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8年7月29日) |
犯罪学 |
---|
![]() |
子领域 |
犯罪生物学 |
犯罪社会学 | 犯罪心理学 |
刑罚学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学 |
学派 |
<依知识论立场> |
古典学派 | 实证学派 |
新古典学派 |
<依地理位置> |
意大利学派 | 芝加哥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 |
<依社会、哲学、政治理论> |
冲突犯罪学 | 环境犯罪学 |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
女性主义犯罪学 |
左翼现实主义 | 右翼现实主义 |
整合犯罪学 | 后现代主义 |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时间先后) |
功利主义(古典理论) |
生来犯罪人 | 精神病学模式 |
紧张理论 | 差别接触理论 |
次文化理论 | 社会控制理论 |
标签理论 | 明耻整合理论 |
理性选择理论 | 自我发展论 |
日常生活理论 | 破窗理论 |
一般人格与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衍生的刑罚理论 (大致依时间先后) |
应报理论 | 吓阻理论 |
预防理论 | 矫治模式 |
罪有应得理论 | 修复性司法 |
新应报理论 | 表达性刑罚理论 |
重要概念 |
犯罪 | 暴力 | 人性 |
连环杀手 | 少年犯罪 |
白领犯罪 | 社会阶级 |
社会解体 | 社会分化 |
文化失范 | 文化冲突 |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
毒品 | 回避机制 |
越轨 | 刑法 | 司法程序 |
刑罚 | 保安处分 |
监狱 | 虐囚 | 监狱人权 |
规训与惩罚 | 疯癫与文明 |
死刑存废问题 |
社区处遇 | 转向处遇 |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
再犯 | 累犯 |
相关学科 |
心理学 | 社会学 | 精神医学 |
刑事学 | 法医学 |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刊载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上[1],论及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没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占领、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为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五个阶段[编辑]
此理论描述社区失序的五个阶段:
- 社区开始出现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迁出社区。
- 未能迁离社区的居民因担心自身安全,对区内的事务漠不关心。
- 地区的监察力下降,社区的治安进一步恶化。
- 区内更多的居民迁走,仍然留在区内的居民则更加退缩,减少外出时间。
- 外来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区,令犯罪数字持续上升。
修补破窗[编辑]
就社区失序的情况,凯林与另一学者凯瑟琳·科尔斯(Catherine Coles)于1996年提出“修补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理论”。他们认为执法者应尽早识别及紧密留意和控制高危险群,另外须保护守法的青少年,同时要促进居民参与维持公众治安及协调社区内不同的团体处理治安问题。
例子[编辑]
一天正午,一辆较为昂贵的汽车停在一个人流量较少、没有监管员与闭路电视的街头停车位。
过了五分钟,这辆车完好无损。
过了三十分钟,这辆车出现了一个极为明显的人为划痕。
过了四十五分钟,监管员与车主均没有出现。这时,车的左前车灯被人砸碎了。
过了五十五分钟,监管员与车主还是没有出现。这时,车的两块窗被人砸碎了。
过了六十五分钟,监管员与车主甚至连警察都没有出现。这时,车的所有玻璃均被人砸碎了,一个车门甚至还打开了。
过了七十五分钟,还是没有任何人阻止。此时的车已经面目全非了。
因为文中的车从第一次破坏开始就没有执法人员与车主出来阻止,最后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这就是破窗效应。
参考资料[编辑]
- ^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PDF).(非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