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二因缘  
无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巴利文梵语तृष्णा (Taṇhātṛṣṇātrishna)),或译爱欲贪爱渴爱等等,字面意思是十二因缘之一。因为得到某种感受(),对于外境产生需要、不放弃的念头,希望能够得到(),这是所有有情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

概论[编辑]

爱可概分为染污爱,与无染污爱。染污爱以为体,无染污爱以为爱。 [1]

早期原始佛教理论中,由于对于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故于六根六境相缘六识升起引发乐受时,对此现况产生不当之贪著和想像,就是贪爱北传佛教认为,爱为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上座部佛教则主张,对“爱”(境生爱欲)而产生“取”(即追求造作)[2]

分类[编辑]

爱可概分为,欲爱、色爱、无色爱三者; [3] 又可分成欲爱,有爱,无有爱三者。 [4]

欲爱[编辑]

欲爱(巴利语kāma-taṇhā),对欲乐(kāma)产生的爱取,是一种对于感官(五蕴)及其带来快乐感受的爱。这是属于欲界的爱。

有爱[编辑]

指依止常见建立之渴爱。[5]

无有爱[编辑]

依止断见建立之渴爱。

参考文献[编辑]

  1. ^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大正27‧151a) 爱有二种︰(一)染污谓贪,(二)不染污谓信。
  2.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3.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四) “三爱者,一、欲爱;二、色爱;三、无色爱。欲爱云何?答:于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欲爱。复次于欲界系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欲爱。复次下从无间大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于此所摄色受想行识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欲爱。色爱云何?答:于诸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色爱。复次于色界系十四界十处五蕴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色爱。复次下从梵众天、上至色究竟天,于此所摄色受想行识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色爱。无色爱云何?答:于无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无色爱。复次于无色界系三界二处四蕴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无色爱。复次如欲色界决定处所上下差别不相杂乱,无色界中无如是事。然可依定、依生胜劣说有下上,谓下从空无边处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于此所摄受想行识诸法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无色爱。”
  4.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四) “复有三爱,一、欲爱;二、有爱;三、无有爱。欲爱云何?答:于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欲爱。有爱云何?答:色、无色界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有爱。无有爱云何?答:欣无有者,于无有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无有爱。此复如何?如有一类怖畏所逼、怖畏所恼、忧苦所逼、忧苦所恼,苦受触故,作是念言:“云何当令我身死后断坏无有,永[7]绝众病,岂不乐哉。”彼欣无有,于无有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染,是谓无有爱。”
  5. ^ 《清净道论》“……“色爱”,是色所缘现于眼之视野有欲乐味而乐味转起时,名为“欲爱”,其〔色〕所缘看为“恒、常”而与常见共转起时,名为“有爱”,又其〔色〕所缘看为“断绝、灭亡”而与断见共转起时,言为“无有爱”。”(CBETA, N69, no. 35, p. 238, a2-5 // PTS.Vism.567 - PTS.Vism.568)
    《瑜伽师地论》:“……常见断见为依止故。建立有爱及无有爱。”(CBETA, T30, no. 1579, p. 673, c5-6)
前任:
十二因缘
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