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合成第一一六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成第一一六旅
陸軍旗

存在時期1932 - 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國
效忠於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種類陸軍多兵種合成旅
功能輪式機械化步兵
規模約6000人
直屬北部戰區陸軍
駐軍/總部遼寧省海城市
別稱「頭等主力」
冠名自東北軍區司令部
參與戰役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美援朝戰爭

指揮官
旅長陸軍大校
政治委員陸軍大校
著名指揮官劉志丹
徐海東
吳國璋
石瑛
汪洋
張峰

合成第一一六旅(英語:116th Combined Arms Brigade),又稱「頭等主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九集團軍下轄的一個重型合成旅,駐地遼寧省海城市

歷史概述[編輯]

該旅是一支具有紅軍血脈的部隊,其前身為1932年12月組成的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1]。從紅軍時期到抗日和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的絕對主力王牌,逢戰必勝,幾乎無敗績,至朝鮮戰爭結束,該旅及其前身共殲滅國內外敵人16.4萬餘,轉戰全中國21個省和亞洲3個國家,為抗美援朝戰爭各師旅級部隊殲敵之最南昌起義以來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各師旅級部隊殲敵總數之最

成軍前[編輯]

1932年2月12日,紅軍陝甘游擊隊成立,總指揮謝子長,政治委員李傑夫。後劉志丹閻紅彥先後任總指揮[2]。1932年12月24日,紅二十六軍宜君縣轉角鎮成立,主力由陝甘游擊支隊改編而成,全軍僅一個團,即第四十二師第二團,王世泰任團長,杜衡任政委,不到一千人,轄騎兵連(連長楊琪、政委惠志紅)、步兵連(連長吳岱峰、政委高錦純)、青年連(連長趙啟民,政委楊文謨)3個連。

1933年5月下旬,杜衡強令紅二十六軍南下到秦嶺一帶開闢新區。杜衡回省委匯報工作,未隨隊南下,回去後不久被捕叛變。團長王世泰、代政委汪鋒、參謀長劉志丹等領導下,過灞橋在張家坪遭楊虎城重兵伏擊,全軍分三路突圍(劉志丹、汪峰、王世泰各帶一股)。1933年7月,郭寶珊謝子長委託,接納了安定兵變的國民軍一個連,隨後又受中共渭北特委趙伯平李象九委託,接納楊虎城部警備第五團駐郃陽起義的一個整營,自稱「義勇軍」,人數千人。

1933年11月3日,陝甘邊特委和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黨委在合水縣包家寨舉行會議,決定撤銷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以所屬部隊重新組建紅二十六軍,僅轄第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後劉志丹代)、政治委員高崗(後楊森代),下轄第3團和騎兵團,全軍共500餘人。隨即進軍南梁,掃除陝甘交界的地方民團武裝。到1934年,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

三度反圍剿[編輯]

1934年2月至5月,陝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萬餘人的兵力對於南梁革命根據地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六軍主力,在游擊區赤軍和游擊隊的配合下,轉至外線,連戰連捷,殲滅軍閥部隊3,000餘人,粉碎了其精心籌劃的「圍剿」。紅二十六軍也不斷壯大,新組建了紅1團、紅2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主力達到5個團3,000餘人。

1934年9月,郭寶珊在甘肅慶陽新堡地區率部起義,夜奔南梁,參加了陝甘紅軍,被改編為紅26軍西北抗日義勇軍。1934年11月10日西北抗日義勇軍在陝甘南梁地區整編時,為團級建制,共670餘人。從王世泰的紅3團抽調不少黨員、幹部充實義勇軍。西北抗日義勇軍司令員郭寶珊,政委任浪花(後黃羅斌馬佩勛),副司令員段盈啟,參謀長於正學,政治處主任白如冰,後勤主任張文才(後師玉峰),參謀主任白文華

  • 一大隊:隊長余振西、政治教導員何伯平
  • 二大隊:隊長王東來、政治教導員高維嵩
  • 三大隊:隊長楊茂堂(後黨忠實)、政治教導員賀大增
  • 機炮中隊:隊長郭寶珏、政治指導員王子榮。

11月,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召開,宣告陝甘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正式成立,各縣區都接踵成立了紅色政權。

1935年春,國民政府集合4萬兵力,對陝甘邊和陝北兩塊蘇區策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面對十餘倍於己之敵,紅二十六軍、紅27軍(1935年1月在陝北成立,轄第84師)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先後在吳家寨子、馬家坪殲滅國軍高桂滋部兩個營又一個連。至6月底,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連戰連捷,俘敵2000餘人,占領了延長、延川、安定、靖邊、安塞、保安等6座縣城,在陝甘20餘縣建立了紅色政權,游擊區擴大到30餘縣,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國民政府的第二次「圍剿」被徹底粉碎。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餘人,游擊隊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壯大。

1935年7月,蔣介石調兵10萬之眾,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8月初,劉志丹率紅二十六軍、紅27軍北上吳堡,於幕家園圍點打援,首戰告捷,殲滅國軍600餘人。隨即隱蔽南下,到達綏德新店一帶,再度圍點打援,以游擊隊、赤衛軍圍困定仙焉的晉軍一個營,紅二十六軍主力及紅27軍84師埋伏於國軍必經之路。8月21日,一舉全殲西渡黃河來援的晉軍第3旅第6團1200餘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一戰殲滅國軍一個整團。

會師後與抗日[編輯]

1935年9月,紅二十六軍改編為紅七十八師,與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共同組成紅十五軍團,楊森任七十八師師長。

抗日戰爭開始後整編為八路軍第三四四旅徐海東任旅長,盧紹武(一說陳漫遠)任參謀長。轄第687、第688團。全旅共5,000餘人。8月下旬,第344旅奉命由三原地區開赴晉東北。9月25日,參加平型關戰役。戰後,為策應忻口會戰,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太原,第687團北進至恆山地區的渾源、靈丘西北部一帶,開展游擊活動;旅部率第688團南下至五台山地區的東冶、定襄一帶,側擊進攻太原之日軍。10月,黃克誠任旅政治委員(後兼任政治部主任)。11月下旬至12月22日,第344旅配合晉察冀軍區進行反擊日軍「八路圍攻」的作戰。12月,在平山縣洪子店組建第689團。

1938年1~2月,為牽制和打擊進攻晉南、晉西的日軍,第344旅進行小寨、溫塘等戰鬥,擊退了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娘子關至井陘沿線日偽軍的進攻,並擴充兵員6000人。第688團團長陳錦秀在戰鬥中犧牲。2月下旬,第344旅劃歸第129師指揮。4月,崔田民任旅政治部主任。為配合第129師粉碎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第689團參加了長樂村戰鬥。第687、第688團進行了張店戰鬥。4月下旬,第344旅向晉南發展。7月,第687、第688團在陽城以北町店殲滅了由晉城西犯的日軍。戰後,第344旅在端氏進行休整。韓振紀任旅參謀長。

1938年春,第115師師部率第343旅由晉東北南下後,第344旅即由第18集團軍直接指揮。7月,朱德總司令到第344旅,指示該旅分散活動,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據此,第687團南下豫北修武、焦作地區活動;第688團主力進入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以東之內黃、淇縣地區,一部進入中條山;第689團進入冀南平原。8月,徐海東因病回延安休養,楊得志調任副旅長、代理旅長。9月,楊得志率一部兵力開闢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同時配合第129師部隊襲擊日偽軍據點、車站,破壞平漢、道清(道口—今博愛)鐵路線,策應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年底,第344旅所屬部隊大部從豫北、冀南返回太行山,以第687團與第688團各一部合編為旅獨立團。

1939年初,第688團調歸第129師第386旅指揮,在冀魯豫邊地區活動,並收容部分地方抗日武裝編成第344旅特務團。2月,第688團在威縣參加香城固戰鬥,挫敗了日軍對冀南地區的進攻。1939年1月底,楊得志、崔田民率領該旅補充團(即第689團)、特務團(即第690團)過平漢鐵路。3月,進至道口鎮以東地區,並和由地方武裝組織的黃河支隊、冀魯豫第5支隊等部合編成冀魯豫支隊,下轄4個大隊。7月,田守堯任第344旅副旅長。12月,第344旅發展至7000餘人。同月,配合第129師部隊發起邯長公路破擊戰,切斷邯鄲至長治的日偽軍補給線,粉碎了日偽軍分割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企圖。1940年2月,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韓先楚任代旅長,康志強任政治委員。4月,劉震任旅長,唐亮任政治委員,沈啟賢任參謀長,高農斧任政治部主任。5月,八路軍第2縱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協同新四軍發展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率第344旅等部南下豫皖蘇邊區。6月下旬,進抵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地區。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會合,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第344旅改稱第4旅,其所轄3個團改稱第7、第8、第9團。

1940年7月,343旅奉命從華北戰場南下增援華中新四軍,先後改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第4旅新四軍第4師第10旅等部。1941年上半年,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地區進行了長達四五個月的對抗「頑軍」,與此同時,新四軍第4師也遭受較大損失,作為「拳頭」的第10旅只剩2個團僅4個營人馬。1941年7月,第10旅奉命從淮北轉移到蘇北淮海區進行休整,不久與第3師第9旅對調建制,成為第3師第10旅。同年10月兼淮海軍區(後稱軍分區),是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中的佼佼者。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10月該部奉命進軍東北。

東北作戰[編輯]

進入東北後,先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第十旅,1946年9月改編為第二縱隊第五師

1947年3月,臨江戰役期間,第五師在師長鍾偉指揮下打了一次違抗命令之仗——靠山屯戰鬥,為全局創造了有利戰機,受到東總和西滿軍區的通令嘉獎,嘉獎令中寫道「此種作戰的積極性與機動性值得發揚與稱讚」。

錦州戰役中,林彪連贊:「五師好部隊!好作風!」

建國後[編輯]

1949年10月,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師又給予了高度評價:「該師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以猛打、猛衝、猛追三猛著稱。善於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中,一一六師首戰雲山,重創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第二次戰役中,一一六師又重創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三四七團迫降美24團3連(整建制黑人連),三四六團收復平壤,立下了殊勛。第三次戰役中,第一一六師率先突破臨津江[3]

1953年4月,第一一六師回國,駐守遼南地區。1961年1月,第一一六師被確定為全軍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3月,該師緊急入閩備戰。1964年7月,國防部授予該師第三四八團第四連為「神槍手四連」榮譽稱號。

1984年,與陸軍一一二師一同改編為全軍唯二的機械化步兵師。2017年,機步第三四六團編制撤銷,人員補充進中型合成第二〇三旅,餘部改編為重型合成第一一六旅,為現有編制。

歷史沿革[編輯]

參考資料:[1]

部隊番號 使用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 1932年12月-1935年9月
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 1935年9月-1937年8月
八路軍第三四四旅 1937年8月-1940年6月
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四旅 1940年6月-1941年1月
新四軍第十旅 1941年1月-1945年10月
東北人民自治軍第十旅 1945年10月-1946年1月
東北民主聯軍第五師 1946年1月-1948年1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一六師 1948年11月-1960年1月
陸軍第一一六師 1960年1月-1984年4月
機械化步兵第一一六師 1984年4月-2017年4月
重型合成第一一六旅 2017年4月至今

榮譽[編輯]

  • 紅軍團:前一一六師三四七團,前身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
  • 神槍手四連:前一一六師三四八團四連,現本旅
  • 抗震救災愛民模範連:前一一六師偵察連

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步兵師沿革•步兵第116師》
  2.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
  3. ^ 王正興. 解放军头号王牌师,对阵各国精锐部队,从没吃过败仗. 搜狐. 2018-06-21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