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大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自然史与文化史科技研究计划,简称浊大计划,主要目的是对台湾浊水溪大肚溪流域进行古今的人地关系研究,调查两溪流域在清领台湾初期的开发状况,结合各学科,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研究环境与史前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人类文化与环境如何互相纠缠。此计划为台湾中部地区文化史提供重要的资料,也改变台湾考古学发展方向[1]

计划缘起[编辑]

由时任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暨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张光直任计划主持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耶鲁大学组成科际研究团体,由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哈佛燕京学社资助。自公元1972年七月起正式开始,至1976年结束,本计划共分两期,各进行一年。第一年进行通盘性历史调查,第二年针对彰化平原汉人农村、埔里盆地汉番关系、宗族发展等作深入实地访查[2]:1-10。这个计划重要的意义在于将科技合作生态研究的概念带进了台湾考古学,使得台湾的考古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目标与成果[编辑]

一、调查当地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变化,还原古代生态系统及其变迁。

二、认识过去的文化历史,理解各文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透过达成这两项目标,以推测并重建东南亚地区史前的生态系统[3]

计划也带入科技合作和生态研究,期望促进跨科际合作。此计划民族学方面发表成果可分成两类:探讨以轮耕休田农业为生业基础的经济变迁,与讨论水田农耕以后的社会文化。目前人类学方面无法做到全面性的研究,未来期望结合历史文献,尽力建立社会文化模式的整体性[2]:1-10

检讨[编辑]

王崧兴认为,浊大计划的民族学研究是强调文化史的发展,但未有效利用史学二手文献资料,导致田野调查事倍功半。另浊大计划希望政府在做区域规划时能依照地区的历史背景脉络,利用传统社会关系,如祭祀圈,进行区域发展计划,但现今祭祀圈已大致失去完整性,未来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没必要维持传统社会单位[2]:1-10[4]

对台湾考古学界的影响[编辑]

70年代之后,受到“浊大计划”的影响,引进了新一辈的考古学者投入台湾考古的工作,考古学在台湾的研究方向遂渐由中国转变为台湾[1]。张光直当时除主持浊大计划,之后还推动“台湾史田野研究计划”。浊大计划成了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界影响最大的集体研究计划。此一计划不仅影响人类学研究,也带动往后台湾史研究新的契机[5]:63-69

外部链接[编辑]

  1. ^ 1.0 1.1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臺灣的考古 考古在臺灣. 考古学习网. [2023/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2. ^ 2.0 2.1 2.2 王崧兴.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73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3. ^ 宋和. 簡介 臺省濁水、大肚兩溪流域 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劃. 华艺线上图书馆. 1972-10-01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通过人类与文化 ; 1期, P42 - 43. 
  4. ^ 王崧兴. 濁大計劃--民族學研究的檢討. 华艺线上图书馆. 1975-07-01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通过人类与文化 ; 6期, P56 - 58. 
  5. ^ 张隆志. 台灣研究在哈佛(上) 相關機構及課程簡介 (PDF). 台史所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 1992 [2023-7-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6) –通过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