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继高
公视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
任期
1990年7月—1995年6月21日
主任委员陈奇禄
委员
个人资料
性别
绪阡
出生(1926-07-11)1926年7月11日
 中华民国直隶省静海县
逝世1995年6月21日(1995岁—06—21)(68岁)
台湾台北市大安区仁爱医院(今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
国籍 中华民国
配偶林瑞芝
学历燕京大学新闻系
职业作家记者新闻工作者
著作

张继高(1926年7月11日—1995年6月21日),字绪阡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人,笔名吴心柳新闻工作者作家评论家,曾任民生报总主笔、副社长,台北之音广播电台董事长,中视新闻部经理、中广新闻部主任,远东音乐社、《音乐与音响》月刊创办人[1]。同时也是筹组公共电视台的重要人物。

生平[2][编辑]

早年[编辑]

1926年出生于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父祖辈皆是清末的高官(曾祖父张之万)。中华民国建立后,张氏家族虽不再做官,仍有深厚的文化根柢。由于父亲张宝华是留德工程师,张继高的家学混融著传统中国涵养、又能接纳西方文化洗礼,这也是构成张继高人格的主要特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30日天津日军占领,张继高随家人逃往天津租界,在混乱中就读燕京大学附属中学。1943年,考入因对日抗战内迁四川成都的燕京大学新闻系。1945年抗战胜利,燕京大学回北平复校,张继高随之返回北平,并于1947年毕业。毕业后担任《吉林日报》、《中正日报》等报社记者。

1948年5月,任中央社记者,11月前往徐蚌会战担任战地记者;12月,由于局势对国民革命军不利,从南京抵达上海

台湾时期[编辑]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6月随上海军民撤退至台湾。因与李朋关系良好,入狱90多天。

1950年6月韩战爆发,前往韩国担任战地记者,12月任新生报南部版(台湾新闻报)记者[3]

1954年,与林瑞芝结婚,由杜聪明博士证婚。转为内勤,主编国际新闻版。

1957年,辞去台湾新闻报国际新闻版主编,任香港时报台北办事处记者。同年与美国驻华大使蓝钦合作,接办美国国务院ANTA英语American National Theater and Academy的文化交流节目,将旧金山芭蕾舞团引入台湾,后又引进著名声乐家玛丽安·安德森、大提琴家帕特高尔斯基波士顿交响乐团斯义桂[4] 等上百位第一流音乐家。因此历任美国驻华大使蓝钦、庄莱德、马康卫安克志都对张氏极为推崇。

1958年8月23日,八二三炮战起,在枪林弹雨下到金门采访;同年主持中国广播公司周末晚上音乐节目“空中音乐厅”,让古典音乐进入广播时代。 1960年,首次主办“朱碧柏现代舞团”在台北演出;同年奉调只身前往香港,任香港时报副总编辑。

中年[编辑]

1961年,与顾献梁许常惠邓昌国等人创办“新乐初奏”、“制乐小集”[5] ,推动现代音乐。

1962年,改任征信新闻中国时报前身)驻香港特派员。1964年,任征信新闻副总编辑。

张继高身兼远东音乐社经理与中国广播公司节目部副主任时印的英文名片

1965年,与江良规合股创办台湾第一家音乐经纪机构“远东音乐社”,任董事长[6]。邀请美国空中交响乐团至台北市三军球场演奏[7],蒋总统、蒋夫人均为座上客。 同年任中国广播公司国内广播部副主任(主任王大空)。

1967年,应邀访问德国,经美返国时接受美国之音记者访问。

1968年初,任中广新闻部首任主任[8];6月,入英国汤姆森电视学院深造。1969年1月初,学成返国,16日,任中国电视公司顾问; 4月1日,任中视新闻部首任经理,仍兼中广新闻室主任。1970年,兼任香港杂志《音乐生活》台湾地区发行人。1973年7月1日,中广节目《音乐与音响》停播后,为延续此一名称,创办台湾第一本传播音乐知识与介绍欣赏音乐之专业性定期刊物《音乐与音响》月刊,任发行人兼主编,以“音响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号召,使台湾快速进入音响时代;后应聘为联合报顾问。[9]1974年4月,改任中广新闻室顾问。8月下旬,率领中视新闻部采访小组飞往美国威廉波特转播第25届世界少棒锦标赛;同年以“吴心柳”之名,主持中广古典音乐节目《音乐与音响》。

1975年1月,举办第一届“台北音响大展”,由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剪彩,展期七天,参观者逾数万人[10]

1976年1月1日,再办《音响技术》月刊(《高传真杂志》前身), 任发行人,倡导“自己装”,引发国内音响工业之进步及成长。1978年,协助政府有关当局对有关音响、电视方面商品标准分类工作,重新予以整理及分类,使当局对音响工业之奖励、进出口及管理得到清晰、实用之分类。

1979年,与彭康德、四海唱片合设“知音公司”,任董事长,集中销行各名厂出版之唱片;经营三年,结果每人亏蚀新台币一百多万元。

筹组公共电视台[编辑]

1980年2月,与众多文化界人士向行政院院长孙运璿提出于老三台之外成立公共电视台之构想。1981年,任行政院新闻局顾问,撰写“公共电视中心组织章程及筹备计画”草案[11][12];同年(一说1982年)以笔名“吴心柳”在联合报副刊长期撰写文化性专栏《未名集》至1994年止。1982年8月5日,撰《不期白首与封侯——试写卜少夫的“四有与四无”》。1983年,所拟之“公共电视中心组织章程及筹备计画”草案未能获得行政院会议通过,为此辞去新闻局顾问职务。[13]

任职联合报系[编辑]

1984年2月,任民生报评论部第一任总主笔,并辟“民主论坛” 专栏。[14]。作品《未名集》荣获金鼎奖副刊专栏奖。[15]

1985年,年六十。四月,在《传记文学》第四十六卷第四期“中共仿办传记文学之我见”特辑发表《中国现代史的“攻”与“防”》 一文。七月,《传记文学》第四十七卷第一期选载《史盲》一文。

1986年9月,创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任社长;其后任联合报文教基金会执行长[16] 。1987年春,与任坚应邀同机飞往旧金山,参加美国编辑人协会年会。1990年5月,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成立,任委员[17][18];同年七月,任公视筹委会常务委员。1990年9月,升任《民生报》副社长,卸任该报总主笔;同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停刊。

晚年[编辑]

1991年,任行政院顾问,负责筹划公共电视制作中心。

1994年5月,漫游北欧;9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接受检查时得知左肺患有肿瘤,接受治疗;12月,任台北之音董事长;冬,《音响与音乐》月刊停刊;同年任台北爱乐管弦乐团首席顾问,卸去《民生报》副社长职务,撰写之联合报副刊《未名集》专栏告一段落。

1995年3月,撰写亲笔小传一篇;四月,预留遗嘱:“不发讣、不开吊、遗体供解剖作医学研究,火化后骨灰投入大海。”同月,《音响与音乐》月刊于停刊五个月后复刊并举行交接仪式,张将印信交与新任发行人张国卿,于交卸发行人职务后前往北京诊视癌症,以气功治疗;五月,于前往中国大陆两周后,因病情转剧,进入辜公亮基金会孙逸仙治癌中心医院加护病房,接受局部放射治疗。6月9日,国家文艺奖评审委员会通过授予张继高“特别贡献奖”[19];21日上午7时22分,因肺癌去世,享寿69岁。[19]

身后[编辑]

殁后,遗体由仁爱医院送至台北荣民总医院。二十二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行第三十四次会议,正式通过授予张继高“特别贡献奖”,并将于七月中与国家文艺奖同时颁奖,请其家属代表领奖。二十三日,遗体在荣民总医院进行全身病理解剖;七月五日,举行简单入殓仪式;六日,遗体移至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火化,在场者除两子(廷抒、中复)、一女(挹芬)外,尚有生前至亲好友王晓祥、尹衍梁、周碧瑟、张作锦张照堂、钱翊平等十馀人。火化后遵照遗嘱,由尹衍梁驾船,两子、一女及周碧瑟护航出海[20],将骨灰撒在富贵角附近之大洋上。

同月获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明令褒扬,褒扬令云:

著作[21][编辑]

  • 必须赢的人》 1995.5 九歌出版
  • 《乐府春秋》1995.8 九歌出版
  • 《从精致到完美》 1995.8 九歌出版
  • 《张继高散文》1997.4 江浙文艺出版
  • 《精致的年代》2002.4 九歌出版
  • 《未名集》(刊登于联合报副刊专栏,未出版成书)

获颁奖项[22][编辑]

评价[编辑]

  • 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刘绍唐主编《卜少夫这个人》(续集),内收张继高“不期白首与封侯——试写卜先生的‘四有与四无’”一文,篇后卜少夫“少夫谨注”提到:“继高天赋异禀,聪慧过人,他指点出我的‘四无’, 非常正确,其中‘三无’,他却‘三有’:古典与精致、矜持与执著原则、 现代感。……我非常惊异于继高的进步,饱学深思,卅年来的时间流逝,对 他绝未有分毫的浪费,他接触任何一项学问或工作,都能达到极高峰的成就。 对音乐、对电视、对音响、对大众传播……都可说已成为专家的身分了。过去偶尔以吴心柳笔名发表的文章,和以张继高本名参加各种座谈会发表的言论,都掷地有声,俏皮而动人,有极高明的见解、颠扑不破的真理,早为广大社会所推崇。”
  • 陈义芝:“他分析人的行为、心态,强调知识和法律的重要,肯定人文精神,坚持社会伦理,讲究生活内涵,提倡生活格调。”[23]、“一枝笔纵横于本土外域,悠游于古往今来,引述名家演讲,归纳新书要义,精确明白,要言不繁。”
  • 余光中:“张继高的文章外圆内方,外弛内张,似抒情而实讲理,似潇洒而实严肃,在专栏界别树一帜,无可取代。”[24]
  • 李瑞腾:“写法上,他虽笔尖含情,但顺手拈来皆例证,处处表现出以理服人的襟怀,可说是情理兼备而且调和。”[24]
  • 王鼎钧形容他︰“学识精进而又谈吐平易,内力深厚而又坦荡明朗,经营上流社会的管道而又在财富权势前从容矜持。”
  • 欧阳醇:“继高兄是新闻传播印刷媒体中的全才、新闻传播电子媒体中的奇才。”
  • 宋楚瑜:“继高兄生性洒脱,处事不落窠臼与俗套,为人幽默风趣,和蔼谦冲,是一位温文儒雅的长者,经常秉持开阔的胸襟及前瞻的观念,乐于工作而不知疲,对于各种新闻传播均能兼顾理想和事实。”[25]
  • 锺一匡认为张继高是“近四、五十年华人社会中对音乐、文化、传播工业的最伟大评论家,没有之一。”[26]

争议[编辑]

李敖[编辑]

知名作家李敖以文会友[27],认识了张氏,并成为好朋友。但因萧孟能一案,张继高不愿伸出援手相助而反目成仇[28],并开始抨击张。

学历争议[29][编辑]

李敖曾在自己主持的真相新闻网节目《李敖笑傲江湖》上公开当年中央通讯社的员工名单,在资料栏中点出,张继高大学学历为天津工商大学而非燕京大学。欧阳醇在其与续伯雄的信中提到,当时正值《新闻镜》周刊创刊之时,张继高原答应帮忙写稿,却因为李敖的文章而闷闷不乐,近期不敢再发表文章,深怕李敖见缝插针。[30]

远东音乐社创办人之疑[31][编辑]

在许多政府及民间团体的资料中,远东音乐社的创办人不是张继高就是张与江良规共同创立[32] ,然当年江良规的部分学生好友都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张氏仅是接班人却沽名钓誉。

个人生活与轶事[编辑]

轶事[编辑]

  • 张氏曾有三不原则:不教书[33] 、不出书、不上电视。
  • 曾为齐世英做口述历史,与齐邦媛结识,齐邦媛《剪报时代的消逝——悼吴心柳》:“当时因政治情势未能出版,传说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我曾托任教该校之王德威先生查阅,至今未获。家父当年为政治主张而被老蒋总统开除国民党籍,在种种困境之中,张先生不畏权势,固定访问数月之久,更令我追思之际感念不已,尤因此可见其可佩的文人风骨。”[34]
  • 张继高的能力颇受时任新闻局局长宋楚瑜赞扬,被邀请担任顾问,筹组公共电视台[35] 。两人交情深厚,许多事宋楚瑜都仰仗张,被李敖戏称为“宋楚瑜的军师”。
  • 张氏在西德旅行时,曾为了欣赏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翻越柏林围墙东德莱比锡参加音乐会。[36]

参考资料[编辑]

  1. ^ 庄素玉. 點燃精緻文化的火花——張繼高. 天下杂志. 2012年6月25日. 
  2. ^ 关国煊. 張繼高小傳.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3.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擔任《臺灣新生報》南部版記者的張繼高與同事合影. 开放博物馆. 1952年 [201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4.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在家中招侍斯義桂. 开放博物馆. [201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5.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顧獻樑、許常惠於製樂小集合影. 开放博物馆.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 
  6. ^ 《PAR表演艺术》杂志34期. 吳心柳,文化成蔭-紀念張繼高與第一家音樂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 1995年8月. 
  7.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舉辦之空中交響音樂會. 开放博物馆.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8. ^ 广播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华民国广播电视年鉴:79~84》
  9. ^ 文化部. 音樂與音響. 台湾小百科. 2009年9月9日. [失效链接]
  10.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舉辦之第一屆臺北音響大展. 开放博物馆. 1974年 [201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11. ^ 陈月文. 以教育、服務、提昇品味為宗旨——公共電視節目即將推出. 台湾光华杂志. 1984-03. [失效链接]
  12. ^ 播種 公視 (PDF). 公视. 2018-07-01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09). 
  13. ^ 贺德芬. 他山之石:各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 從使命到策略. 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2001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14.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進入聯合報系,擔任《民生報》總主筆。. 1984年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15. ^ 民國七十三年金鼎獎得獎名單. 行政院新闻局全球资讯网. 2007年8月14日 [2020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日). 
  16.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擔任聯合報文教基金會的張繼高. 开放博物馆. 1952年 [201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17. ^ 〈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筹委会成立 网罗各界菁英进行立法建台工作〉,《新闻信》第26期(广电基金1990年6月出版)第1页。
  18. ^ 公視董事候選人 曾志朗施振榮. 大纪元. 2013-06-17. 
  19. ^ 19.0 19.1 文學史1995大事記. 台湾文学网. 
  20.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親友遙望載著張繼高骨灰的船出海. 开放博物馆. 1995年7月6日 [2019年11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1月17日). 
  21. ^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作品查詢.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7年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1). 
  22. ^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作家查詢.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7年. [失效链接]
  23. ^ 文學史——張繼高. 台湾文学网.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5). 
  24. ^ 24.0 24.1 從精緻到完美. 九歌文学网.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25. ^ 宋楚瑜.《追求完美__张继高》序
  26. ^ 锺一匡. 【音樂】光復精緻文化. 香港01周报. 2020-03-08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27. ^ 李敖. 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 5.敬答吳心柳先生. 单色书. [失效链接]
  28. ^ 李敖. 李敖快意恩仇錄 6.星火記. [永久失效链接]
  29. ^ 李敖的三個主義. 李敖笑傲江湖.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4). 
  30. ^ 续伯雄辑注.《台湾媒体变迁见证:欧阳醇信函日记》.时英文化.2000年
  31. ^ 陈义雄. 江良規博士獨力創立台灣史上第一家音樂藝術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 尋回錯失的台灣音樂史記憶系列(五). MUZIK 杂志 . 2017.7. 
  32.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2003. 
  33.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不教書的理由. 开放博物馆. [2019-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34. ^ 齐邦媛. 剪報時代的消逝——悼吳心柳. 1995年6月22日 [2022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30日). 
  35.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張繼高與宋楚瑜. 开放博物馆. 
  36.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三月訪台 首度南下員林演出. 大纪元. 2005-01-12 [2020-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