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俯冲轰炸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九式袭击机(Ki-51)
九九式袭击机
类型 对地攻击机
制造商 三菱重工
首飞 1939年6月
退役日期 1945年
主要用户 日本陆军
制造数量 2,385架

九九式袭击机(Ki-51,日语:九九式襲撃機)是日本帝国陆军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对地攻击机,后来也衍生出战术侦查用的机种九九式军侦察机。虽然制式名称与日本帝国海军九九式舰上轰炸机(爱知D3A)近似,但除了代表是同一年份获采用及同样是俯冲轰炸机外,其余包括设计要求、研发厂商及使用者等都不同。

开发设计概要[编辑]

终战后放置于韩国金浦机场的九九式(含侦察机种)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陆军对三菱重工提出了Ki-51军用侦察机的开发概要,并于1938年下令开始进行试作。但是在试作进行中途因“陆军航空本部兵器研究方针”的修正,而裁示将俯冲轰炸机与军用侦察机合并为同一机种,而将俯冲轰炸当作Ki-51的主要用途[1]。以大木乔之助为主体的开发团队遵照指令书的要求,设计出采用了三菱制Ha 26 II引擎的单发动机、固定式起落架、低单翼的机体。

固定武装为机翼内的2挺7.7 mm 机关枪(八九式固定机关枪),后座则装备了1挺旋转式7.7mm机关枪。不过机翼内的7.7mmm机枪在投入实战之后、被批评在空战以及对地攻击时的威力均不足,所以从1943年起换装为12.7mm机炮(ホ103 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机関炮)。炸弹则可以搭载200 kg(12 kg×12或是50 kg×4)。因为任务性质上是低空飞行来进行地面攻击,所以受到地面部队的反击机会很高,所以从一开始就仔细考虑到防弹装备的配置。11号机(增加试作机)在引擎下方、驾驶座下方、机身下方、背面以及中央翼下方均使用6mm的防弹钢板来保护。另外油箱则使用了包覆了橡胶的自封式防漏油箱。

试作机的测试结果飞行性能与操纵性均相当良好,但是机体的震动与着陆时的失速特性不佳这些问题也被指出来,而在量产型则修正了主翼前缘部分而得到解决。1940年(昭和15年)5月被制式采用为九九式袭击机[2]。。因为当时陆军对于皇纪2600制式采用的兵器命名方式还没有定案,所以和前一年度一样被称作“九九式”。

另外本机在生产过程变更一部分规格,就可以变为军用侦察机,而这个型式则被制式采用为九九式军侦察机。这款衍生型式拆除了后座的副驾驶装置与防弹钢板,设置了可以从机身下方、侧面开启的小窗进行空中摄影的照相机。为了因应这些规格的变更,机身内的炸弹收纳空间就被取消了,炸弹则变更为挂载于主翼下方。因为此类军用侦察机并非像司令部侦察机一样是专用的侦查机,有时候也会被要求安装炸弹进行攻击任务。另外为了扩大视野,其座舱玻璃设计的比机身还要大。不过除了上述的一些配备的不同外,基本设计跟九九式袭击机没有不同。

基本资料[编辑]

  • 乘员:2人(驾驶和后部机枪手)
  • 机长:9.21米
  • 翼展:12.1米
  • 机高:2.73米
  • 空重:1,873千克
  • 最重:2,920千克
  • 机翼面积:24平方米
  • 最快速度:424公里/小时
  • 航程:1,060公里
  • 昇限:8,270米
  • 发动机:三菱重工制风冷式发动机(950匹马力)
  • 武装:机头两挺12.7毫米口径Ho-103重机枪+机后一挺7.7毫米口径机枪+250千克炸弹

实战[编辑]

九九式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去执行对地攻击和侦察,在战争末期也攻击过美军潜艇。

战争末期部分机体经过改造可以搭载250kg炸弹,当作对舰攻击机或是特攻机的例子也很多。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找到一批九九式,用于第7航空学校至1953年。

战后留在当地的一部分机体被当地的军队所使用,除了前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外,在印尼独立战争的时候也被印度尼西亚人民军所使用过,并保存至今。

使用国家[编辑]

现存机体[编辑]

收藏于印尼空军中央博物馆的Ki-51,座舱盖经过变更

目前仍保存的机体,是由印度尼西亚人民军所使用过的机体,与一式战隼一起被放在印尼空军中央博物馆里展示、保存。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脚注[编辑]

  1. ^ ‘陆军航空兵器の开発・生产・补给’178-181,246页
  2. ^ 昭和14年12月内定采用。昭和15年5月的军需审议会上完成制式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