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代变更
设置 汉朝
使用状况 湖南省永州市
西汉 零陵郡
新朝 九疑郡
东汉 零陵郡
三国 零陵郡
西晋 零陵郡
东晋/十六国 零陵郡
南北朝 零陵郡(宋)
零陵郡(齐)
零陵郡(梁)
零陵郡(陈)
隋朝 永州→零陵郡(607年)
改称为永州(621年)
唐朝 永州→零陵郡(742年)
改称为永州(758年)

零陵郡中国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阳郡而置。其地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湖南省永州市邵阳市衡阳市的一部分。治所零陵县(今广西兴安县北)。东汉移治泉陵县废。

建置沿革[编辑]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发兵灭南越国,桂阳郡地界向南扩展,并增置数县。于是分泠道以西诸县置零陵郡。[1]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长沙王子侯国锺武别属零陵郡。其后锺武侯国迁往江夏郡,但零陵郡仍保留锺武县,故汉书地理志有两锺武。[2]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零陵郡领七县、三侯国:零陵县、泉陵侯国、泠道县、营道县、营浦县、锺武县、夫夷侯国、都梁侯国、洮阳县、始安县。郡治在零陵县。有21092户,139378人。平帝元始五年(5年),长沙王子侯国湘乡、昭阳、承阳别属零陵郡。东汉时零陵郡移治泉陵。王莽改零陵为九疑顺帝永建三年,改锺武为重安侯国。献帝时,荆州刺史刘表增置观阳县(一作灌阳县[3])。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零陵太守刘度向其投降。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吕蒙夺取零陵,在订立湘水之盟后还给刘备,但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再度派吕蒙将其夺取。三国初年,刘备讨伐孙吴,即夷陵之战,零陵郡亦叛乱响应,但被步骘平定。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零陵郡领泉陵、祁阳、零陵、营浦、洮阳、永昌、观阳、营道、舂陵、泠道、应阳十一县。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大业三年(607年)复置零陵郡,领零陵、湘源、永阳、营道、冯乘五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复置永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永州为零陵郡,领零陵、湘源、祁阳、灌阳四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永州。

行政长官[编辑]

零陵太守(前111年—9年)[编辑]

  •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时在任。[4]

零陵太守(25年—420年)[编辑]

零陵内史(420年—502年)[编辑]

  •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宋武帝少帝时在任。[31]
  • 檀超,字悦祖,高平金乡人,南朝宋晚期在任。[32]
  • 王份,字季文,琅邪临沂人,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出任。[33]
  •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齐明帝时在任。[34]

零陵太守(502年—557年)[编辑]

  •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到九年(510年)在任。[35]
  • 萧子恪,字景冲,兰陵人,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离任。[36]
  • 诸葛铨,丹杨建康人,南朝梁时在任。[37]
  • 张僧绍,吴郡人,南朝梁时在任。[38]
  • 周弘直,字思方,汝南安城人,梁敬帝时在任。[39]

零陵公相(557年—589年)[编辑]

零陵郡太守(607年—621年)[编辑]

零陵郡太守(742年—758年)[编辑]

国主[编辑]

南朝宋齐零陵国(420年—502年)[编辑]

零陵国(420年—502年)丨全食一郡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零陵郡王 司马德文 420年—421年 晋恭皇帝
2 零陵郡王 司马元瑜 421年—448年
3 零陵郡王 司马勗 ?—468年
4 零陵郡王 司马药师 ?—490年
5 零陵郡王 ?—502年

南朝陈零陵国(557年—589年)[编辑]

零陵国(557年—589年)
以讨周将独孤盛之功封,食邑7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零陵郡开国公 壮肃公 侯瑱 557年—558年
2 零陵郡开国公 侯净藏 ?—571年 侯瑱子
3 零陵郡开国公 侯就 ?—589年 侯净藏弟
陈亡,国除

注释及征引文献[编辑]

  1. ^ 水经注湘水。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误作分长沙国而置。
  2. ^ 《西汉政区地理》,124页。
  3. ^ 洪适《隶释》卷十一绥民校尉熊君碑
  4. ^ 《汉书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5. ^ 《后汉书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6. ^ 《后汉书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7. ^ 《后汉书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8. ^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9. ^ 《太平御览·卷260》引《东观汉记》
  10. ^ 《后汉书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11. ^ 11.0 11.1 《三国志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12. ^ 《后汉书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13. ^ 《后汉书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14. ^ 《后汉书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15. ^ 《三国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16. ^ 《后汉书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17. ^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18. ^ 《三国志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19. ^ 《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20. ^ 《三国志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21. ^ 《三国志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22. ^ 《三国志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23. ^ 《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24. ^ 《三国志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25. ^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26. ^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27. ^ 《晋书 卷九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28. ^ 《晋书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29.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30. ^ 《晋书 卷十 帝纪第十》
  31. ^ 《宋书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32. ^ 《南齐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33. ^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34. ^ 《梁书 卷十三 列传第七》
  35. ^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36. ^ 《梁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37. ^ 《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38. ^ 《新唐书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39. ^ 《陈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40. ^ 《唐刺史考全编》
  41. ^ 《新唐书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五十六》

参考书目[编辑]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6.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7.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8.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