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教在台湾的发展

台湾道教在早期以从中国大陆移居过来,信奉道教的道士和百姓为基础,属正一道(火居道)的传统,又可再分为南、北二大派别:北部自称“道法二门”,其道士只做喜庆吉事、不做丧事,北部丧仪是找释教(瑜伽教)的香花僧;南部自称为天师门下“灵宝派”,喜、丧事都做,俗称“乌红搭”。[1][2][3]

传入台湾[编辑]

传入台湾的道教,传承自福建、广东的正一道传统。正一道的道士家设“坛靖”,居于民间聚落,设斋醮行法事,世称为“火居道”,这相对于出家修行,居住在宫观清修的全真道,世称为“出家道”。闽、粤两省以正一道为主,随明末清初的移民来到台湾,泉州、漳州及粤东之客家人,均有正一道的道坛道士跟随迁移,设坛于各移民的聚落内,已有一、二百年左右的历史[4]

泉州籍优势区的正一道坛,主要分布区域为云林、嘉义以南的县市,还有其他多泉籍移民的北部区域,其中,新竹林家的林汝梅,清代时曾至龙虎山受箓学法,回台后成立“正一嗣坛”。此派道士以斋法拔度为主,亦行吉庆醮典、作三献,既度亡又度生。漳州南部与相邻粤东客籍,其移民较多的分布区,主要在北部。这派为“道法二门”,平常以三奶派(闾山法)小法事为主,如祭解的补运、改运法事、禳星及安太岁、安神位;遇到寺庙庆成祈安或神明庆生,则以正一派道法举行醮仪、作三献,以度生为主而不度亡[4][2]。据研究,“道法二门” 在台湾是“道场”醮仪及“法场”驱邪仪式的合称,指“天师道”和“闾山法”。在福建诏安的客家发源地,则为醮仪范畴中的道、法传统,指“天师道”(师/张天师/龙虎山)和“混元法”(圣/北帝/武当山)[5][1][6]

龙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在1949年12月来台[7],并先后成立“台湾省道教会”与“中华民国道教会”,想要将道坛道士纳入“奏职授箓制”。其后,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也以嗣汉天师府名义继续授箓;“道教会”则为道士举行传度之仪,并推广二战之后传入台湾的“福州禅和派”,除在福州籍中传布,这一派也逐渐通行于部分道庙[4][2]。一般认为福州禅和派的形成,源自北京任官的福州人,吸取北京白云观及华北全真科仪,又揉合福州当地的正一道及佛教经诵。禅和派以正一天师门下自居,传来台湾以崇奉斗姥为主,为人拜斗祝寿,也作度亡斋事[8][9]。其道坛称斗堂,多以“堂”为名,有别于道法二门和灵宝派道坛是以“坛”来命名[10]

全真道本起自内丹北派,后和南派交融,两者合流。创教之初强调内功、外行并重,后基于传教需要,又引进斋醮科仪之法事[11]全真道在二战前传布有限[12][13][14]。二战后,少数的全真道出家道士及在家居士因国共战争抵台,传扬全真教法,以龙门宗丹法和伍柳丹法为主。其他非全真道的台湾丹道团体还有内丹西派丹法、隐仙派丹法、天帝教、昆仑仙宗等。两岸交流后,也有人远赴中国大陆,拜全真道士为师,然后回台传播全真道[15][16]

台湾道教的道法传承,沿袭自祖先的原居地,而在本地发展。除依“家传制”由父子相传,而少传外姓;亦有“师受制”,拜师奏职,师徒相授。两任张天师有意推行龙虎山的“受箓制”,但并不完全,仍多有按旧制而受箓奏职者。近年两岸往来后,渐有组团亲赴龙虎山受其法职者。除师受奏职或天师奏职外,道坛亦多登记于“道教会”名下,成为其个人会员[4]

台湾道教分类[编辑]

  • 正一道(天师道)[2][4]
  • 道法二门(天师道和闾山法),只做喜事
  • 灵宝派(天师道),做喜事、丧事
  • 福州禅和派(天师道),二战后传入,做喜事、丧事
  • 全真道和其他丹道团体

根据刘枝万的研究,台湾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具有三种类型的神职人员:1)道士;2)法师;3)灵媒,三者具有复杂而密切的关系[17][18]道士即全真道或天师门下的各类道派,在台湾主要为道法二门和灵宝派等。

法师则来自地方的驱邪仪式传统[17][19]。在巫觋、道教、佛教三者的交互影响之下,中国民间信仰有“法派”的法术流传。这类法派法术,除了道教的道法系统,还混杂佛教(密教系)的“瑜伽教”(即释教香花僧)术法传统。巫觋采纳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讳、科仪经典,而施行术法,形成各种法派的法术,如闾山派(陈靖姑)、瑜伽教(释教,秽迹金刚、龙树医王)、普庵派(普庵禅师)、梅山教(张五郎)、法主公派(张圣君)。这些法派法术通行于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又以闽、台受影响最深[5][20][3]

灵媒乩童尪姨、鸾生等,是藉神明附体而替神明传达神谕的人[21]。乩童经常作为道士的伴随,为信众解惑或驱魔镇煞[22]。在清末,又出现了以“扶鸾降笔”来传达神意的宗教组织,其宗教建筑称为“鸾堂”,扶鸾者称为“鸾生”、“鸾手”(跟乩童有别,是请神明降临鸾驾,在沙盘上写字降旨;乩童的降乩是神明直接附体而陷入附身状态)[23][24][25],以儒家义理教化百姓作为宗旨,自称“儒宗神教”或“圣教”。崇奉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等“恩主公”的鸾堂[26][27],如台北行天宫[28],此类为恩主公信仰,另一类则为母娘信仰,如一贯道、慈惠堂等。

台湾历史文献中,另有“斋教”这个以“在家”持斋修行为特色,融合儒、释、道的民间教派,主要指龙华教金幢教先天道这三个中国秘密宗教,其宗教建筑称为“斋堂”。其中,金幢教、先天道最重内丹修持,而龙华教与佛教关系密切。二战后,受到佛教及一贯道的夹合竞争,斋教已没落[29][30]。其斋堂除了转型为佛寺,也有变成其他宗教,比如鸾堂一贯道道场或是慈惠堂的情况[31]

风水师、择日师、算命师、卜卦师等钻研术数者,则自成一类,称为术士[18]。有些道士也会兼营风水、择日、算命、看相、卜卦等一两种或数种术数,为信众服务[17]

道教和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编辑]

在传统民家显要位置的大帧神明图像,称为“神明彩”,通常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搭配妈祖关圣帝君灶神土地公,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教授李文环表示:“这几尊神明是台湾民间信仰里面最受大家供奉的神。”[32]

各庙宇则供奉不同的“主神”,如行天宫的主神是关圣帝君,龙山寺主奉观世音菩萨,大龙峒保安宫的主神是保生大帝[32]。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在1981年(民国70年)的统计资料,台湾寺庙所供奉的主祀神前二十名,依序为:王爷观音妈祖释迦牟尼玄天上帝土地公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三山国王中坛元帅神农大帝清水祖师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开台圣王开漳圣王城隍爷孚佑帝君王母娘娘广泽尊王[33]

另外,台湾亦有一些庙宇供奉其他重要的道教神祇、仙人,如三清道祖地母娘娘紫微大帝太乙天尊斗姥元君雷声普化天尊张天师等等。一些庙宇供奉的无极天尊、无极老祖、玄玄上人、无极老母、无生老母等等,则有鸾堂和中国秘密宗教(如先天道)的渊源[34][35][27]

至于道士在作所用的道坛画、挂轴,其主要的神像有三清、玉皇、紫微、三官、天师、北帝、四府(天京、地府、水国、阳间众神)等。大致来说,其仪式空间的正面为三清坛(三清道祖),其左为玉皇宫(玉皇上帝)或加东极宫(太乙天尊),右为紫微宫(紫微大帝)或加青霄宫(普化天尊)。对面为三界坛(三官大帝),左为龙虎山(张天师),右为武当山(玄天上帝)。其间供设四大护法元帅护卫坛域,接连四府,左右两班有天京、地府、水国、阳间众神,浮空而行以朝元谒圣[36][37][38]

台湾道教从60年初至今[编辑]

日治时期末期,采皇民化政策而压抑道教。但台湾道教仍蓬勃发展。台湾道教从传入以来就承袭闽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到现代仍保有此特色。除了正一道外,全真道亦于近几年大陆改革开放才传入台湾。

台湾道教现有正规宗派组织[编辑]

台湾道教总庙[编辑]

台湾道教小法派别组织[编辑]

台湾道教诵经组织[编辑]

清微派、禅和派、全真派 ,灵宝派

台湾早期道教会组织[编辑]

依申请年份长久排列

台湾道教道坛[编辑]

(职业道士坛)

  • 台南陈家台南颖川道坛-陈荣盛(道号鼎陞)、陈槐中(大腾)七代道士世家,上一辈的陈聬 灵宝派道长
  • 台南吴家台南延陵道坛-吴政宪(罗锭)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从清朝的吴辉山至今至少传承了四代道坛
  • 台南湾里西河道坛(林家)-林和发(运声)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
  • 台南喜树道坛(赖家)-赖龙飞、赖廷彰(罗相)
  • 台南沤汪道坛-林青云,师承已故的金登富道长,主要服务范围在嘉南海线一带]]
  • 善化锺家道坛
  • 台北林家“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摘要劳格文从刘枝万关于醮典研究的论文中,引起了探讨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的研究动机,从其所掌握的三个部分的资料:一是刘枝万的几篇论文;一是道士在法场及醮典中所召请的祖师;另外是劳格文的老师朱 灿道士所知道的流传于道士间的掌故。展开田野调查并将调查延伸到大陆,透过分析求证,期使整个道脉之演变传承能够明晰呈现。刘枝万博士在关于松山醮典的论文中,介绍了北部道士两大派系:刘厝派与林厝派。其两派谱系由法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在本文中探讨。刘的谕文中指出:刘厝派来台祖先为刘师法(1644年由福建漳州来台),林厝派开台祖林章贵(号演达,1820年左右由诏安来台),在枋寮村(今之中和)创立威远坛,传给金迎,再传科选,而选传清江(翀庭),江传心妇。而后心妇另在台北也设一道坛。而刘厝派的传说,林厝派初来台时并非道士,而是在刘厝派担任香办的职务,因而渐渐熟悉其程,自习科仪才学会了而自行开设道坛。但这传说是否为实?劳格文在此论文中逐一揭示。

刘林两派派诗: 刘厝派 兴、良、明、应、德、金、真、合、太、和 林厝派 忠、正、演、金、科、翀、汉、通、玄、蕴

林厝派的探讨,查访林昌桐.劳格文从饶平黄岗沿海一带开始田野调查 大陆夏校(昔称寨后)坪溪(彭溪)一带的访查.刘厝并不是客家人,是潮州人。 20代 林荣练 21代 林欲东(锦真) 22代 林汝 夯,

江道士的资料:祖师 刘古泉、刘守心、刘典清、刘玉玄、张百二、张茂贤、张雅哲、江法耀 天师教传承地区:官陂、霞葛、秀篆 混元教传承地区:太平、浮山

台湾北部道士和福建某些地区-如龙岩、山格、金山及广东饶平等地,都称其传承与三奶信仰有关。而客家平和的两名道士及诏安客家的江姓道士都认为三奶派的仪式并非正派的仪式。结论:现今台湾北部所见的道教科仪很可能是1820年由林厝祖先从南陂(诏安)传进台湾的。香办的传说可是说是林/刘二派合作之初的一个变形的回忆。

  • 台北刘家谁是刘师法?刘师法,祖藉南靖,来台定居于淡水。朱道士指出两派使用的<宿朝>科仪中,祈请的祖师有:李洞阳、刘古泉、刘守心、刘玉玄。透过劳格文访问朱道士渐次追索系统,而有以下关系:

邱金浒 - 黄金兴(法真) - 黄观开(合耀) - 刘金凌 - 黄金兴- 黄观海 (黄干,号合发)- 朱 灿

黄系来自饶平的客家人 祖藉饶平是否也是客家人? 刘金凤 - 刘朝宗(真源,宏达) - 刘国贤 - 刘国涣 -朱传斌(大通)- 朱 灿(太辉) 来自南靖的刘国焕家族后来完全取代了祖藉饶平的刘氏家族。 据邱望干(刘金浒弟孙)说: 刘清风(刘师法、刘嗣法) – 邱金浒

  • 新竹林家万法宗坛分司新竹正弌嗣坛.林占梅和他的三弟.人称“五老爷”的林汝梅(1833-1894),虽然是儒生,但对道教也很有兴趣,林占梅的亦师亦友的幕僚吴景春(1802-1858),前廿三代先人中有十位进士、三位武官、九位道士,家传华山雷霆道法、茅山军事道法、重建庆成醮仪等,在林占梅的安排下娶王姓道士之女为妻,并从郭姓道士学武场音乐。林汝梅在十六岁时就已经从吴景春处习得道法,于儒于道都有深厚造诣,目睹台地道士为了糊口,除了做法事外毫无修养,深以为憾。他一方面培植堂弟林修梅(1866-1928,人称戆九舍)学习存思冥想与内丹修练,另一方面也培植邻居陈捷三(1861-1901)学习科仪法事。西元1886年3月15日,他毅然决然地带著堂弟林修梅前往江西龙虎山拜谒第六十一代天师,在那里他习得正一盟威法与华山雷霆法,清微道法,并且得到“二品道士”的任命,受六十一代天师嘱托,1888年返台成立“万法宗坛分司正一嗣坛”,授权他代理天师综理台地教务,但是他委托陈捷三来掌正一嗣坛,自己则不断为各地道士进修讲学。影响所及,新竹本地的红头道士亦在科仪与服饰上处处可见受正一嗣坛的影响。在封建王朝体制里,地方设有道会司、道纪司之类的官员掌理道士考核与员籍,这些人是由天师授箓且付以奏职、传度、阅箓一类的仪范与文检道书者,授权代理天师为当地道士传度授职晋阶,台南地区著名的曾陈二家(陈荣盛道长即是)就曾经有人担任过此职。在台地教务废驰与台湾即将割日双重因素下,六十一代天师将台地教务重任交付正一嗣坛。西元1890年,六十一代天师夜观星象,天狗星缠度于牛郎、织女星间,认为这预言台地将有祸事,于是嘱咐林汝梅于城隍庙启建护国大醮,也就是俗称的天狗醮。传说在天狗醮的最后一晚,野狗发疯似地撞开城隍庙大门,导致这场醮功亏一箦,台湾割让日本成定局。西元1892年林修梅返台,但是他致力在独自修练,鲜少与外界接触。而陈捷三当时也忙著做生意赚钱去了,因而无暇顾及正一嗣坛,但是他安排庄姓道士入赘陈家,约定长子必须在陈家养成为道士,这个人就是庄陈登云(1911)。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场于城隍庙举行、由陈捷三挂名、庄陈登云主持的庆成道场中,政商云集,林修梅也悄悄出现在现场,然而这道场并没有照著林家教授的道法举行,林修梅见状转身步出城隍庙,一阵风瞬间吹熄庙内灯火,陈捷三心知一切,立即追出去请求林修梅原谅并请他收庄陈登云为徒,林修梅答应,但条件是陈捷三必须重掌正一嗣坛,并且每年农历九月需在正一嗣坛为林家修建礼斗道场。台湾光复以后,第六十三代天师随国民政府转进台湾,曾来到正一嗣坛,见到第六十一代天师亲授正一嗣坛的天师袍、天师印、与奏板时,立即以四跪十二叩大礼参谒,正一嗣坛本欲将台地教务奉还天师,但是六十三代天师特准新竹正一嗣坛衍脉之道士不需朝觐当代天师,只要到正一嗣坛朝觐即可授箓。资料来源,竹堑史,新竹县志

高雄苓雅区孙氏道士家族分支

 明玄道院
 孫番賓 高雄市苓雅區 自強三路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番賓 第四代:孫懷玉
中國道教會名譽理事,監察員,高雄道德院符 籙部住持 道教會高雄分會理事,天師府大法師等職。
 報應壇
孫文章 高雄市新興區 泰明里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文章
 清源道士壇
 陳明監高雄市苓雅區 海邊路。第一代: 孫番賓、陳明監
 
 應化壇
 孫讚成高雄市三民區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讚成
  • 基隆 雷成坛在北部地区道坛颇负盛名的基隆“雷成坛”,道法传承上已有150年历史,从清朝时期祖先一脉传承下来,至今已是第五代了,25年前曾获市府邀请进行祈雨法会,另外,基隆重要节庆中元祭老大公庙开、关龛门仪式,20年来也一直由雷成坛主持,第一代高祖清朝时代在基隆地区庙宇,专司信众祈福补运、消灾解厄等等,基隆早期最盛的中元祭典为码头工会主导举办,每年都聘他们家担任主坛道长,雷成坛都是作吉事方面的法事,如建醮、驱煞及祭改等等。父亲是第四代李腾龙道长,同样继承衣钵承袭道法二门科仪与米卦占卜,1993年因为没有台风,基隆罕见出现严重缺水荒,当时市长林水木特聘李腾龙道长主持祈雨仪式后, 随即普降甘霖,纾解水荒。早年,基隆中元祭农历七月开、关龛门重要仪式,都是由出家比丘主持,1998年地方人士建议改由道士主持,李戊己从那年起就担任开龛门土主法道长至今。早年基隆地区只有李家道士一脉,李腾龙因是长子对道士工作又有趣,便传承了祖先道士家业,李腾龙名声远播,10多年前,曾有日本、荷兰及美国教授陆续来台,向他的父亲拜师学艺, 雷成坛也曾受邀到中国大陆、新加坡主持寺庙法会,国内地区主持的法会更是不计其数。
  • 基隆 广远坛 丹心宗坛简介

壹、缘起 本宗坛由 李游坤 先生(道号玄正)于民国八十六年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 创立。玄正道长乃基隆广远坛李松溪道长嗣男,自幼秉质纯正,熏习祖传道法精髓,长大除受现代医学院高等教育,更拜师深造精研性命双修之学,充实正统道教相关专业学能。由于本著发心弘道的使命,不断努力精进的研究,并长期接受其父严格教导,与实际传道济世的体验中,深感中国传统道教大道不兴,正法不彰,人心陷溺,有待济度;尤其师道荡然,道纪废弛,部份道徒不知反省自厉,邪法乱行,以致社会对道士形象认识偏颇,颇令有志之士痛心。故秉承父志,成立宗坛,揭橥教化根本,实际落实道教教育,宣扬道德正信,以期兴隆道化,济死度生。

开宗立坛以道教教育为本务,首重道徒内修,人格品德,自我教育;以戒为师,确立师道,以道教化,传道为教;立道德之教,弘扬正信信仰,振兴道教为宗旨。 祖传道法法派派诗(正一道教):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全科, 冲汉通玄蕴,高洪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


  • 南投 道坛南投竹山与彰化靠山地区,有厦门系的灵宝道派,以拔度斋法为主,科仪形式与鹿港灵宝道派相似。
  • 竹山守真道房

守真道房自道光己亥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家传道法至今.根据田野调查所得之手抄本及及口述道坛资料.追溯至第一代习道始祖乃为陈尚.其学道因缘颇为特别.为由儒转道的一转典型.据传本身原是读书人.由于道光至咸丰年间文学及乡塾盛行.陈尚乃有机会学习文学.故学成之后即赴闽省应科举式.在科考不第的情况下.一时无颜回乡.便流落在厦门 某日陈尚梦中梦见一位身形魁武.圆眼凸额.身穿阴阳八挂袍的奇人对陈尚说道:你无功名但是有官运.陈尚不解既无功名何来官运.欲在请教奇人.奇人乃答这是天机.陈尚欲再追问便梦醒. 由于陈尚能读书通文事乃随当地道坛工作.帮忙抄写科仪书及文检.日子一久陈尚也对道学著迷.乃下场学习演法.陈尚道行日渐精进.其师尊授与法职其中一句扬法仙官.令陈尚茅塞顿开.乃想起道士的法职在古代即是官职.自己的官运便是在此.习道的心便更加坚定.. 陈尚在习完师传法门中的道法符箓后.便拜别师尊返回台湾.一回到家乡.亲朋戚友便蜂拥而至.以为陈尚以考取功名.一问之下陈尚乃说出自己尚未考取功名众人哗然.陈尚才慢慢道出自己在厦门的经过.并拿出师尊所授之法职.一时间众人大喜抬著陈尚出门游街好不热闹.陈尚想起自己未到厦门前乡内庙宇醮会.阴阳法事都需到外地聘请法师.极为不便如今学成归来自己乡内便有法师可以为民服务.难怪众人欢喜 陈尚回乡后便开设道坛吸收有志之士学道.一手调教出前后场.将他的儒生事业转向道教.其子陈妇螺在清廷割台后.因日本政府的压抑及禁制.使他无法大展所习之道法.但对其父所传之科仪符箓都晚整的保存下来.以供代代流传 到了第三代陈清标奠定了守真道房在中部道坛的地位.关键就再他一生享九十二岁高龄.刚好经历了日本及国民政府不同统治的两个阶段 这是跨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一代.在两种不同的宗教政策下其能善巧适应不同的时代环境.发挥一位道教人的适应能力.早期陈清标在私塾中学习汉文.对于道士讲究经典文字道经文检书写.是一种基础的教育.在音乐念唱.脚步手路在日人文化政治下比较困难情况下.从小就由父子相传.所以光复前的陈清标已具道士的基本涵养.是为传统家传制的专业训练 光复后.在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下.逐渐展开新的发展方向.在宗教政策上不再对道教进行压抑.道教从危机中获得转机.正是一个让跨越两个朝代的年轻人.决定其前途方向的契机.一是趁著国民政府开发就业机会.重新开展一种谋生的事业.另一则是传承旧有的职业设法在出发.正值青壮年的陈清标.年当四十左右.在父子相传制的传统下.决定负起责任持续守真坛的坛号完成第三代的家传任务.由于这身父祖两代相传的本事.既已学习三十馀年.地方上有关的道教事务也顺利承接.自是形成一种时势.家族聚落都促使他需承担起传承的任务 陈清标在传承家传道法后.抱著学无止尽的信念.选举前往彰化北斗.因为当地有名的道长有东门陈良及西门的许宗两位道长.两位道长在道法成就上都能开启道业.陈清标即拜陈良为师.以期精进道法.在习完陈良派别的道法后.陈良授其法职 正一盟威经箓神霄都督护法仙官掌判雷霆院府事兼理阴阳主行科事 陈法本 确定其在道教行内的道长身份在竹山地区建醮.聘请六十三代天师鉴醮.张恩薄天师见陈清标所学集灵宝派及正一派之精髓.知此人在道法上确有所长.见其在乡里间极受尊敬知其在道务推广上尽心尽力.授其(宏扬道教大法师)之称.陈清标闻后即拜天师为师.天师即密传道法妙诀符箓等等.使陈清标道行又更上层楼.陈清标所传之弟子及再传弟子广布在竹山.鹿谷.名间.二水.北斗.田中.芳苑.二林.等等 陈清标生三子.长子树培学道十馀年转任警察 次子树荣有意传承道业.唯因早逝未能如愿.三子信三也能当任醮场的都讲.目前树荣之子光村(东成)以陈清标嗣孙的身份传承家传道法 第五代主持陈光村自幼年追随先祖父陈清标.受聘四处修斋建醮如王功福海宫.丰原慈济宫.芬园宝藏寺等等醮务演法.退伍返乡之时先祖父耳提面命陈光村即日起掌理守真道房之所有道务工作.祖父在后指导陈光村身受掌理之职.但因道班人员皆为陈东成的长辈.都是三朝元老 叔公辈.叔伯辈.习性难改所有陈光村广收门徒前前后后十馀人分布于南投彰化.也使守真道房注入新血.为精进道法陈光村再拜师叔田尾庆妙坛林进兴为师 陈光村受聘主行的醮事包括西螺广兴宫五朝清醮 彰化建宝寺三朝醮 竹山巧圣仙师庙五朝入火安香福醮 芬园宝藏寺重建入火安香三朝醮 芬园进安宫 潮贤宫 太安宫 二林泰兴宫 芬园北玄宫等等三朝五朝醮事 为了传承家传道法授长男廷佑次男廷彦择日堪舆阴阳法事 道教科仪礼节 幸遇中国嗣汉张天师府第六十五代张意将天师 收入门下聘廷佑廷彦两兄弟为御前演法大法师之职继承竹山守真道房道务工作追随天师四处传渡教法

  • 台中 道坛 由灵安坛、广安坛为代表,其都以台中城隍庙为中心
  • 彰化 道坛 彰化正一道坛由埤脚镇兴坛为主,与北部正一(林厝派.刘厝派)所用经典相同,其始祖为法致蔡先生于镇兴坛所传承之太上正一启请玄科中祖师和北部正一派所传承祖师亦有雷同,其在北部、中部亦有传承北部代表为基隆正一朝天府、中部代表为指微道坛,中部地区的灵宝派以鹿港为核心,逐渐向彰化、台中靠海地区、及云林等地拓展。历史较为悠久的灵宝道坛集中在鹿港,庄意是最早在设坛传法的道士,但未留有后代嗣法;其次为清嘉庆年间来台,祖籍安溪杨家的“显应坛”,是鹿港的老牌坛号,其法传授邻近的和美、秀水与云林褒忠、台中梧栖等地。

现今鹿港较著名为清乾隆末叶来台发展的施家道坛,迄今已传至第七代,家族中分别立有“混元坛”、“达真坛、“守真坛”与“保真坛”等。

道士[编辑]

台湾道教的本土道士主要教务一则度生,一则度死。所谓度死,乃是俗称做功德的丧葬拔度斋事科仪。度生法事又可分为祈福与驱邪,前者有建醮、谢平安、做三献等社群法事,而驱邪则指安胎、起土押煞、补运制解等常民法事。道士又因派别或是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称呼,通常台湾话通称道士为师公,若再依教派或是地域细分,红头师公(红头道士)只专门度生,乌头师公(黑头道士)专门度生与度死。然而,红黑头的区分仅在部分地区有此度生、度死之区分,并非绝对。不论红黑头,台湾道士多可追溯其源头自福建与广东一带,多属正一派传衍。 虽然台湾本地道派丰富,各道派各有所长,但其所本之科仪内容皆可源自唐宋甚至魏晋时期的传统。以往,因祖籍与习俗不同而每个道派有其区域优势,但是近年因为交通发达以及网路传播迅速,各教派发展已经不再受地域限制。

臺灣道教近年以教團組織工會,稱為道士職業工會,是從事道教教務的法師與道士所成立,為保障神職人員社勞工福利,並辦理一些職業訓練課程,因職業化也是屬於勞方的一種!

建醮吉事科仪: 发表(或玉坛发表)、启请祝圣、献供、演拜经忏、分灯、宿启、朝科、进表、入醮降帝、施放水灯、普施孤幽、谢坛圆满等等。基本上台湾流行醮事科仪从一朝始,至一朝宿启、二朝、二朝宿启、三朝、五朝或以上,最多曾做至四十九朝之罗天大醮。建醮还会依目的不同而增列不同科仪,如庆祝庙宇落成之庆成醮、祈求平安之清醮、禳灾之水火醮、普度孤魂的普度醮、禳瘟灾而有王醮、也有依拜斗法会而成的礼斗醮甚至是庆祝神明圣诞之生日醮,十分多元。 拔度斋事科仪:发表,启请,引魂,度人经(上中下),普施,赦罪水忏(上中下),药忏,开城,放赦,沐浴,解愿,路关,担经,过桥,入厝,化库,谢坛圆满。此为最基本之拔度斋事,另可增加其他科仪,最多可做至三朝黄箓大斋。

信仰人口[编辑]

中华民国内政部提供资料显示,台澎金马地区现有包含玉帝庙、妈祖庙、玄帝庙、太子元帅庙、王爷庙等等种类的宫庙共8000间以上,利用民房设立之中型道坛约在10000间左右无数,传教人员28,000馀人,信众在8,000,000以上(占全台湾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数字部份与佛教有重叠情况,台湾民众许多同时信奉佛道二教。[39]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道法二門 - 世界宗教博物館. 
  2. ^ 2.0 2.1 2.2 2.3 道教 - 宗教知識家. 
  3. ^ 3.0 3.1 陈省身. 台灣傳統佛教儀式僧侶的文化價值 (PDF). 玄奘佛学研究. 2017, 27. 
  4. ^ 4.0 4.1 4.2 4.3 4.4 道教 - 台灣發展概況 - 世界宗教博物館. 
  5. ^ 5.0 5.1 谢世维. 臺灣的道教與法教儀式研究回顧 (PDF).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讯. 2014, 35: 1–4. 
  6. ^ 巫能昌. 做道和做覡:閩西上杭一帶的道教傳統. 华人宗教研究. 2016, 8: 107–134. 
  7. ^ 李丽凉.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臺灣二十年 (PDF). 
  8. ^ 李圣玄. 台灣禪和道教會拔度科儀與臨終助禱之研究.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硕士在职专班. 2015. 
  9. ^ 禪和派道士. 台湾民俗文物辞典. 
  10. ^ 梁恩诚. 台灣道教清微派儀式音樂探析 (PDF). 
  11. ^ 萧进铭. 內丹西派在臺灣的傳衍. 台湾文献. 2012, 63 (2): 303–338. 
  12. ^ 在袁明高祿位出現之前……. 林光洲 FB. 
  13. ^ 第七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臺灣的全真道. 真理大学. 
  14. ^ 高万桑. 官僚奇魅——晚清中國的張天師制度及宮廷道士. 然而,在龙虎山也可以接受全真教的训练和传戒。从1886年到1892年,林修梅一直在龙虎山修行,他接受的就是全真道的训练,并由来自北京白云观的道士传戒,后来,这些道士还在龙虎山成立了一个全真道院。 
  15. ^ 萧进铭. 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台傳承的調 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 宗教研究学报:宗教、历史与社会. 2009. 
  16. ^ 萧进铭. 丹道 - 臺灣大百科全書. 
  17. ^ 17.0 17.1 17.2 张超然. 道士駐廟:臺灣北部道壇與宮廟的競合關係. 
  18. ^ 18.0 18.1 萧友信. 閭山法主在台之信仰研究 (PDF). 
  19. ^ 司公. 宗教知识家. 
  20. ^ 萧登福.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文津. 2022. 
  21. ^ 林美容. 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 
  22. ^ 阚正宗. 司公與乩童 ——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 (PDF). 
  23. ^ 陈方中. 義和團(一)義和團的性質. 
  24. ^ 醒靈寺扶鸞儀式及扶鸞日. 
  25. ^ 鸞生. 宗教知识家. 
  26. ^ 鸞堂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7. ^ 27.0 27.1 杨惠南.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28. ^ 【台灣史話】齋教與鸞堂 斗六寺廟巡禮. 人间福报. 
  29. ^ 王见川. 齋教 - 臺灣大百科全書. 
  30. ^ 萧进铭. 傳統丹道的走向民間、大眾及現代(戰前篇) ───台灣丹道史概觀及其主要發展趨勢. 
  31. ^ 林美容. 齋堂空門化的軌跡:嘉義縣齋堂的事例. 台湾文献. 2023, 74 (1): 181–229. 
  32. ^ 32.0 32.1 台灣人拜什麼?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外交部NGO双语网站. 
  33. ^ 瞿海源.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冊. 1992: 1062. 
  34. ^ 萧进铭. 儒宗神教創始人楊明機……. 
  35. ^ 瑤池金母(Yaochi jinmu) - 全國宗教資訊網. 
  36. ^ 道士壇佈置. 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 
  37. ^ 道壇掛軸─四府之天京、水國. 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 
  38. ^ 张超然. 道教的壇場、儀式與神畫. 元太心道. 2013, 17: 4–9. 
  39. ^ 中華民國內政部,台灣地區宗教簡介:道教. [201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7). 

外部链接[编辑]

道教团体[编辑]

展览[编辑]

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