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县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南投地名由来,源自平埔族洪雅族支族阿立昆族(Arikun)族语Ramtau”,即以台语音译为“南投”[1]。《诸罗县志》:“虎尾之北有大武郡山,东为南投山,内社二,溪南为南投,溪北为北投”,故得名“南投”。而北投指今草屯镇(古北投堡)。

史前时期[编辑]

南投地区在史前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牛骂头文化遗迹[2],也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营埔文化的遗迹七股遗址[3]和顶崁仔遗址[4],七股遗址位于草屯镇坪顶里,出土有灰黑色夹砂陶片、打磨制斧锄、穿孔石刀,网坠等器物。顶崁仔遗址位于草屯镇中原里,出土有红色夹砂陶、灰黑色泥质陶、红褐色粗砂陶、打制石斧、磨制石锄、打制石刀、打制石矛等器物。一般认为是属于台中盆地周遭史前人类活动的延伸。[2]

明郑时期[编辑]

南投在明郑时期天兴县,后属北路安抚司,此时开始有汉人入垦县域西部平原地带。1665年郑经颁布“屯田之制,以拓番地”,派遣郑成功部将,参军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门(今斗六市)入垦,越过阿拔泉溪(今清水溪),攻打牛相触口(今中和里)。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围里)为根据地,将原居的邹族鲁富都(Luhtu)大社驱逐至东埔蚋(今延平里),双方爆发数起激烈冲突。1668年10月,邹族人夜袭围困竹圍仔庄林圯与百馀屯丁悉数被杀。后斗六方面援军再度扫荡邹族人,将所屯垦之占领区命名为“林圯埔”。另屯弁杜、赖二姓的势力也进占浊水溪南岸之社寮(今山崇里、社寮里)、后埔仔(今中央里、富州里),使竹山成为汉人在南投最早开发的地区。而鲁富都(Luhtu)亚群则失去清水溪流域与浊水溪流域的丘陵地,向后往大水窟迁徙[5][6]。县域中部的埔里盆地、集集河谷仍属原住民之传统领域,泰雅族布农族两大族群眉溪为界,北为泰雅族人,南为布农族人[7][8]

清治时期[编辑]

1894年之台湾行政区图,中间绿色部分为台湾县。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诸罗县。1723年(雍正元年)增设彰化县,该县隶属之。至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设县丞。1887年(光绪十三年)福建、台湾分治,台湾改制为台湾省,这时的南投行政区属台湾府台湾县(县治在今台中市南区),县丞驻南投堡

清初台湾中部地区尚未大规模开发,尚有大半区域属于番界之外。[9]雍正元年(1723年),配合台厦道增设彰化县,虎尾溪以北皆纳为其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台湾道成立,并增设淡水厅。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湾省成立,台湾府迁移至台中,并新设台湾县,范围包含今日南投地区。[10]

开垦初期南投地区仍有部分地区为平埔族聚落。[11]也因为位处于番界边缘,官府有驻军于此,并令平埔族人在番界一带土地耕种,后平埔族群转入埔里盆地[12]。汉人亦渐渐入垦埔里、水里等地[13]

开发较晚的埔里盆地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遭到汉人的入侵而爆发郭百年事件,对泰雅、布农两族的冲击甚大,导致清政府一度禁止汉人入垦[14] 。依《公议同立合约字》记载,平埔人是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受邀入垦,较汉人晚于九年进驻,来自的族群有洪安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布萨巴宰等五族十四社,是埔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移民潮[15] [16]平埔族族群进入埔里后,一开始以埔社与眉社的佃田为生,后来依恃其农耕技术较当地族群进步,逐渐获得当地大多土地,[17]当地原居民因此逐渐撤往山区居住。汉人也随著逐渐松弛废除的内山开垦禁令陆续前来开垦居住[18]。 后来,清政府眼见汉人不断地涌入埔里开垦,台湾兵备道夏献纶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11月8日解禁开垦禁令,总兵吴光亮于此建立大埔城[19]刘铭传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埔里社抚垦局,埔里社抚垦局至日治时期仍然沿用[20]

日治时期[编辑]

1915年南投厅行政区划(不含蕃地)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遂于第二年(1895年)将台、澎割让日本。1895年划入台中县,1901年独立为南投厅,1920年改为台中州南投郡竹山郡新高郡能高郡

1911年帝国制糖株式会社为了方便输送南投地区的甘蔗至台中糖厂,开始修筑来往两地的铁路,同年南投至名间段率先通车,至1918年时全线完工。本路线1940年时改为大日本制糖经营,并一直持续到战后台糖公司接手为止。[13]另外一条通过的铁路则是彰南线,1914年由彰化银行的创办人杨吉臣及吴汝祥投资兴建这条往返彰化南投的路线,同年12月铁路通车,是台湾第一条纯粹以客运为业务的铁路路线(在此之前多为糖业或其他产业铁路兼办客运)。[21]连结埔里地区的“埔里社轻铁线”亦于1911年开通,有4条铁道路线:埔里─外车埕(今水里乡车埕),埔里─眉溪,埔里─桃米坑大坪,埔里─小埔社[22]

埔里社轻铁线

1918年7月,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开始在日月潭兴建“门牌潭发电所”,但由于资金的不足,拖到1919年才大兴土木。1934年6月完工,并改称日月潭第一发电所。其相关工程包括在武界建坝拦截浊水溪上游溪水,开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给水源,而发电后的水则被引导注入浊水溪支流水里溪。为了运送电厂兴建所需要的材料,集集线铁路因此孕育而生。完工后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积也从原来的4.55平方公里扩张至7.73平方公里,当时称为“珠子山”的拉鲁岛面积也稍为缩小。

1930年的雾社

1930年发生原住民武装抗日雾社事件。起因是赛德克族原住民不满日本统治当局长期以来苛虐暴政,而由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德克达亚群各部落联合起事[23],袭击由日方建立的样板聚落雾社,趁雾社公学校举行运动会时袭杀日本人。事发后立即遭日方调集军警,以飞机、山炮、毒气等武器强力镇压;而起事的赛德克族人虽在袭击成功后即回撤备战,但仍不敌日方的强大武力,身为起事领袖的莫那·鲁道饮弹自尽,参与行动的各部落几遭灭族,数百位族人集体自缢,馀生者则被日方强制迁至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与管理。该事件爆发震惊日本政府与国际社会,除了使台湾总督府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战,并造成时任总督石冢英藏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高层官员引咎去职[24]

战后时期[编辑]

战后初期该县仍属台中县辖。1950年10月,台湾地区实施地方自治,政府调整全省行政区,南投自臺中县划出单独设南投县,并于是年10月21日设立南投县政府,县治设于南投镇,此为南投县之诞生。1969年1月1日,草屯镇山脚里的第十五至十九邻划归南投镇,设立光辉里。1981年12月25日,南投镇改制为县辖市南投市。1957年7月1日,台湾省政府迁至南投县南投市营盘口中兴新村,至2018年7月1日省政府解散为止,南投成为台湾省省会所在地。

1957至2018年之台湾省政府大楼,现为国家发展委员会中兴办公区中兴新村活化专案办公室

1951年4月,中部横贯公路进行南北两线初勘[25]。1955年6月底,蒋经国率队踏勘日人拟开辟之中线,后因此线地质不佳作罢,后选定北线合欢越岭古道作为作为中横的大致路线[26]。1956年6月中旬,蒋经国率队自谷关入山,由西向东对北线作最后一次的勘验[27]。7月7日正式开工,此工程动员了1万多位退伍的荣民。中横公路在开工之后曾发生过不少意外。经统计因工程意外及天灾而殉难的有212人、受伤者702人,平均下来每公里牺牲1人馀。中横的完工日期比预定的提早半年完工,整个工程费时三年九个月十八天,花费约4亿9456万新台币(含美援3亿8994万元)。在1960年5月9日开放通车,通车典礼由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陈诚主持[28]

九二一震灾纪念斜塔

1999年9月21日上午1时47分发生芮氏规模7.3的921大地震震央位于南投县集集镇境内,是台湾战后时期伤亡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29][30]

2008年4月23日,原被归为泰雅族赛德克族成为中华民国政府承认的台湾原住民族群。[31]

参考文献[编辑]

  1. ^ 南投的地方起源與變遷.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2. ^ 2.0 2.1 刘益昌. 埔里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PDF). 中央研究院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09). 
  3. ^ 尹意智. 七股遺址.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4. ^ 谢艾伦. 草屯崁頂仔遺址.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5. ^ coukuba/new_page_1.htm045.htm 汪明辉,〈邹族之民族发展:历史建构邹族,邹族建构历史〉[永久失效链接],邹族文化艺术基金会,《邹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网站》。
  6. ^ 阮忠仁,《嘉义县志》,第二卷,《沿革志》《 第三篇-县境拓垦的展开 》,页118。
  7. ^ 埔眉招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眉社番 -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网路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埔眉番 -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网路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埔里簡史. [201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9. ^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计算中心. 清代臺灣番界.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10. ^ 草屯鎮誌. 南投. 1986. 
  11. ^ 庄, 文松. 圖解台灣老地名. 台北: 晨星出版社. 2017. 
  12. ^ 刘还月、陈柔森、李易蓉. 平埔族四次遷徙圖. 原住民文化事业. 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7). 
  13. ^ 13.0 13.1 草屯鎮誌. 南投. 1986. 
  14. ^ 埔里平埔族群簡介. www.kahabu.url.tw. [201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15. ^ 君伟. 平埔族移往埔里年代研究. 《埔里乡情》(第2期). 埔里乡情杂志社. 1978 (中文(台湾))
  16. ^ 孙大川辑. 《山海文化》(第5期). 山海文化. 1995 (中文(台湾))
  17. ^ 土地兼并
  18. ^ 媚麗埔里-大埔城誌-歷史大事--歷史說明.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19. ^ 埔里簡介. [201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20. ^ 黄公备. 埔里志理蕃篇. 《埔里乡情》(第8期). 埔里乡情杂志社. 1980 (中文(台湾))
  21. ^ 南投火車站. 台湾记忆图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8). 
  22. ^ 埔里影像故事館 - 埔里老照片老故事一全島一の臺車線「埔里社輕鐵」. zh-tw.facebook.com. [201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23. ^ 赛德克族因语系差异后从泰雅族独立正名为赛德克族,而现太鲁阁族于日治时期归为赛德克亚族之一群,两族有共同的起源与文化,但后因地域问题及文化认同等分道扬镳。
  24. ^ 王擎天. 賽德克巴萊:史實全紀錄. 台湾: 典藏阁. 2011-07-27 [2011-09-03]. ISBN 9789868744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5) (中文(台湾)). 
  25. ^ 《台湾百岳全集》陈远健,户外生活杂志社,1978年10月
  26. ^ 漆高儒. 《蔣經國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民国)四十五年决定依北线开辟,但为了确实了解计划路线的可行性,以及作为安置退役官兵的依据,在开工前,(蒋经国)又亲自实地翻山越岭踏勘一次。 
  27. ^ 漆高儒. 《蔣經國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28. ^ 對橫貫公路通車典禮書面賀詞. [200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5). 
  29. ^ Kao, Honn; Wang-Ping Chen. The Chi-Chi Earthquake Sequence: Active, Out-of-Sequence Thrust Faulting in Taiwan. Science. June 2000, 288 (288): 2346–23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4). 
  30. ^ 王干盈. 車籠埔斷層如何動. 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 [201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5) (中文(台湾)). 
  31. ^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認識原住民族群介紹:賽德克族.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