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通訊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評論通訊社有限公司
China Review News Agency Limited
公司類型數位化網絡通訊社
成立2005年5月
代表人物社長總編輯郭偉峰
總部 香港鰂魚涌華蘭路20號華蘭中心201室
標語口號溝通兩岸 融匯中華
業務範圍
網站www.crntt.com

中國評論通訊社[1],簡稱中評社[2]中國評論[3]香港建制派媒體,標榜大中華地區第一家數字化網路通訊社[不中立],於2005年6月3日通過《中國評論新聞網》正式對外發稿[查證請求][4][5]。2007年11月,成立台灣中評社[6]

中國評論現為一家綜合性網絡型新聞出版集團,旗下有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評論月刊、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等機構[7],下轄中評智庫基金會[8]。中國評論總部設於香港、北京、廣州,並設有溫哥華分社[7]。中評社還在南台灣設有辦事處並雇用台灣人記者[9]。中評社在北京、香港、台北分別註冊成立,共用中國評論通訊社及中國評論新聞網的名義與平台。[10]

歷史[編輯]

1998年1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定名的《中國評論》月刊在香港創刊[7],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批准在內地公開銷售,2001年在台灣被行政院新聞局批准公開銷售,此月刊成為首個在海峽兩岸公開發行的時政雜誌。2005年5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中國評論通訊社,同年6月3日開設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2月8日,中國評論通訊社與台灣中國時報在北京聯合舉辦「海峽兩岸旅遊可持續發展座談會」。2008年8月,中評社記者隨行採訪馬英九作為總統的首次出訪活動,為首家隨行兩岸領導人出訪的新聞媒體。[9]

人物[編輯]

  • 郭偉峰,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 林道進,2005年7月調入中評社,創始人之一,曾任副社長[11][12],中國新聞技聯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2016年離開中評社,創立中國數據科技集團,後又創建中華社、中華智庫等機構。[13]
  • 李志強,新首鋼資源控股公司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董事長[14][15]

立場[編輯]

民進黨新北市議員林秉宥臉書發文,稱中評社代表中國政府的立場。[16]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国评论通讯社_港澳通讯社_资料_中国台湾网. 百科_中國台灣網. 2012-11-01 [2023-12-24] (中文). 
  2. ^ 中評社.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5). 
  3. ^ 中國評論.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4. ^ 中評網.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5. ^ 連錦添; 陳然. 香港中评社举办10周年庆.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12-14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透過新華網. 
  6. ^ 夏春平; 藺安穩; 張愛蓮; 滿秀芳 (編). 世界华文传媒年鉴 2015. 中國新聞社. 2015-06: 380-381. ISSN 1672-1713. 
  7. ^ 7.0 7.1 7.2 程光. 网络新闻类信息资源检索. 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社科文獻論叢第14輯. 北京: 線裝書局. 2009-06: 149. ISBN 978-7-80106-968-9. 
  8. ^ 中國評論月刊. 中國評論通訊社.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9. ^ 9.0 9.1 張文生 (編). 两岸政治互信研究. 兩岸互信與合作研究叢書.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10: 157. ISBN 978-7-5108-1121-0. 
  10. ^ 【藝術文化】中評社小檔案. 自由藝文網. 2013年7月9日. 
  11. ^ 【校友风采】中评社副社长林道进:传媒科技的筑网人. 華僑大學. 
  12. ^ 中国传媒科技. 中國傳媒科技. 2008, (10): 25. 
  13. ^ 专访中国数据科技集团CEO林道进:把无序变有序 让数据更有价. 中國數據科技集團. 2020-04-03 [2023-12-28]. 
  14. ^ 姜興宏 (編). 人物. 首钢年鉴 2008.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9-06: 466. ISBN 978-7-80250-163-8. 
  15. ^ 黑龍江聖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二OO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16. ^ 中共官媒「看衰」柯文哲 林秉宥:期待走出兩岸新局的人可以死心了 - 政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年9月7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