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除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声除阻
◌̚
编码
HTML码(十进制)̚
Unicode码(十六进制)U+031A

无声除阻音(英语:No audible releaseUnreleased stop),是延迟除阻或除阻时听不到爆发的塞音,或者说是伴随着无声除阻的塞音。在国际音标中,无声除阻用一个右上方向的折角表示,置于塞音之后:[◌̚]。[1]

汉语[编辑]

入声韵尾[编辑]

汉语中的客家语粤语(部分客语方言粤语方言例外,如连城话和东莞话)、闽语(如闽南语)的文读系统、部分赣语方言中的入声字的韵尾称为“唯闭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无声除阻音,即以/p̚/、/t̚/、/k̚/为韵尾的入声字,韵尾辅音为无声除阻音,如粤语广府话[aːp̚]“鸭”、[paːt̚]“八”、[tɐk̚]“德”。在这些词中,韵尾辅音都有成阻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

现代标准汉语[编辑]

现代标准汉语由于没有复辅音,也没有塞音韵尾,因此没有一个塞音存在无声除阻现象。

台湾南岛语族[编辑]

在辅音丛中,开头的塞音变为无声除阻音是非常自然的语音现象,但台湾南岛语族中的大多数都有例外,辅音丛中的所有塞音都有完整的除阻过程。

越南语[编辑]

过去曾认为,越南语中的塞音韵尾也是无声除阻音,但后来的研究证明,实际存在着一个非常短暂的不带声的鼻音除阻

英语[编辑]

在大部分英语中,辅音丛中开头的塞音往往伴随着无声除阻现象。如doctor[ˈdɒk̚tɚ]。其原理是辅音丛中的辅音有相互交叠的现象,当第一个塞音除阻时,第二个辅音恰处于持阻阶段,因此听不到前者的爆发。在字、句末的辅音也会出现此种无声除阻现象。

非肺部辅音[编辑]

除了常见的肺部气流音,塞音中的非肺部气流音也存在无声除阻的现象。如喌音(搭嘴音)的第二除阻。喌音有两个成阻点,例如龈后喌音,即口语中呼鸡的声音,前阻点是舌尖和龈后,后阻点是后舌面和软腭。发喌音时,先是舌尖松开形成内爆除阻,然后是软腭处的无声除阻。发喷音(挤喉音)的时候也是两处成阻,一是喉门关闭,同时上声道内例如软腭成阻。软腭处除阻后喷音爆发,然后喉塞无声除阻。[2]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一些字体会把这个附加符号显示在辅音之上而不是之后,这种显示是不正确的。
  2. ^ 朱晓农. 语音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98. ISBN 9787100066815. 

参考书目[编辑]

  • 朱晓农. 语音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66815. 
  • Browman, Catherine P.; Goldstein, Louis. Tiers in articulatory phonology,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casual speech. Kingston, John C.; Beckman, Mary E. (编). Papers in laboratory phonology I: Between the grammar and physics of spee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41–376. 
  • Choo, Miho; O'Grady, William D. The Sounds of Korean: A Pronunciation Guid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 Nolan, Francis. The descriptive role of segments: Evidence from assimilation.. Docherty, Gerard J.; Ladd, D. Robert (编). Papers in laboratory phonology II: Gesture, segment, prosod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61–280. 
  • Zsiga, Elizabeth C. ARTICULATORY TIM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Evidence from Russian and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3年9月, 25 (3): 399–432. ISSN 0272-2631. doi:10.1017/S0272263103000160 (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