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机厂 (国定古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5°02′46″N 121°33′48″E / 25.0461262°N 121.5633651°E / 25.0461262; 121.5633651

台北机厂
台北铁道工场(1935年-1945年)
台北机厂组立工场
位置 台湾台北市信义区市民大道五段48号
持有者建物:国有
土地:台湾铁路公司
官方名称台北机厂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产业
评定时间民国104年(2015年)4月16日
使用者文化部、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参观费用
详细登录资料
开放每月20日于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网站预约导览
台北机厂旧址空拍图

国定古迹台北机厂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铁路关联设施,于日治昭和10年(1935年)10月30日成立,初落成作为“台北铁道工场”使用,战后更名为“台北机厂”,为台铁主要的车辆维修基地,见证台湾铁道发展历史及跨世代工业技术传承[1]

2012年,台北机厂迁至富冈车辆基地,原厂区则在关心铁道文化保存的人士奔走下全区保留,自2015年3月15日指定为国定古迹,指定保存范围为16.79公顷[2]。2019年8月15日在此成立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刻正进行场域及建筑分区修复活化工程,逐步转型以博物馆的样貌重生[3]

历史[编辑]

即将完工的台北铁道工场(摄于1933年5月)
台北铁道工场落成时的空拍图(摄于1934年)

台北机厂的前身可追溯到1885年清代统治末期[4][5],刘铭传选择大稻埕作为铁路开工的起点,在今台北市北门城外的郑州路和塔城街一带,兴建“台北机器局”,主要业务为制造兵器和铁路机器,兼铸造货币、修理船舶等[4][5]

1895年10月,日本时代初期,先将机器局改称为“临时台北兵器修理所”,作为炮兵工厂使用,1899年“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成立,计画全面兴建台湾西部纵贯铁路,并挪用炮兵工厂部份空间作为“车辆工厂”且改称“台北工场”。随著纵贯线兴筑进程延伸至全台,以及当时台湾所有的铁路车辆都是送至此地维修,腹地有限的维修基地需要扩建,在不能与铁路正线及相关设施距离太远,以及参照日本国内经验和地势、开发及土地购买等因素,于是选择了纵贯线上的兴雅庄[注 1]规划占地近20公顷的新厂区,包括总办公室、组立工场、锻冶工场、客车工场、油漆工场等大型厂房建筑,暂时命名为“新台北铁道工场”和旧厂区作为分别[4][5][6]

1931年,新建工程动工,厂房配置由时任工作课长兼任运转课长之日本铁道工程师速水和彦统筹,土建部份则是由设计嘉义车站台南车站的铁道部改良课的宇敷赳夫技师负责设计监造,并由大仓组(现在的大成建设)承揽营造,兴建工程期长达4年,至1935年完工,全厂总面积为193,912平方公尺,厂区共计18座厂房及附属建物,其中厂房面积达57,200平方公尺,同年10月30日落成启用并定名为“台北铁道工场”,为当时台湾铁路车辆最具规模的维修基地[4][5][7]

战后,全台铁路因战争损坏严重,台北铁道工场也受到美军几次轰炸,所幸建筑物主体并无严重受损,工场员工得以全力维持工场及协助恢复铁路运作[5],于1945年先成立台湾铁路管理委员会,至1948年正名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工场更名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台北机厂[4][5]。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持续金援台湾,台北机厂在此援助计划中新建了柴电工场与新车工场[4][5]

1997年起,台北机厂重新修复多辆蒸汽火车头,这段时期的编制为电力、柴电、车辆、修制4大场区与12个工场[5]。随著时代演进,都市环境变迁,台北机厂因应铁路地下化台湾高速铁路营运路线等规划,维修作业在2013年迁移至桃园杨梅富冈车辆基地后,旧厂正式走入历史[4][8][9]

机厂搬迁[编辑]

当时的台北市铁路已经地下化,机厂搬迁未定,而连接台北机厂的出土段路线与台湾高速铁路台北松山”地下段南隧道形成平面交叉,该路段隧道已确定须于2011年6月前交付给台湾高速铁路施作高铁相关工程,故维修重心必须迁出[10]。厂区新址迁至桃园富冈同时新建新富车站,南向进厂侧线北湖车站计画,厂区业务规划分割为三个部份,新车及车厢维修业务转移至台铁潮州车辆基地电联车日常检修移至台东机务段。而台北机厂原址计画开发商业中心商务旅馆住宅[11]

2011年8月,所有待三级检修(全检)车辆的阶段性检修作业完成,部份设备持续移至富冈基地。之后列车车辆的三级检修(全检)作业,暂改所属台北机务段负责;机厂仅负责引擎、马达等由列车卸下之大型组件重点维修工作,当时是由铁路运送至七堵调车场,再经公路由卡车运送至厂区维修。

2012年1月31日,台北机厂与松山车站间之连络线(机厂侧线)正式停用并拆除,机厂员工上下班通勤列车及台北市区仅存地面月台走入历史[4]

2012年6月,完成迁出并终止运作,与此同时台北机厂的保存行动全力展开[5][12]

保存运动[编辑]

2012年,台铁局提出“台铁台北机厂再开发计画”,当时的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现在的国家发展委员会)对于台北机厂的资产活化也希望以“借由土地处分财务之挹注”协助台铁局解决负债,后续拟与台北市政府协议另案办理[13]

2013年,台北市文资审议公告,增加组立工场、锻冶工场、原动室为市定古迹,总办公室、客车工场及柴电工场等3栋建筑物为历史建筑,另外同时保留铁轨、吊车台等铁道地景。2013年年底,台北市政府受理台铁局申请“台北机厂都市计画用地变更审议案”,计画变更北厂用地为创意文化专用,包括美术馆第二预定地,在举行的都市计画变更说明会中,当地居民、护树团体、文史团体、铁道迷均到场参与[14]。说明会后,民间团体合作成立“台北机厂文史守护联盟”,积极展开北厂文资保存行动,包含召开记者会、夜宿北市府、导览及社区合作等等,诉求台北机厂全区保留。

在“台北机厂文史守护联盟”的一连串行动努力之下,2014年台北机厂议题打进立法院,得到立委管碧玲与当时为立法委员的郑丽君部长大力推动,教文会做出决议,要求台铁在一周内,向文化部提出指定国定古迹及登录文物资产保存计画,而台北市政府不顾委员会决议,于9月25日迳自通过都市计画变更,将北厂工业用地变更为特地专用区,同时刻意会同文化部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靓·北厂-103年台北铁道文化节”,时任市长郝龙斌出席遭文资团体质疑[15][16][17]

2014年10月,管碧玲持续要求内政部都更委员会应于台北机厂古迹审议定案后,才可以办理都市计画审议,而台铁局则发文至文化部,表示没有意愿提报国定古迹审议,只是遵照立院指示办理,文化部至此依旧无法进行文资审议,至11月柯文哲当选新任台北市长,情势得以转寰,柯市府团队将郝市府通过的北厂变更案按下未送。2015年1月管碧玲于立法院院会的国家总预算主决议中,要求台铁应行文表明遵照立法院交通委员会先前之决议。3月15日,文化部正式召开台北机厂国定古迹审议,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决议,将全区指定为国定古迹,与会委员全体通过,审议结果得到柯市府完全支持[18];4月16日文化部公告台北机厂登录为国定古迹[19]

未来动向[编辑]

虽然台北机厂在文化部和台铁局的抢地行动结果获得全区指定保留,但是在文化部正式进驻的2017年7月之前,北厂进入了权责不明的空窗期,厂内文物点交前文史联盟希望能进入协助分类整理打扫都遭到台铁局拒绝,这段时间的台铁局态度强硬,一度传出不愿意配合未来博物馆化的修复与典藏,要任何典藏车辆只能修复迁厂时没带走的报废车辆[1]

2017年2月交通部与文化部签订“台北机厂铁道博物馆合作备忘录”,需付给台铁每年新台币5.9亿元作为未能商业开发的补偿租金[20]。同时文化部在馆藏部分寻求海外协助,11月15日JR东日本公司赠与刚退役的两辆モハネ583系电联车日语国鉄583系電車车厢抵达台湾[21]。另外,大力推动台北机厂全区保存的文史联盟,在“台北机厂筹备小组”成立之后,曾短暂地继续合作参与文化部培力计画,但在理解到彼此对“公民参与”的差异以及公家机关的局限之后,于2017年底结束合作暂时转场[22]

2019年8月15日,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揭牌成立。经过多次沟通,台铁局较为清楚北厂未来动向,原本强硬的立场渐渐软化,年底台铁局与筹备处合作展开“二十辆珍贵典藏车修复案”[注 2],另外也谈定一口价降租金为新台币3.33亿元共6年(至2026年)[23][24]

2022年“台铁公司化草案”里,计画将台铁三块土地成立偿债基金,其中之一即为台北机厂。铁博刻正进行修复计画的所有预算来源是行政院“活化转型计画”所核发的特别预算,待2026年计画阶段结束后,2027年起将要进行组织行政法人化,成立国家铁道博物馆行政法人[25],将与交通部共同研拟设置条例[26]

设施[编辑]

早期铁路车辆多使用蒸气维修车辆,建筑本体以大片开窗增加采光及通风,加速空气对流,工厂建筑群本体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机能与合理主义的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预力混凝土及钢骨等构造[27]

台北机厂设有人事室、会计室、政风室、总务室、劳工安全卫生室,并另有技术组、工作组、松山材料所,并划分12座工厂[28]。厂区最初主要负责保养及维修电力机车电联车柴电机车,进行车辆之改造更新工程。全盛时期厂区内超过2000名工作人员,随著运输业务扩充及车辆数增加,维修工作逐渐分散到台铁各地机务段。1963年曾标得泰国100辆不锈钢守车之国际采购案,1965年完成出口。

“活的铁道博物馆”是铁博筹备处的规划中心,所有的建筑将以延续台北机厂原本任务,并以活化展示为最大目标进行修复工程。[29][30][31]

总办公室[编辑]

总办公室为台北机厂管理官员的办公室及行政区域,于1935年落成,时为一层楼建筑,北向正面入口有车寄及长方形喷水池,一楼廊道的圆拱梁为其特色,并于多处呈现装饰艺术(Art Deco)的风格,1966年扩建加盖的二楼,整体结构采水平梁和点焊铁网空心砖结构,为现代主义风格,屋顶上标志著“台北机厂”四个字[32][33]。2019年6月10日开始进行修复工程,于2023年9月文博会期间对外开放[34]

前庭原先有一座速水和彦的铜像,随机厂搬迁移至富冈车辆基地存放[35]:65[36]:21

大礼堂[编辑]

大礼堂位置原址是早期的员工食堂,因不敷使用于1965年拆除重建,正式名为“文康中心”。作为员工餐厅、厨房和集会的场域,地下室有桌球场等,为休闲调剂中心。大礼堂的建筑特色在于屋顶由中国力霸钢架股份有限公司所承建的钢制桁架构造,屋顶架构上于中央顶部使用铰接的方式,保有位移弹性,使屋顶结构能免于热胀冷缩而互相影响[37]

2019年工程中,该建筑的结构和设备进行修复,在东侧区域恢复餐厅功能。整体工程于2022年完工[38][39]

员工澡堂[编辑]

为厂区内1935年落成建筑物之一,设计风格受现代主义影响,建筑外观呈现半圆筒形造型。挑高的设计结构包括老虎窗,南北立面则配置大面积玻璃拱窗以提供采光。浴池使用原动室锅炉产生蒸汽,并通过管路输送到浴池加热,澡堂的两侧更衣区结构相似,由六组芬克桁架(英语:Fink trusses)和H型钢组成的钢结构支撑载重。中央更衣室设有洗手台提供员工清洗衣物。2000年5月1日台北市指定为市定古迹,为全区最早有古迹身分的建筑[40][41]曾被用作电影《天台》的拍摄场景[42][43],周围区域在2014年成为电影《露西》的拍摄地点[44]

2019年6月10日,文化部举行总办公室及澡堂修复工程典礼[34]。2022年修复工程完成后,于2023年开放常态参观[45]

组立工场[编辑]

组立工场于1935年启用,工厂主由一大一小两部分组成为母子工场,大的是组立工场,小的为机器工场。并在1954年增建机车整备室[46],及1970年代扩建的电一工场、工机工场。该设施最初进行蒸汽机车的检修工作,后期业务则转向维修电力机车,机器工场则部分运作[47]

1935年10月落成时的组立工场

结构设计部分考虑车辆尺寸、吊挂高度及维修机具,因应防火与耐震的考量,钢构桁架以角钢、钢钣和铆钉、配上H型钢组合钢柱和屋顶桁架,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壁体,横梁则使用汰换铁轨以加强屋顶结构,形成大跨距的厂房。整体建筑高度22公尺,宽度24公尺,总长度168公尺[注 3],共达28个跨度,每个跨度相隔6公尺。屋顶采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13.8公尺,加上太子楼高度为20.4公尺[47]

随著电一工场和工机工场兴建,南侧机器工场的外墙则变成内墙,部分结构遭拆除,另些则改成圆孔花格砖墙。[47]确保厂房内部拥有足够采光,组立工场立面均安装大面积玻璃窗。这些窗户起初采嵌入式设计,但北侧窗户在经历空袭和更换结构后则采用铝窗或百叶窗至今。南侧与电一工场相接处仍保留最初的铸铁窗。[48][47]

机器工场在其最初的建成为“旋盘职场”,用途为蒸汽机车车轮镟削工作,被视为组立工场的后勤部门。电一工场和工机工场位于机器工场南侧,工作地点位于1970年代增建的二层楼厂房。电一工场的业务是维修电力车辆的电子设备,工机工场则负责修复全厂机械设备。[47]

柴电工场[编辑]

柴电工场是美援时期交通建设的代表案例。1958年,台铁以美援经费采购柴电机车R0型,并在隔年购入柴电机车R20和S200型。为应对检修需求,机厂兴建柴油车辆维修中心。考虑整体维修流程,设施安排在总办公室西侧区域,在拆除和迁建原有氧气工场和技工养成所后。柴电工场于1962年完工,建筑由大陆工程承揽,并设有柴电工场、内燃机工场、电二工场以及检查线、气轫室和办公室等隔间。[49]

柴电工场建筑平面呈L型,建筑横跨四个跨距。两个跨距使用预铸预立梁,其馀采用钢筋混凝土以支撑空间,屋顶以预铸钢筋混凝土盖板拼接,底下结构分别采钢筋预力混凝土梁。侧面安装钢窗和木制百叶窗,墙体采用砖墙[49][50]

柴电工场共有四条股道用于车体分解、组装和钣金等作业。并设有检修坑用于吊挂[51]。南侧设有股道检查线,车辆进入工场时便在此处进行检查并开立检修单。当涉及到油箱焊补或清洁作业则在检查线将柴油抽至油槽。维修后,车辆再次移到检查线进行检查。[49]

由于维修增加使空间不足应付需求,1975至1976年,台铁在工场东侧增建转向架维修场。用于拆解和维修柴电机零件,转向架则被送到维修场外的清洗场清洗。[49]

原动室[编辑]

原动室为提供机厂动力的核心设施,拥有锅炉室空压机房,其主要业务包括蒸汽压缩空气、引入外部电力,透过管路系统和电缆将电力分配到工场。建筑为单层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共分为锅炉室和原电室。为有效散热,建筑北侧则配置气窗、建筑内设有运送煤炭的台车轨道。同时为有效排出烟气,原动室南侧建有45公尺的烟囱。台铁在1980年代改以重油作为燃料,由于蒸汽需求减少,迁厂前仅有苏打池和员工澡堂使用蒸汽。[52]

锻冶工场[编辑]

锻冶工场是机厂内制造零件的主要部门,其业务范围包括锻件制造热处理弹簧修制、试验等工作。结构采用单层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增强防火,地坪采用了以石炭残渣、黏土和砂砾混合物所造的土床,每周需进行浇水和滚轮辗压养护,减少黏土沾黏状态[53][54]。工场内最古老的设备为“台工145号”蒸汽锤,由英国Barack Raph于1889年制造,其铸铁机身刻有“RIGBY S PATENT No.941 ENGINEERS GLASGOW 1889”的标记字样[55]。2020年2月,锻冶工场进行修复工程,为厂区内最早修复的厂房建筑之一[54]

镕铸工场[编辑]

镕铸工场于1935年启用,座落于机厂东北侧。其业务为制造各种铸件,亦为车辆钢体化后专职车体钢造的场所。该建筑为单层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太子楼中轴的高度为13.56公尺,南北侧安装了百叶窗,并配置多具通风设备加强散热[46]

台铁在1969年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在镕铸工场设置全自动铸铁闸瓦生产线。在1988年与制钢工场合并成镕制工场,原场地改为冷气维修中心和轴承中心使用[56]

木模间[编辑]

木模间坐落镕铸工场东南侧,最初被称为木型职场,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大量的木模,并配置了货物升降机以方便运输。[57]

机厂曾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统以分类、储存木模。因此木模的储架区域被划分为不同区段,每个区域则标记标示牌以记录用途,从而使现在的木模保存估计约十万件以上,包括蒸汽机车铭板、给水器、蒸汽阀以及其他来自不同产业、各种工场和机务段设备零件。[58]

客车工场[编辑]

客车工场为机厂占地最广的建筑群之一,分属客车工场和新车工场。建筑群在连栋厂房中根据原有设备进行分类,由客车工场、车架工场、车件工场、货车工场、钣金工场构成,昔日为进行客货车辆维修业务的场所,并自完工后历经数次扩建。[59][50]

其中,客车工场位于厂区东南区域,于1935年启用。建筑采挑高铆接钢构,屋顶以钢构陆屋顶和采光顶桁架构成。最初用以检修木造客、货车,战后货车维修业务于1953年转交给高雄机厂[60],而原场地则转为客车的钢体改造、电联车维修等。随著业务转全移至高雄机厂,工区业务则转向电联车维修。

2023年9月文博会期间,客车工场作为典藏车辆主要展场,开放部分车辆供民众参观,其中DR2303号蓝皮柴油客车则提供试乘体验活动[61][62]

新车工场[编辑]

1959年增建的新车工场位于客车工场西侧,采钢筋混凝土结构垂直支撑,屋顶以钢桁架支撑。最初业务主要负责钣金和焊接等工作,后曾负责进行外销车辆的制作工作。[63][64]由于车辆制造业务减少,1978年,新车工场改为钣金工场,并整并全厂钣金和焊接作业。[59]

车架工场位于连栋建筑最北侧,最初职业务是制造客车、货车车架及走行装置。自1959年以来并入车件工场,业务范围则包括车轮镟削、压制,转向架检修工作。[59]

油漆工场[编辑]

油漆工场位于厂区末端,于1935年启用,最初用作涂工职场,主要业务为责客、货车外观的涂装。该业务在后期采取外包形式,于1993年裁撤[65]此连栋建筑物还包括电机职场和缝工职场,专门负责维修客车内部设备。建筑为单层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

电机工场位于北端,最初主要业务包括维修客车的电器设备如电灯风扇。缝纫工场则负责制作客车内部的纺织品。1955年,缝纫工场转型为维修柴油客车的内燃机工场。后在1962年并入电机工场。随著电气化引入,电机工场后更名为电三工场,负责维修电子设备。[65]

露天吊车台[编辑]

露天吊车台分东、西两座,类似夹娃娃机的概念,用来移动及搬运大型零件及设备,补足铁轨的横向移动量能[66]

移车台[编辑]

为协调客车、油漆工场维修流程,机厂设有移车台。该系统位于两排厂房之间,拥有自属轨道系统作为载运平台使用,宽度5公尺,长度22.3公尺。该设施动力来自东侧架空电线。若导电柱接触到电线,则能输送电力以启动马达,将车辆移动到下个维修工厂所在轨道。该设施结构包括两轮轴,每个轴装置八个车轮,台面中央设有单人操控室。承载能力达到45吨。[66]并允许在有限的空间内平移,以便连接两座工场的轨道。平台下方设有铁轨以进行滑动运作。[67]

松山材料厂[编辑]

松山材料厂位于车件工场北侧,最初作为材料仓库使用。建筑高度约11.21公尺,最初采用平屋顶结构,后来经过改建采山形屋顶。后期则另外新建三座仓库扩大规模。[68]

松山材料厂于1948年成立,起初隶属材料处,组织架构内最初设有审核股及料务股,后进行调整改为收发股、料帐股以及搬运股等部门,并负责厂内外的材料配给以及相关文书记录工作。[69]后逐渐改为独立部门以确保生产所需材料供应。包括采购、验收、储存和保管,随后由机厂或其他相关部门领取以满足维修需求。迁厂前,材料厂的名称经过一次变更,更名为北区供应厂。[68]

典藏车辆[编辑]

铁路运转[编辑]

纵贯线台北松山区间地面四线时期,其最南侧一线为华山站管理之站外侧线,并被称为台北机厂侧线;华山站主要站外专用侧线都是由此线分出。

在厂区外围设有员工车站(无正式站名,内部称“台北机厂前”),平常工作日有两班通勤电联车供员工上下班搭乘[注 4];离开机厂的列车也需在此等候调度;往松山站方向则进入地下段路线,可经由路线出土段至松山站,由松山站行车控制室管制发车。

在2010年代初期,厂区路线为纵贯线汐科(不含)=板桥地下化区间中唯一地面轨道区间,并于至台北站方向设有折返线,以供列车折返进入厂区(由于设有此一折返线,一列推拉式自强号列车维修或改装需分二至三次完成)。

2012年1月31日,台北机厂与松山站间的连络线(机厂侧线)正式停用并拆除[70]

邻近车站[编辑]

  • 废止营运模式
前一站 台湾铁路管理局 后一站
华山车站 纵贯线
(旧线)
松山车站

复轨计画[编辑]

台北机厂西侧的进厂铁轨--中央运转线,在北厂确认迁移后于2012年断轨,同时西宿舍也和北厂分离,之后规划为通往松山文创园区停车场的道路,就当时来看是合适的发展,但对于现在铁博内典藏的车辆移动来说就非常困难了。铁道车辆的前进,都是仰赖铁轨,加上转辙器的协助就能够增加横向量能移动至另一条轨道,纵贯线台北市区段平面运作时期,由纵贯线延伸的进厂中央线分出了30条维修线(后来缩减为24条),列车进出维修保养和车厢的分开会合都是依靠著这条线运行。铁博筹备处成立后一直非常积极和台北市政府沟通,期望恢复中央运转线,一来能够贯彻“活的铁道博物馆”,将来园区内的列车能经由这条中央运转线变换位置展示,而目前典藏车辆的平行移动需委托民间公司使用吊车;二来台北市内曾经有过的铁路平交道将能够在此地重现。2021年11月11日,北市政府交通局终于招开第一次的说明会,不过被有条件的绑定在大巨蛋的计画里,松山文创园区附近的居民乐见复轨,但也反对新盖的路要从北厂南侧通过,会议无结果[71][72]。2023年文博会期间,西宿舍区已整地完毕[73]

相关条目[编辑]

引用、附注及参考[编辑]

注释
  1. ^ 当时的华山车站与松山车站间,在今天的松山文创园区和松山高中隔壁,现为信义区。
  2. ^ 此专案已经于2021年完成,成果可见
  3. ^ 实际为167.7公尺,只是北厂员工均称168公尺。
  4. ^ 本线直通的北厂员工专列最后为上午2506B-2511A次,及下午2720B-2539A次,之后改为单组EMU100或三组EMU300担任
来源
  1. ^ 1.0 1.1 臺北機廠活化轉型 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 (第一次修正版). 文化部. 2019-09 [2023-10-17]. 
  2. ^ 建築介紹.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3. ^ 台北機廠保存活化進行式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建構.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卢家珍. 北廠80-見證臺灣鐵道工業的黃金年代. 台北市: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2016-09-01: 72. ISBN 9789860497687.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古庭维、田耘昇、 陈家豪、童振疆、黄智伟.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 台北市: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0-12-01: 296. ISBN 9789865321444 (中文). 
  6. ^ 罗世松. 《鐵路局臺北機廠歷史與其鐵道產業文化資產之基礎研究》. 桃园市: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 2012-01. 
  7. ^ (繁体中文)卓银永、柏雅馨、卓盈劭. 國定古蹟臺南火車站之建築歷史研究. 臺鐵資料季刊 TAIWAN RAILWAY. JOURNAL. 台湾铁路管理局. : 61–78 [2020-08-09]. ISSN 1011-68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8. ^ 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機場, [201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中文) 
  9. ^ 公共電視 獨立特派員 第513集 (北廠復活進行式),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中文) 
  10. ^ 最初计画迁至台中市大肚区大肚调车场,后亦曾计画将之转移至甫新建完工之七堵调车场池上车站附近,不过计画均未付诸实行。
  11. ^ 曾鸿儒. 高鐵延伸南港 將延至2012年. 自由时报. 2008年10月6日 [2008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0月9日). 
  12. ^ 洪致文⊙铁道时光‧气象时间:用文化创意保存台北机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铁台北机厂再开发计画案
  14. ^ 石文南. 台北機廠都更 東區串起來. 中时新闻网. 2013-12-07 [2013-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15. ^ 陈思豪. 【更新】台北機廠都市計畫變更案通過. 苹果新闻网. 2014-09-25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16. ^ 交通新闻稿. 靓‧北厂-103年台北铁道文化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刘奕霆. 北廠開發案過關 郝出席鐵道文化節遭嗆. 新头壳newtalk. 2014-09-25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18. ^ 编辑部. 台北機廠列國定古蹟 北市府擬完整保存鐵道地景. 自由时报. 2015-03-15 [2015-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19.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文化部文授資局蹟字第10430031172號函.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2015-04-15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0. ^ 严文廷. 【台北機廠活化】獨家 市值500億遭閒置 原因竟是這個. 镜周刊. 2017-02-17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21. ^ 583系寢台電車.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0-09-03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22. ^ 林宜珍. 臺北機廠保存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初期過程初探—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的文化資產再生個案分析. 博物馆学季刊-第34卷第4期.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2020-10-01. 
  23. ^ 以軟帶硬、組織先行 鄭麗君: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 [202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24. ^ 杨竣杰. 火車不是標本,我們要讓它「動起來」. 今周刊. 2019-11-13 [201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25. ^ 國家鐵道博物館轉型行政法人委託辦理計畫(111/02/14~111/03/07).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3-05-22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26. ^ 籌備進度.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27. ^ 陈伯辽. 《鐵路建築》,臺灣鐵路管理局. 台湾: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72: 92–93。. 
  28.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機廠辦事細則. [201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9. ^ 厂区建筑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机厂铁道博物馆园区预定地。
  30. ^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铁博愿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林燕如. 北廠 下一站|台北機廠的轉身. 我们的岛. 2012-09-1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繁体)). 
  32. ^ 〈總辦公室〉.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33. ^ 陈顺惠; 邱韵祥; 王珍珊.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員工澡堂及總辦公室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3-06 [2023-10-17]. ISBN 97898653283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34. ^ 34.0 34.1 中央通讯社. 台北機廠員工澡堂總辦公室 修復工程啟動 | 文化. 中央社 CNA. 2019-06-1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35. ^ 李品宽.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2009-08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36. ^ 卢家珍. 《北廠80:見證臺灣鐵道工業的黃金年代》.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2016-12 [2023-10-17]. ISBN 9789860497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37. ^ 大禮堂.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6-1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38. ^ 简立欣. 台鐵台北機廠87歲 古蹟大禮堂修復後首次亮相. 中时电子报. 2022-10-3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39. ^ 陈心瑜. 國定古蹟台北機廠慶87週年 大禮堂修復後首亮相. 自由时报. 2022-10-3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台湾)). 
  40. ^ 員工澡堂. 国家铁道博物馆. 2023-03-02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41. ^ 王惠敏、蔡希宏. 台北機廠大澡堂古蹟會勘. 华视新闻网.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台湾)). 
  42. ^ 台北機廠員工澡堂 周杰倫《天台》曾取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5-03-15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43. ^ 何定照. 大松菸未來/周杰倫《天台》取景處 鐵博員工澡堂將開放 計劃變身活的博物館 | 聯合報. 联合报数位版.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44. ^ 洪健伦、郑景雯. 世界經驗走進來,台灣風貌走出去:談《露西》與《沉默》場景工作. 中央通讯社. 2019-11-03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45. ^ 董柏廷. 太陽下山洗洗睡 鐵博館「員工澡堂」開放參觀. 自由时报. 2023-09-25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46. ^ 46.0 46.1 《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機廠概況》. 台湾: 台北机厂档案室. 1953. 
  47. ^ 47.0 47.1 47.2 47.3 47.4 組立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48. ^ 许伯崧. 【圖輯】歷史上的今天:走過八十二個年頭的臺北機廠 | 編輯室. 鸣人堂. 2017-10-30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49. ^ 49.0 49.1 49.2 49.3 柴電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50. ^ 50.0 50.1 台北機廠的保存初步結果.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51. ^ 〈臺北機廠柴油電氣機車維修中心廠平面圖〉. 台湾: 台北机厂图室藏. 
  52. ^ 原動室.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53. ^ 鍛冶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2-04-28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54. ^ 54.0 54.1 【專文】產業遺產建築特色與修復,以國定古蹟臺北機廠鍛冶工場、原動室修復工程為例 - 台灣建築史學會.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2) (中文(台湾)). 
  55. ^ 张卓如. 【第168期】台北機廠:肇始於清代的台北機器局. 两岸犇报. 2018-02-02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台湾)). 
  56. ^ 鎔鑄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57. ^ 木模間.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58. ^ 「裝模做樣──木模、鑄造技術與臺北機廠」特展 展示鐵道鑄造工藝與車輛部件 再現臺灣鐵道產業技術.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2-03-08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台湾)). 
  59. ^ 59.0 59.1 59.2 〈客車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60. ^ 台湾铁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機廠工作人員手冊》. 台湾: 台北机厂文物室. 1974. 
  61. ^ 王宝儿. 北市地表唯一行駛火車 藍皮柴油客車試乘15日預約. 中央社 CNA. 2023-09-14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0) (中文(台湾)). 
  62. ^ 陈宛茜. 藍皮柴油客車 重返北市地表. 联合新闻网.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0) (中文(台湾)). 
  6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鐵路局台北機廠新廠房落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6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台灣省鐵路局台北機廠客貨車製造工場落成典禮-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台湾)). 
  65. ^ 65.0 65.1 油漆工場.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台湾)). 
  66. ^ 66.0 66.1 露天吊車.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67. ^ 移車台.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中文(台湾)). 
  68. ^ 68.0 68.1 松山材料廠.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1-03-29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台湾)). 
  69. ^ 《台湾省政府交通处铁路管理局档案》. 〈呈報技術一二兩組及材料倉庫改組暨各股職掌案〉. 台湾: 档案管理局所藏台北机厂档案. 1948-01-03. 
  70. ^ 郑景雯. 曾面臨被開發 台北機廠完整保存. 中央社. 2015-03-15 [202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71. ^ 蔡亚桦. 怒嗆柯市府別想摸頭 居民:誓死反對菸廠路延伸. 自由时报. 2021-11-11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 
  72. ^ 公告修正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及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共同辦理「菸廠路東延及臺北機廠園區西側復軌計畫」地方說明會入場方式.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2021-11-02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 
  73. ^ 園區西側軌道復軌工程暨西宿舍周邊環境整備規劃設計監造委託技術服務. 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 2020-11-03 [2020-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中文).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