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维格(1867年—1929年),字一琴,一作峄琴,祖籍江苏吴县,清末民初翻译家,中国现代冶金工业的奠基人。

生平[编辑]

李维格1867年出生于上海南市区。自幼家贫,随父亲半工半读。后入格致书院。1880年代,他赴英国求学,后因不能负担学费而中途辍学,留居清国驻英参赞李经方行邸,兼习法文。回国后授职候选郎中。1889年随翰林院侍讲崔惠人使,1890年随驻日公使李经方赴日本。[1]

甲午战争后,中国兴起维新运动,李维格此时从日本归国,1896年任汉阳铁厂总翻译。1896年他积极为《民听报》撰稿,并于1897年从武汉上海,主持《时务报》的翻译工作,通过翻译西方报纸文章倡导西学和变法。[1]

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创办时务学堂,李维格与梁启超相继来到长沙,李任该学堂的西文总教习,梁任中文总教习。他在湖南还参加了南学会,担任《湘报》董事和西文翻译,在《湘报》上刊登了大量译文。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李维格赴上海担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并出任南洋公学提调[1]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汉阳铁厂,但是初期汉阳铁厂经营状况不佳;1896年张之洞委托盛宣怀经营汉阳铁厂,李维格被盛宣怀招揽为总厂翻译,开始在汉阳铁厂服务。随后改任总厂稽核会办。1902年曾赴日本八幡制铁所考察。

1904年3月,李维格得到盛宣怀授权赴欧洲与美国考察世界最新的炼钢技术,该次考察为期8个月,与英国工程师彭脱、德国工程师赖伦同行,同时将汉阳铁厂所开采的铁矿石生铁焦炭钢材等样品带往欧洲,由英国化学家梭德化验样本,确定炼钢品质缺陷的缘故。化验后,确定大冶铁矿原石含量高,在理解国内炼钢症结后,李维格向盛宣怀作了报告。[1]盛宣怀则采纳李维格的资料,1905年任命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负责改造铁厂设备使其重生。

李维格对汉阳铁厂的解决方案是任命原高炉炉长吕柏(Eugene Ruppert,又译欧仁·吕贝尔)为汉阳铁厂总工程师,由他主导重新打造1座250吨高炉,并增聘4位德国工程师解决炼铁问题,德国铁矿同样有含磷量高的特性,但德国工程师将英国开发的托马斯转炉炼钢法导入钢铁冶炼后,提高了德制钢材的品质与产量。除了新高炉,李维格同意拆除汉阳铁厂一期工程中向英国采购的2座转炉与小型马丁炉,增建6座30吨马丁炉、1座150吨混铁炉,全面改造炼钢设备与制程。这一工程在1907年全部完工,铁厂营运也在1908年转亏为盈。在李维格的经营时代,汉阳铁厂是亚洲国家中最大的钢铁厂。

1907年,盛宣怀决定采用李维格的建议,把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盛宣怀总理,李维格为协理汉阳铁厂总办。1912年4月13日,李维格在汉冶萍股东大会决议下离开汉阳铁厂总办职务,改任汉冶萍公司经理。1913年,汉冶萍公司决定新建一贯炼钢厂,李维格再度授命建厂,该厂称为大冶铁厂,从选址、机具采购等李维格全权处理。

大冶铁厂最初由汉洋铁厂厂长吴健兼任,但在1916年3月吴健自称无法胜任,1916年8月公司决定由李维格任大冶铁厂厂长。1917年5月,李维格辞去厂长一职,改任汉冶萍公司高级顾问。大冶铁厂则在1921年完工。

让李维格提前离开职场的缘故是身体健康因素,1908年李维格患上咯血的毛病,晚年于上海寓所养病。1929年在弥留之际,李维格将上海房产的三分之一捐给东吴大学。逝世后,其子依照其遗愿,利用房产收入在东吴大学设立了科学奖学金,后又出售房产并将所得兴建东吴大学的男生宿舍——维格堂,并以宿舍收入的一部分奖励科学研究。[1]

1900年李维格回到汉阳铁厂主持厂务后,开办了汉阳铁厂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钢铁人才的专科职业学校。1901年,经李维格建议,由南洋公学选派4名学生到旧金山大书院攻读冶铁炼钢机器化学专业。该4人归国后成为汉阳铁厂的技术骨干。后任汉阳铁厂厂长的吴健大冶铁矿矿长王宠佑等,均是李维格选拔出国的。[1]除了汉阳学堂,1912年他出资捐建了交通大学上海专门学校图书馆。

家庭[编辑]

注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