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中国(英语:Cultural China),由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1980年代提出的论点,由新儒家成员提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经批孔扬秦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在台湾、香港与美国等地的新儒家成员认为,儒家传统在中国已经断绝。因此主张,中国不一定是指政治上的实体,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文化上的中国不一定只能存在中国大陆,而是存活在包括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或是美国等地,在这些地区存活的儒家传统,构成了文化中国。

概论[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占据中国大陆主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动了一连串文化上的运动,与传统中国文化划清界线,其中以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最为著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之对抗,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国。但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没有获得普遍承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的席位。1978年,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华民国逐渐边缘化,不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

对于这个趋势,杜维明在1989年发表了论文〈文化中国:边缘中心论〉(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1][2],在这篇论文中,杜维明重新思考了中国人的定义,认为不应该由政治来定义中国,而是应该以文化来定义。类似于此,1993年,王赓武提出了“大中华圈”(great china),将中国大陆、台湾、港澳与东南亚视为是在同一个中华文化圈中。

2013年5月,杜维明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再度发表演说,以〈文化中国再审视:认同问题〉(Cultural China Re-examined: The Question of Identity)为题,重新审视了他提出的文化中国命题。

注释[编辑]

  1. ^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2. ^ 郭振羽. 文化中華的多元和開放. https://www.gvlf.com.tw/.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5). 

参考论文[编辑]

  • 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收入《台大考古人类学期刊》49:7-17,1993年。

相关书目[编辑]

  • 傅伟勋,《“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哲学与宗教三集》,三民书局,1988年,ISBN 978957190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