  5. 梵汉对音藏汉对音,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或用梵文、藏文音译汉语的材料;
  6. 域外汉字音,包括朝鲜汉字音、日语吴音汉音和越南的汉越音
  7. 汉语方言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如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等;
  8. 上古音研究中某些较为明确的结论(但应避免循环论证)。

然而,相对于上古音研究,中古音因为有丰富的韵书、韵图等资料,可以对其声韵调清楚地划分类别。隋朝陆法言编纂《切韵》,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然而其原本早已佚失,直至1947年才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昫著)残卷。[2],而《大宋重修广韵》是宋初增订《切韵》,因此中古音系主要基于这两本书反映出《切韵》音系。

《切韵》系韵书使用反切法注音,用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通过反切系联法可以知道字音的关系,从而构建出中古音系。宋朝有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等),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然而韵图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韵图出现较晚,因此语音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韵图忽略了《切韵》的一些重要的音类等。

高本汉首次应用西方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来构建中古音,此后多个语言学家提出了中古音的构拟。由于研究材料本身的限制和各家对材料分析理解的差异,多少会在具体拟音上有差异,然而在许多重要特征上学界拥有共识。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节结构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称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编辑]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a],来代表中古汉语后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各分为两类。

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中古早期汉语(切韵音)声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切韵声母各家拟音对照表[3]
拟音(国际音标 拼音
声母 高本汉 李方桂 王力 周法高 李荣 邵荣芬 蒲立本 董同龢 潘悟云 陈新雄 白一平(IPA与拼音) Stimson manti W.Sië 《广韵》字数[4]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861
pʰ /pʰ/ ph p ph p 654
b b b b b b /b/ b bh b 1118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1109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d t d 614
/tʰ/ th t th t 540
d d d d d d /d/ d dh d 102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303
ȶ ʈ ȶ ʈ ȶ ȶ ʈ ȶ ʈ ȶ /ʈ/ tr dj t dr 403
ȶʰ ʈʰ ȶʰ ʈʰ ȶʰ ȶʰ ʈʰ ȶʰ ʈʰ ȶʰ /ʈʰ/ trh tj th tr 309
ȡʱ ɖ ȡʱ ɖ ȡ ȡ ɖ ȡʱ ɖ ȡʱ /ɖ/ dr djh d ḋr 482
n ɳ n ɳ n ȵ ɳ n ɳ ȵ /ɳ/ nr n n nr 221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ts tz tz z 775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tsh ts ts c 582
ʣʱ ʣ ʣʱ ʣ ʣ ʣ ʣ ʣʱ ʣ ʣʱ /ʣ/ dz dz dz ż 547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930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224
ʧ ʧ ʧ ʧ ʧ /tʂ/ tsr jr tz zh 233
tʂʰ tʂʰ ʧʰ tʂʰ ʧʰ ʧʰ tʂʰ ʧʰ tʂʰ ʧʰ /tʂʰ/ tsrh chr ts ch 246
dʐʱ ʤʱ ʤ ʤ ʤʱ ʤʱ /dʐ/ dzr jrh dz żh 238
ʂ ʂ ʃ ʂ ʃ ʃ ʂ ʃ ʂ ʃ /ʂ/ sr sr s sh 446
dʐʱ dʒʱ ʐ ʒ ʒ ʐ ʒ ʐ ʤʱ /ʐ/ zr zr z r 8
c /tɕ/ tsy j t j 590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 tsyh ch th q 240
ʑ ʑ ʑ ʑ ʑ ʑ /dʑ/ dzy zh d ȷ̈ 354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sy sh x x 324
dʑʱ dʑʱ ʑ ʑ ʑ dʑʱ ʑ dʑʱ /ʑ/ zy jh j 78
ȵʑ ȵʑ ȵʑ ȵ ȵ ȵʑ ȵ ȵ ȵ ȵʑ ny nj n ny 403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g k g 2029
谿 /kʰ/ kh k kh k 1071
ɡ ɡʱ ɡ ɡ ɡ ɡ ɡ ɡʱ ɡ ɡʱ /ɡ/ g gh g ġ 716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ng ng ng ng 830
ʔ ʔ (无) ʔ ʔ ʔ ʔ ʔ ʔ ʔ /ʔ/ ʻ q q (无) 1365
x x x x x x h x h x /x~h/ x x h h 1112
ɣ ɣ ɣ ɣ ɣ ɣ ɦ ɣ ɦ ɣ /ɣ~ɦ/ h h g 1312
(无) (无) ɣ j ɣ ɣ ɦ ɣ ɦ j h h gh (无) 335
(无) j j (无) (无) (无) j (无) j /j/ y (无) gh y 966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35

这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有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帮p、滂、并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b,没有唇齿擦音f。有学者[谁?]认为知彻澄娘可并入端透定泥可并入。有学者[谁?]认为洛阳方言有俟母,而其他方言无。

韵母[编辑]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多大程度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韵母归类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的合口字有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可能有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i、-u、-m、-n、-ŋ、-p、-t、-k等八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是-r,而-k在一些方言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十几个元音,现在一些研究则认为有六至七个,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非常接近,诗歌中也常通押。以下以中古汉语六元音系统来说明问题:

  •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三等韵。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江韵。江韵是唯一以/o/为主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个很接近/u//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里经常念/u/而不是/o/
  •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中。
  • 元音/ə/,参见元音/a/。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蒸韵。当这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四等韵,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a/
  •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有重纽。[来源请求]
各家中古汉语韵母拟音对照表[5]
单母音
韵母数→
韵母↓
3:
a、
ɑ、i
6:
a、ɑ、
ɛ、o、
i/ji、u
4:
a、ɑ、
i、u
5:
a、ɔ、
i/ji、ɨ、uw
4/6:
a、æ、i、
ij/jij、u、
uw
4:
ɑ、
ɻi/i、ɨ、
u
1:
ɑ
5:
a、ɑ、
æ、i、u
(无法计算)
韵目 高本汉 李荣 王力 蒲立本 白一平 潘悟云 郑张尚芳 竺家宁 周法高
歌一开 ɑ ɑ ɑ a a ɑ ɑ ɑ ɑ
戈三开 i̯ɑ ĭɑ ɨa ja ia ɨɑ
戈一合 wa wa ʷɑ
戈三合 i̯wɑ iuɑ ĭuɑ ua jwa ʷia ɨuɑ juɑ iuɑ
麻二开 a a a æ ɰæ ɣa a a
麻三开 i̯a ia ĭa ia ia ja ia
麻二合 wa ua ĭwa waɨ ʷɰæ ɣua ua ua
模一合 uo o u ɔ u u̯o uo u uo
鱼三合 i̯wo ĭo ɨə̆ jo ɨʌ jo io
虞三合 i̯u io ĭu uə̆ ju iu̯o̝ ɨo ju iuo
咍一开 ăi ɒi ɒi əj oj o̝i ʌi ɒi əi
泰一开 ɑi ɑi ɑi aj aj ɑi ɑi ɒi ɑi
皆二开 ăi ɛi ɐi əɨj ɛj ɰɛi ɣɛi ai ɛi
佳二开 ai ɛ ai aɨj ɛɨ ɰɛ ɣɛ æ æi
夬二开 ai ai æi aɨj (s) æj ɰæi ɣai ɐi ai
祭三开 i̯ɛi iɛijɛi ĭɛi iajjiaj jejjiej ɻiᴇiiᴇi ɣiᴇiiᴇi jæi iaiiæi
废三开 i̯æi iɐi ĭɐi ɨaj joj iai ɨɐi jɐi iɑi
齐四开 iei ei iei ɛj ej ei ei iei iɛi
灰一合 uăi uɒi uɒi wəj oi u̯oi uʌi uɒi uəi
泰一合 wɑi uɑi uɑi waj waj ʷɑi uɑi uɒi uɑi
皆二合 wăi uɛi wɐi wəɨj wɛj ʷɰɛi ɣuɛi uai uɛi
佳二合 wai wai waɨj wɛɨ ʷɰɛ ɣuɛ uæi
夬二合 wai uai wæi waɨj (s) wæj ʷɰæi ɣuai uɐi uai
祭三合 i̯wɛi iuɛijuɛi ĭwɛi wiajjwiaj jwejjwiej ʷɻiᴇiʷiᴇi ɣiuᴇiiuᴇi juæi iuaiiuæi
废三合 i̯wæi iuɐi ĭwɐi uaj jwoj ʷiai ʉɐi juɐi iuɑi
齐四合 iwei uei iwei wɛj wej ʷei wei iuei iuɛi
支三开 ieje ĭe iə̆jiə̆ jejie ɻiᴇiᴇ je ie (无)
脂三开 i iji i iji ijjij ɻii jei ieiiɪi
之三开 i ĭə ɨ i ɨ i
微三开 ĕi iəi ĭəi ɨj jɨj iɤi jəi iəi
支三合 wiĕ iuejue ĭwe wiə̆jwiə̆ jwejwie ʷɻiᴇʷiᴇ jue iueiuɪ
脂三合 wi uijui wi wijwi wijjwij ʷɻiʷi juei iueiiuɪi
微三合 wĕi iuəi ĭwəi uj jwɨj ʷiɤi juəi iuəi
豪一开 ɑu ɑu ɑu aw aw ɑu ɑu ɑu
肴二开 au au au aɨw æw ɰæu au au
宵三开 i̯wɛu iɛujɛu ĭɛu iaw jewjiew ɻiᴇuiᴇu jæu iauiæu
萧四开 ieu eu ieu ɛw ew eu ieu iɛu
侯一开 ə̆u u əu əw uw u əu əu
尤三开 iə̆u iu ĭəu uw juw iu jəu iəu
幽三开 i̯ĕu iĕu iəu jiw jiw ɨu jou ieuiɪu
覃一开 ăm ɒm ɒm əm om əm ɑm əm
谈一开 ɑm ɑm ɑm am am ɑm ɒm ɑm
咸二开 ăm ɐm ɐm əɨm ɛm ɰɛm am æm
衔二开 am am am aɨm æm ɰæm ɐm am
盐三开 i̯ɛm iɛmjɛm ĭɛm iam jem ɻiᴇmiᴇm jæm iamiæm
严三开 i̯æm iɐm ĭɐm ɨam jæm iam jɐm iɑm
添四开 iem em iem ɛm em em iem iɛm
凡三合 i̯wæm iuɐm ĭwɐm uam jwom iam juɐm iuam
侵三开 i̯əm iəmjəm ĭĕm imjim imjim ɻimim jəm iemiɪm
寒一开 ɑn ɑn ɑn an an ɑn ɑn ɑn
山二开 ăn ɛn æn əɨn ɛn ɰɛn ɐn an
删二开 an an an aɨn æn ɰæn an æn
仙三开 i̯ɛn iɛnjɛn ĭɛn ian jenjien ɻiᴇniᴇn jæn ianiæn
元三开[6] i̯æn iɐn ĭɐn ɨan jon iɤn jɐn iɑn
先四开 ien en ien ɛn en en ien iɛn
桓一合 uɑn uɑn uɑn wan wan ʷɑn uɑn uɑn
山二合 wăn uɛn wæn wəɨn wɛn ʷɰɛn uɐn uan
删二合 wan uan wan waɨn wæn ʷɰæn uan uæn
仙三合 i̯wɛn iuɛnjuɛn ĭwɛn wian jwenjwien ʷɻiᴇnʷiᴇn juæn iuaniuæn
元三合[6] i̯wæn iuɐn ĭwɐn uan jwon ʷiɤn juɐn iuɑn
先四合 iwen uen iwen wɛn wen ʷen iuen iuɛn
痕一开 ən ən ən ən on ən ən ən
真三开 i̯ĕn iĕnjĕn ĭĕn injin injin ɻinin jen ieniɪn
欣三开 i̯ən iən ĭən ɨn jɨn ɨn jən iən
魂一合 u̯ən uən uən wən won u̯on uən uən
真三合 i̯ĕn iuĕnjĕn ĭĕn injin injin ʷɻin jen iuen
谆三合 i̯wĕn iuĕn ĭwĕn win win ʷin juen iuɪn
文三合 i̯uən iuən ĭuən un jun iun juən iuən
唐一开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阳三开 i̯aŋ iaŋ ĭaŋ ɨaŋ jaŋ iaŋ jɑŋ iɑŋ
唐一合 wɑŋ uɑŋ uɑŋ waŋ waŋ ʷɑŋ uɑŋ uɑŋ
阳三合 i̯waŋ iuaŋ ĭwaŋ uaŋ jwaŋ ʷiaŋ juaŋ iuaŋ
江二开 ɔŋ ɔŋ ɔŋ aɨwŋ æwŋ ɰɔŋ
登一开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蒸三开 i̯əŋ iəŋ ĭəŋ ɨŋ jəŋ iəŋ
登一合 wəŋ uəŋ uəŋ wəŋ woŋ ʷəŋ uəŋ uəŋ
蒸三合 i̯wəŋ iuəŋ ĭwəŋ wiŋ wiŋ ʷɨŋ jəŋ iuəŋ
庚二开 æŋ ɐŋ ɐŋ aɨjŋ æŋ ɰæŋ ɐŋ
耕二开 ɛŋ ɛŋ æŋ əɨjŋ ɛŋ ɰɛŋ æŋ
庚三开 i̯æŋ iɐŋ ĭɐŋ iajŋ jæŋ ɰiæŋ jɐŋ iaŋ
清三开 i̯ɛŋ iɛŋ ĭɛŋ iajŋjiajŋ jeŋjieŋ iᴇŋ jæŋ iæŋ
青四开 ieŋ ieŋ ɛjŋ ieŋ iɛŋ
庚二合 wæŋ uɐŋ wɐŋ waɨjŋ wæŋ ʷɰæŋ uɐŋ uaŋ
耕二合 wɛŋ uɛŋ wæŋ wəɨjŋ wɛŋ ʷɯɛŋ uaŋ uæŋ
庚三合 i̯wæŋ iuɐŋ ĭwɐŋ wiajŋ jwæŋ ʷɰiæŋ juɐŋ iuaŋ
清三合 i̯wɛŋ iuɛŋ ĭwɛŋ wiajŋjwiajŋ jweŋjwieŋ ʷiᴇŋ juæŋ iuæŋ
青四合 iweŋ ueŋ iweŋ wɛjŋ weŋ ʷeŋ iueŋ iuɛŋ
东一合 əwŋ uwŋ
冬一合 uoŋ uoŋ awŋ owŋ u̯oŋ uoŋ uoŋ
东三合 iuŋ iuŋ ĭuŋ uwŋ juwŋ iuŋ juŋ iuŋ
锺三合 i̯woŋ ioŋ ĭwoŋ uawŋ jowŋ io̝ŋ juoŋ iuoŋ

声调[编辑]

中古汉语四声最早在约公元500年由沈约提出。[7]:303《切韵》用四声调来编排汉字,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部位与鼻音韵尾相对应,但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调值。[8]:52

平声字数最多,《切韵》平声分上下两卷,其他三声都只有一卷。[9]:118

汉语文献已知最早对声调的描述来自宋朝所引9世纪初的唐末《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现代汉语方言的四声之间差异极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构拟中古调值。[8]:53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和相邻的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原始苗瑶语原始壮傣语和古越南语—很像,它们没有一个和汉语有亲缘关系。而且,早期借词展示不同语言间调类的对应相当严密。[8]:54–551954年,奥德里库尔发现越南语的上声和去声对应其他无声调南亚语系语言的/ʔ/和/s/韵尾。因此他认为原始南亚语没有声调,越南语后来出现的声调因这些辅音脱落而形成,过程称为声调形成(Tonogenesis)。他借此假设中古汉语等其他语言的声调也有相似起源。其他学者也根据转写和借词证据得出相似结论,并据此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8]:54–57

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结束时,中古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调类音域分裂。全浊声母上声变得与去声相似,晚唐时各调都依声母清浊分裂为阴调和阳调,形成“四声八调”格局。大多数方言(除吴语老湘语和部分赣语)的全浊声母消失后,这区别就成了音位,使声调由四种变八种;粤语全数保留了,还分化出上下阴入,不过其他大多数方言都没这么多声调,例如官话方言阳上声变入去声。接着,绝大多数官话方言的塞音韵尾消失,入声并入其余三声。[8]:52–54

语音发展[编辑]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围绕切韵音展开,但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口音也不统一。《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不一样。《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声母方面,帮组分出非(f)、敷(可能类似)、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注释[编辑]

  1. ^ 守温三十字母是: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

参考[编辑]

  1. ^ Edwin G. Pulleyblank. 1984.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UBC Press.
  2. ^ 潘悟云; 张洪明. 漢語中古音. 语言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科技大学). ISSN 1000-1263 (中文). 
  3. ^ 此表拟音部分改写自东方语言学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8-01的中古音查询。 白一平方案见Baxter, William H. III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64.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timson方案见Stimson, Hugh M. 1976. T'ang Poetic Vocabulary.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Yale University.
  4. ^ 据polyhedron, zgheng, blankego:《广韵全字表,2007年4月7日。
  5. ^ 单母音韵母用底色显示。高本汉、蒲立本、白一平拟音根据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李荣拟音根据《切韵音系》,王力拟音根据《汉语史稿》,竺家宁拟音根据《声韵学》,周法高拟音根据《论切韵音》。高、王、竺拟音不区分重纽三四等,其余各家重纽三四等同一格中用斜杠分开。高、李原本使用类似国际音标的符号,今根据《切韵音系》和潘悟云《汉语中古音》的描述改写成对应国际音标。
  6. ^ 6.0 6.1 广韵没分摄,此表的摄是后人所分,两者属不同音系,元韵到分摄时已不适用,归山摄或臻摄都不准确;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52231
  7. ^ Baxter (1992).
  8. ^ 8.0 8.1 8.2 8.3 8.4 Norman (1988).
  9. ^ Ramsey (1987).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