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南神学校校舍暨礼拜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2°59′19″N 120°12′50″E / 22.988531°N 120.213953°E / 22.988531; 120.213953

原台南神学校校舍暨礼拜堂
本馆的正面
位置 台湾台南市东区东门路一段117号
(主入口在新楼街)
建成时间本馆:
大日本帝国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
礼拜堂:
中华民国民国四十六年 (1957年)
网站www.ttcs.org.tw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详细登录资料

原台南神学校校舍暨礼拜堂,位于台湾台南市东区,于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6月25日公告为市定古迹[1]。该校是全台湾最早的神学院,其前身为1878年创立的府城大学[2]。其被指定为古迹的部分是校舍本馆与礼拜堂,而本馆建筑是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翻建原有校舍而成,礼拜堂则是在民国四十一年(1952年)接受美国金陵基金会赞助所建[2]。现在该校已改名为台南神学院

沿革[编辑]

该地古称“仑仔顶”,在清朝原本建有府城三郊之中势力最大的北郊苏万利家族的宅邸与花园,于1874年由甘为霖牧师与德马太医生先后买下花园、宅邸与邻近土地,之后在1878年时长老教会“台南教士会”决定在此创建神学院,在1880年2月23日时将巴克礼牧师在二老口[注 1]旧楼医馆的传教者养成班迁到此处,成立府城大学[2]。第一任校长即是巴克礼牧师,其任期一直作到1935年,而最初学校只有15名学生[2]。学校在这之后先后因为中法战争乙未战争停办两次,于战后社会稳定下来之后复校,但因为学生数量增加[2],所以便在1901年兴建新校舍,于1903年完工[3]

1913年,学校改名为台南神学校,后来在1940年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多方干预学校,强迫要由日本人当校长,长老教会不接受,便在当年9月停校,直到战争结束的1948年才复校,并将校名改为今天的“台南神学院”[2]

二次大战后的1952年,台南神学院得到美国金陵基金会的协助,得以扩建校舍建筑,礼拜堂即是在此时所兴建[2]。后来礼拜堂在1957年举行献堂启用[3]

建筑特色[编辑]

神学院本馆坐南朝北,中央与两端略为突出[3],平面空间有如王字,而整体外观建材为洗石子[2],屋瓦原本则使用传统红色屋瓦,现在则是水泥瓦[4]。其正中央为门厅,正面与背面都有出入口,此处并设有通往二楼的楼梯[3]。而在正中央的屋顶上有一哥特式小尖塔,但十字架并未置于此处而是在中央山墙上,至于两旁的山墙与中央背面的山墙上则有哥特式教堂常用的“四叶饰”[2]。中央与两端的窗户为尖拱窗[4],其余为圆拱窗,而原本在这些窗户上还有加设百叶窗,但现已不存[3]。而总的来说,整体外观相当朴素,与其神学院的身份相当贴切[4]

礼拜堂则为全台湾最接近西方原型的基督教堂之一,属于长方形巴西利卡式建筑,使用洗石子为外观建材[3]。其位在西面的主入口没有门廊,上有玫瑰窗与通风用的三连拱窗,一进去便是门厅,有通往二楼的楼梯[3]。室内有两列圆柱将空间分成左右通廊与中殿,而中殿末端便是环形殿形式圣坛,在其两侧则是准备室,其中北边的准备室向上发展成钟塔[3]。而在南北两边亦有出入口,设置有门廊[3]。此外在南北面的通气孔使用了传统釉面空心砖,而增添了该建筑的本土性色彩[3]

注释[编辑]

  1. ^ 二老口街在今台湾府城隍庙左侧不远处[2]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原臺南神學校校舍暨禮拜堂.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王浩一. 黑瓦與老樹. 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2010-08: 200-207页. ISBN 978-986-80248-3-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11: 196、197、206、207页. ISBN 957-30880-4-5. 
  4. ^ 4.0 4.1 4.2 远流台湾馆.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远流出版社. 2003-02-01: 228页. ISBN 957-308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