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氏朝鲜末期《蕙园画册》中的秋千

秋千 (闽南语、广东话称千秋客家话杠仔)是一种座椅,常见于儿童游乐场、杂技演员马戏团或门廊上放松的地方。 秋千的座位通常悬挂在链条或绳索上。 一旦摆动开始,它就会像钟摆一样继续摆动,直到外部干扰或阻力使其停止。

秋千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操场上,通常会悬挂多个秋千在同一个金属或木制框架上,一次让多个孩子玩耍。 这种秋千有多种尺寸和形状。对于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带腿孔的秋千将孩子支撑在直立位置,而父母或兄弟姐妹则推动孩子进行摆动。 一些秋千套装包括秋千以外的游乐项目,例如绳梯或滑杆。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秋千有时由柔软的帆布座椅、橡胶通风轮胎胎面、塑料或木材制成。 一种常见于后院的秋千是一块木板以两侧的绳索悬挂在树枝上。

历史[编辑]

米诺斯文明末期文物,展现女子坐在秋千上的样子

芳园四壁花光闻,秋千动处朝霞飞。
美人妆成对花立,欲上不上娇无力。
㧐身一举穿林梢,流莺惊起花旛摇。
翩然反侧妙容与,隐隐红潮上眉𡧃。
藕丝裙软罥游蜂,杏子衫轻湿香雨。
拖烟约雾东风颠,珠翠仿佛云中斩。
琤𪻐仙珮漱呜玉,兰香萼绿相齐肩。
红缠雪腕彩索劲,绿松云发金钗偏。
小鬓扶下日初转,徙倚花阴息娇喘。
栩栩魂犹梦蝶惊,行行足讶苍苔软。
美人会得春难驻,不放芳华等闲度。
来日清明风雨多,落红满地奈愁何。

淸•鲍之蕙《秋千曲》[1]

远古时期,先人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东亚[编辑]

一个正在玩秋千的小女孩

春秋时期在中国北方就有了秋千之俗。据《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齐桓公打败山戎后,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秋千的绳索多为兽皮制成,这也是为甚么“鞦韆”二字是“革”字旁。在汉代,摇摆乐的流行持续增加,并经常在清明节和端午节上演出,汉武帝后庭秋千赋:鞦韆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元霄节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进入时期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到宋代时,秋千开始涉足专业杂技,表演者会在水上两船之间摇摆。这一习俗也影响了朝鲜和越南,越南青年男女会在正月举行秋千戏。

欧美[编辑]

秋千的最早代表来自希腊发现的文物。在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Triada)上发现了一个坐在秋千上的妇女雕塑,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450-1300年。十六世纪初一度风靡法国贵族阶层。在1900年代初期,北美操场运动中在公共场所安装了秋千,供邻里儿童使用。到本世纪中叶,郊区游乐场开始流行。许多美国人在他们的财产上放了个人秋千。公众对儿童安全的关注影响了1970年代后设计的变化。管状金属套件被较小的木头和树脂秋千代替,更适合儿童使用。

注释[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秋千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