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井 (嘉义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3°28′40.75″N 120°27′16″E / 23.4779861°N 120.45444°E / 23.4779861; 120.45444

红毛井
兰井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嘉义市东区兰井街83号前
建成时间1657年[注 1]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历史遗迹
详细登录资料

红毛井位于台湾嘉义市东区,于2008年12月23日公告为历史建筑[1],为嘉义市内留存最久的古迹,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诸罗山社开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兰井泉甘”之名列入“诸罗八景”之一[注 2],而在2001年的历史建筑百景征选活动中,该井获选为第63名[3]

原本红毛井一带因此井而设有“兰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时该里与文昌里、镇南里、祐民里(部份)合并成民族里(因里内有民族国小)[4][5]。此外嘉义市有一条兰井街,亦是因此井得名,是位于安和街与中山路之间的东西向街道[2]

沿革[编辑]

红毛井又名兰井,为荷治时期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于1655年首次于诸罗山社派驻专任政务员及牧师后[6],因派驻人员日渐增多,为因应需求及改善水质而于1657年开凿的大井[7]。井址选定于诸罗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广场”,广场附近即为政务员与牧师的房舍群[8]

而后在明郑时期曾由镇守当地的部将吴智武所整修。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诸罗知县卫克堉因该井井水味美,闻名全县而以“兰井泉甘”之名列入诸罗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时期初期,该井依然为当地居民所使用[3]。但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于1909年踏查时发现,当时官署已在水井贴上“不适于饮用”的告示[9]。1928年12月11日,报纸报导红毛井已被砖石填满,“秽水差池,以仅见古迹,委之废坠,殊可惜也”[10]

二次大战后,嘉义市长许世贤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并在井上架设铁栏、立“红毛井整修纪念碑志”纪念[3]。而在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时,嘉义市政府又重修圆形井栏,并在周围增加意象铺面的设计[1]

交通[编辑]

其他[编辑]

金龙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蔡荣顺在研究红毛井相关历史后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其他地方所开凿的水井多为圆井,但嘉义红毛井在日治时期到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圆井前可确知为方井,至于荷兰时期的红毛井为圆井或方井则还要再加以调查[11][2]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旧说为1636年左右
  2.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诸罗县知县卫克堉所列,疑似因原“龙井甘泉”(今台中市龙井区的龙目井)一景位于后来新设的淡水厅辖区而更换[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紅毛井.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 [2011-01-27]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2. ^ 2.0 2.1 2.2 吴育臻. 《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 嘉义市政府. 2002: 141、170页. ISBN 957-01-2591-8. 
  3. ^ 3.0 3.1 3.2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二版一刷.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4-06-30: 118页. ISBN 957-01-2749-X. 
  4. ^ 嘉市里鄰調整 51個里名消失. 巨报. 2010-03-26 [201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台湾)). 
  5. ^ 嘉義市東區區公所——民族里.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6. ^ 热兰遮城日志第三册,页543及557
  7. ^ 热兰遮城日志第四册,页163及168
  8. ^ 蔡荣顺. 〈諸羅山社紅毛井小考〉. 《台湾文献别册》第44期 (南投县南投市中兴新村: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3-03-31: 2–21页. 
  9. ^ 台湾踏查日记[伊能嘉矩的台湾田野探勘],页569
  10. ^ [昭和3年12月11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第四版]
  11. ^ 余雪兰. 〈研究紅毛井 諸羅山歷史補遺〉. 自由时报. 2013-04-24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