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余華
余華在2023年香港書展上講話
出生 (1960-04-03) 1960年4月3日64歲)
 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
現居地北京市
職業作家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教育程度大學
母校魯迅文學院
創作時期1983年至今
體裁小說散文
文學運動先鋒派
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
在細雨中呼喊
兄弟
活著
獎項第五屆莊重文文學獎
1992年
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1998年 《活着
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2004年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2005年
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2008年 《兄弟
父母父親:華自治
母親:余佩文
受影響於魯迅[來源請求]
川端康成[1]:105
卡夫卡[1]:105–6
馬爾克斯[2]

余華(1960年4月3日),浙江杭州人,祖籍山東高唐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醫生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3]余華從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品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着》、《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兄弟》被瑞士《時報》評選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小說之一。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語等20多種語言在外國出版。其他作品還有《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我膽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慄》等,也寫了不少散文、文評和音樂評論。現定居北京從事職業寫作。

生平[編輯]

余華於2005年新加坡作家節

余華生於浙江杭州,父母皆從事醫務工作,另有一名大2歲的哥哥,1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縣[1]:56–8小學和中學讀書只能讀到《毛澤東選集》和《魯迅文集》。[4]

1977年參加文革後的首次高考,落榜。後進入衛生學校學習。[1]:84–6

1978年3月,被分配到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從事牙醫[1]:87

1983年,余華開始寫作生涯。[5]同年被借調到海鹽縣文化館工作。[6]

1991年發表個人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1993年出版《活着》;1995年發表《許三觀賣血記》。

2004年,法國圖書沙龍,余華、莫言李銳三位作家獲得「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7]

2005年8月出版《兄弟》(上);2006年4月出版《兄弟》(下)。

2011年1月由台灣麥田出版公司出版《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2011年4月,余華被聘請為杭州市文聯名譽主席。[8]

2013年6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第七天》。

2021年3月1日出版《文城》。

作品[編輯]

長篇小說[編輯]

中篇小說集[編輯]

  • 《鮮血梅花》、《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慄》、《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

隨筆[編輯]

  • 《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

雜文集[編輯]

文集[編輯]

  • 《余華作品系列》12冊,2000上海文藝出版社
  • 《余華作品、中短篇、散文隨筆》共13冊,作家出版社

出演[編輯]

擔任主演/主要嘉賓:[編輯]

電影[編輯]

《小說》導演:呂樂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綜藝[編輯]

朗讀者 第二季》導演:董卿

《我在島嶼讀書》[9]

客串/友情出演[編輯]

電影[編輯]

《無負今日》導演:趙小鷗 趙小溪[10]

獎項[編輯]

  • 1992年,第五屆莊重文文學獎
  • 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 2004年,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級)
  • 2005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 2008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 2022年,俄羅斯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最佳外語作品獎[11]

相關研究[編輯]

對余華作品的相關研究伴隨着對余華作品認可度的提升而不斷擴大,主題常見於比較文學研究中。[12][13]近三十年來,由於余華作品被譯介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越南文等4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波蘭、羅馬尼亞、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印度和印尼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14],他的創作風格受到廣泛研究關注[15][16],研究中不乏批判之聲。[17]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余, 華.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作家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6371032. 
  2. ^ 馮楠. 余华称对马尔克斯只有崇敬:在世作家中最伟大. 中國新聞網. 2012-08-28. 
  3. ^ 彭叮嚀. 〈余华:将悲伤送给读者的“喜剧人”〉. 《文史博覽:人物》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 湖南省政協融媒體中心). 2022, 第632期: 64–65. ISSN 1672-8653. 
  4. ^ 《余华做客暨大:80后压力空前 我对你们充满尊敬》. 陳紅艷. 騰訊網. [2011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3) (中文(簡體)). 
  5. ^ 《余华:争议不是坏事》. 網易. [200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中文(簡體)). 
  6. ^ 余华:我为何写作. m.xzbu.com.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7. ^ 《“法兰西骑士”归来 莫言、李锐畅谈法图书沙龙》. 新浪網. [200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20) (中文(簡體)). 
  8. ^ 《余华余秋雨韩美林蔡志忠加盟杭州文联》. 杭州網.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中文(簡體)). 
  9. ^ 我在岛屿读书,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中文(中國大陸)) 
  10. ^ 无负今日,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中文(中國大陸)) 
  11.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余华谈小说《兄弟》获俄罗斯文学奖感言: “社会巨变中的人性”是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2-09-28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中文). 
  12. ^ 趙, 思童. 论莫言与余华创作的苦难意识. 山東大學. 2019 [2020-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13. ^ 丁, 恆. 余华、苏童小说创作比较论. 山東師範大學. 2019. 
  14. ^ A Conversation with Sinologist Allan Barr on His Translations of Yu Hua and Han Han. kns.cnki.net. [2019-09-25]. 
  15. ^ 范, 卓崢. 论余华对川端康成的继承与发展——以早期和先锋时期中短篇小说为例. 嘉興學院學報. 2019, 31 (04): 37–44 [2020-02-05]. ISSN 1671-30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16. ^ 馬蔚.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论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及自我开拓. 漢江師範學院學報. 
  17. ^ 劉, 堃. 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性误读.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1 (06): 143–148 [2020-02-05]. ISSN 1672-78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