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資治通鑒綱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1]

内容[编辑]

《资治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纲目体”史书体裁,实为编年体的变种,明代南轩商辂又各别为《资治通鉴纲目》撰写了“前编”和“续编”。但是《通鉴纲目》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所以连一般历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没有,史学价值不高。[1]南宋人王应麟即表示:“《纲目》删‘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二句,则围棋为张玄乎?谢玄乎?”[2]章太炎亦曰:“《纲目》本之《资治通鉴》,非晦庵亲著,乃其弟子赵师渊所作。“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晦庵则付之弟子,而自居其名。唐乔补阙知之有婢曰碧玉,善歌,知之为之不婚。不婚者,不娶妇也。《纲目》去一不字,曰:‘知之为之婚。’纰谬之处,可见一斑。”[3]宋、明以来,有许多人为《资治通鉴纲目》附加价值,如尹起莘写了《发明》,刘友益写了《纲目书法》,汪克宽写了《纲目凡例考异》,明人瞿佑为其书考订正误,永乐八年刻行瞿佑的《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镌误》,把《资治通鉴纲目》更加神秘化。

崇祯三年陈仁锡将三书合印出版时,已有朱熹、王柏文天祐李方子尹起莘刘有益揭傒斯贺善榘倪士毅汪克宽王幼学徐昭文陈济杨文贞冯智舒黄仲昭余以能等多人旧序。另外,陈济撰《纲目集览正误》,冯智舒撰《纲目质实》,元人王幼学编有《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还有陈桱修成《通鉴续编》二十四卷,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被要》三十卷和《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十八卷,不著撰人的《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为《资治通鉴纲目》加上御批,由宋荦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御批通鉴纲目全书》,凡一百九十卷,加强了这本书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修成《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共二十卷[4],此书乃赓续明嘉靖翰林院庶吉士南轩编写的“前编”,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正编”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而作。邵廷采就说:“《尚书》、《春秋》经而史矣”,《通鉴》、《纲目》“史而经矣”。[5]

参见[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四库全书本)》(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纲目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注释[编辑]

  1. ^ 1.0 1.1 顾炎武回忆其祖父的说法:“世人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顾炎武:《亭林文集》卷2《钞书自序》)
  2. ^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
  3. ^ 《史学略说》
  4. ^ 莫友芝《郘亭知见本书目》卷四载“是书先撰者20卷有内府刊本及古香斋巾箱本,外间传刻数本皆20卷本,其40卷本未见传刻。”
  5. ^ 《思复堂集》卷10《卷史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