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电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光阴的故事
基本资料
导演陶德辰
杨德昌
柯一正
张毅[1]
监制明骥
编剧陶德辰
杨德昌
柯一正
张毅
主演张艾嘉
石安妮
李立群
李国修
张盈真
蓝圣文
配乐罗大佑
摄影陈嘉谟
剪辑廖庆松
制片商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片长100分钟[1]
106分钟[2]
109分钟[3]
语言汉语
闽南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82年8月28日 (1982-08-28)

光阴的故事》是1982年上映的台湾电影,属于集锦式电影,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所拍摄的四段电影(《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组合而成[1],四段故事是发生在1950年至1980年之间,不同时代不同角色的四段故事[2]。《光阴的故事》是由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制作[4]。而此电影是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1][3][2]。后来在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中获选为影史百大华语电影

风格[编辑]

《光阴的故事》的前二段比较沈静、梦幻,后面二段则为较多对话的喜剧[3]。其中,第一段《小龙头》由陶德辰导演,描述小男生(蓝圣文饰演)为了不想面对被同学霸凌的生活,躲避到他充满恐龙玩具的世界中。第二段《指望》由杨德昌导演,其中石安妮饰演的少女小芬喜欢上在他们家租屋的一位男子,后来陷入三角恋情中[3]。第三段《跳蛙》由柯一正导演,李国修饰演的大学生杜时联加入了游泳队,也面临生活中的竞争[3][5]。第四段《报上名来》由张毅导演[1],其中由李立群及张艾嘉饰演的新婚夫妻,刚搬到都市,但意外的被锁在家门以外以及办公室外,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3][5]

起源[编辑]

1970年代,台湾的电影业主由爱情国语的三厅电影主导,直到香港电影的引进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鉴于电影业的下滑,一些年轻知识分子,包括小野吴念真等人被中央电影公司招募,意识到台湾电影需要创新后,中影开始招募了一群年轻导演,旨在透过打破爱情片的传统惯例引入新的电影风格,从而改变电影格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光阴的故事》在1982年余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三位新生代导演的参与下,共同合作构想小成本电影的拍摄,再经由明骥小野协助后正式开始制作。[6]电影于1982年6月1日开镜。[7]

英文片名《In Our Time》来自于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电影试图透过新的方式探索台湾社会,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当代现实。 另一方面,中文片名《光阴的故事》强调了电影中四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所形成的轨迹。该电影而标志着台湾新浪潮的崛起下,在叙事和视觉美学的重大转变,并扎根于写实主义,着重捕捉生活的缓慢之美和生活的和谐节奏。[8]电影则采用非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更贴近生活的节奏。

石安妮因为此电影入围第19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9]

评价[编辑]

电影评论家让-米歇尔·弗罗顿(Jean-Michel Frodon)认为,《光阴的故事》是对台湾社会不断变化的见证,尤其是杨德昌的《期望》被视为对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美学回应。[10]

电影学者洪国钧认为,《光阴的故事》是台湾新电影的开创性项目,并采用现实主义方法来描述台湾的现代历史 洪国钧以最后一个部分《报上名来》为例,强调了这部电影的目的不仅是将“现实”描绘成现实的样子或应该是的样子,还要将其作为创造和表现的产物。在这里,“现实”不再像以前的电影运动“健康写实电影”中一样被描绘成静态,而是作为一组动态条件的集合,其中电影起著至关重要且积极的作用。[1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Vishnevetsky, Ignatiy. In Our Time. Chicago Reader. [27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3). 
  2. ^ 2.0 2.1 2.2 The Taiwan Stories of Edward Yang and Wu Nien-jen. Harvard Film Archive. [27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4). 
  3. ^ 3.0 3.1 3.2 3.3 3.4 3.5 Hu, Brian. In Our Time. World Cinema Directory. [27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4. ^ Anderson, John. Edward Ya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pril 2005. ISBN 978-0-252-07236-9. 
  5. ^ 5.0 5.1 Yang, Jeff.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a guide to Hong Kong,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Atria Books. 2003: 166–167. ISBN 978-0-7434-4817-8. 
  6. ^ 李道明. 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 台湾: 《历史月刊》 158期. 2001: 41–51. 
  7. ^ 中央通讯社. 開箱老照片》台灣新電影「光陰的故事」開鏡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23-06-01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中文(台湾)). 
  8. ^ Frodon, Jean-Michel. 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2012: 61–69. ISBN 9789866217418 (中文). 
  9. ^ 第19屆金馬獎. 台北金马影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10. ^ Frodon, Jean-Michel. 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2012: 68–69 (中文). 
  11. ^ Hong, Guo-Juin. 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10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