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魯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保罗·克留格尔
保羅·克魯格
第3任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
任期
1883年5月9日—1902年5月31日
前任三人執政
繼任斯哈爾克·威廉·伯格英語Schalk Willem Burger
(代理)
三人執政之一
任期
1881年8月8日—1883年5月9日
馬蒂納斯·韋塞爾·比勒陀利烏斯皮特·朱伯特英語Piet Joubert同時在任
前任托馬斯·弗朗索瓦·伯格斯英語Thomas François Burgers
(作為總統)
繼任本人
作為南非共和國總統
個人資料
出生Stephanus Johannes Paulus Kruger
(1825-10-10)1825年10月10日
 開普殖民地斯坦斯堡英語Steynsburg
逝世1904年7月14日(1904歲—07—14)(78歲)
 瑞士沃州克拉倫斯
墓地 南非豪登省比勒陀利亞英雄公墓英語Heroes' Acre, Pretoria
配偶Maria du Plessis(1842年結婚,死於1845年)
Gezina du Plessis(1847年結婚,死於1901年7月20日)[1]
兒女17名
宗教信仰荷蘭歸正會
簽名

斯特凡努斯·約翰內斯·保盧斯·克魯格南非語Stephanus Johannes Paulus Kruger,1825年10月10日—1904年7月14日),簡稱保羅·克魯格Paul Kruger),又被人親切地稱為保羅大叔Oom Paul),南非共和國總統。在第二次布爾戰爭(1899年至1902年)期間,他以領導布爾人爭取脫離英國統治的獨立自治而聞名。

青年時代[編輯]

克魯格出生於他祖父位於開普殖民地斯坦斯堡英語Steynsburg的農場裡,長大後成了一個農場主。他只接受過三個月的正常教育。第一次布爾戰爭期間,他以精湛的狩獵和馬術展開游擊戰。他的父親後來決定遷徙到勒斯滕堡

克魯格是第一個被確認的喀爾文宗歸正教會成員,歸正教會由丹尼爾·林德利英語Daniel Lindley於1842年創建[2]

16歲時,克魯格就在馬加拉斯堡山腳下經營自由的農場,並在1841年在那裡定居。第二年,他與Anna Maria Etresia du Plessis(1825年至1846年)結婚,夫婦倆與克魯格的父親在德蘭士瓦東部一起生活。全家回到勒斯滕堡後,克魯格的妻子和孩子在1846年1月因發高燒而死去。然後在1847年,他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Gezina Susanna Fredrika Wilhelmina du Plessis(1831年至1901年),和她一同生活到1901年妻子去世,夫婦倆生了七個女兒和九個兒子。

克魯格是一個篤信宗教的人,他聲稱只讀一本書——聖經,並照書裡面的意思,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參與創立南非歸正教會(Gereformeerde Kerk)。

領袖[編輯]

保羅·克魯格,1879年的照片
保羅·克魯格在1892年左右晚年的肖像,特徵是戴着大禮帽
1899年英國雜誌《名利場英語Vanity Fair (UK magazine)》中保羅·克魯格的卡通畫

克魯格起初在一個礦區突擊隊裡當兵,並最終成為南非共和國的總司令。他被任命為一個人民議會(Volksraad)的成員,參與起草共和國憲法。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他在結束德蘭士瓦領袖斯特凡努斯·斯科曼英語Stephanus Schoeman比勒陀利烏斯之間的爭吵有突出表現。他出席了1852年砂河公約[3]

1863年克魯格被任命為南非共和國最高總司令官,1873年他從軍中退役,回到自己的布肯霍馮丹(Boekenhoutfontein)農場。然而,在1874年,他當選為執行委員會的一員,不久成為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副總統。

1877年英國以內政上混亂為理由兼併了德蘭士瓦,克魯格成為抵抗運動的領袖。同年,他是首次訪問英國代表團的首領。1878年,他是第二次代表團的成員之一。訪問歐洲的一大亮點是他在熱氣球上俯瞰巴黎。

赴英使團交涉決裂後,1880年12月13日布爾人決定堅決抵抗英國統治,成立了總統馬蒂納斯·韋塞爾·比勒陀利烏斯(M.W. Pretorius)和軍隊總司令皮特·朱伯特(Piet Joubert)以及副總統克魯格三人為首的三頭政治體制。16日,布爾人對英宣戰,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1881年2月27日,克魯格在馬朱巴山之役大敗英軍。軍事上的勝利加上積極巧妙的外交談判,終於使英國同意德蘭士瓦有限的獨立。

1880年12月30日,55歲的克魯格當選德蘭士瓦總統。他的第一個目標是修訂1881年的比勒陀利亞公約,布爾人和英國之間達成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布爾戰爭。1883年4月他在總統選舉中擊敗了皮特·朱伯特,當選總統。1883年當選總統,同年訪問英國,和英國外交大臣德比伯爵談判,於1884年2月27日簽訂《倫敦協定》。他還訪問了歐洲大陸的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認識了德皇威廉一世俾斯麥首相。就在這時,德蘭士瓦與開普殖民地發生衝突,1885年他不得不屈從英國的壓力,撤出有爭議的地段。並同意貝專納接受英國保護。

1866年在威特斯蘭德發現金礦,外國人(主要是英國人)紛沓而至,引發了外國人問題(Uitlander),最終導致了共和國的垮台。南非政府在1890年規定外來移民至少要在當地居住14年才能獲得公民權,在約翰內斯堡的英國人群起反對。開普殖民地總理塞西爾·羅得斯在德蘭士瓦擁有大量的金礦股權和政治影響,主張和外來者聯合反對克魯格。1895年末,英國殖民政治家利安德·斯塔爾·詹姆森和他的公司僱傭兵對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突襲失敗,詹姆森被迫投降,被送往比勒陀利亞交給他的英國同胞懲罰。克魯格成功的處理了這一事件,威望大增。德皇威廉二世甚至專電祝賀。但這一因素最終導致第二次布爾戰爭第二次馬塔貝萊蘭戰爭。克魯格在回憶錄中承認,對於金礦的發現,我們不應歡呼而應該哭泣,因為這將「使我們的土地浸泡在血海中」。

1898年,克魯格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當選總統。

流亡[編輯]

1897年,英國派阿爾弗雷德·米爾納為開普殖民地總督和高級專員,向德蘭士瓦提出取得公民權資格的居住期限應降低為五年。1899年克魯格和米爾納舉行會談,未達成協議。他決定居住期限為七年。雙方對峙。1899年10月9日克魯格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英軍撤出。兩天後的1899年10月11日,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次年5月7日,克魯格參加最後一次人民議會會議(Volksraad),5月29日英軍統帥羅伯茨勳爵推進到比勒陀利亞,克魯格逃往德蘭士瓦東部的馬哈多多普英語Machadodorp(位於今普馬蘭加省)。10月,他離開南非逃到莫桑比克,在那裡登上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軍艦「海爾德蘭號」躲過英國海軍的封鎖前往法國馬賽,並從那裡去了巴黎。1900年12月1日他前往德國尋求援助,但德皇威廉二世拒絕見他。從德國他又去了荷蘭,在希爾弗瑟姆烏得勒支租房子居住。他還呆在法國芒通兩次(1902年10月至1903年5月和1903年10月至1904年5月)[4],他在荷蘭住到1902年5月戰爭結束,1904年7月14日他死在瑞士,死後經過防腐處理在7月26日安葬於海牙,後經英國政府同意,12月16日歸葬於比勒陀利亞教堂街公墓的英雄堂(Heroes' Acre)[5]

外貌特徵[編輯]

克魯格身材高壯,有一頭深棕色的頭髮和棕色的眼睛。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的頭髮變得雪白。大鬍子是他的主要形象[6]。 Martin Meredith引用W. Morcom描述,「他非常油性的頭髮和凹陷的眼睛」[7]。他經常穿着黑色的禮服大衣,戴着大禮帽。永遠不離嘴的煙斗。戰爭期間英國漫畫家對他的形象描繪就是他的大禮帽和禮服大衣,吸着煙斗。

根據傳說,由於他吹口哨和模仿鳥叫的能力,他又被叫做「猿猴河吹哨人」(茨瓦納語:Mamelodi'a Tshwane),

遺產[編輯]

比勒陀利亞教堂廣場的克魯格塑像

克魯格在比勒陀利亞的住宅,現在成為克魯格博物館,展示克魯格紀念品和其他物品[8]

保羅·克魯格穿着他的特色禮服站立的雕像在比勒陀利亞教堂廣場。

克魯格國家公園克留格爾普馬蘭加國際機場以他的名字命名,南非克魯格金幣的正面頭像是他。

保羅·克魯格的布肯霍方丹英語Boekenhoutfontein農場和歷史建築,在1971年被宣布為省級文化遺產。南非連鎖酒店Kedar與克魯格總統信託合作,博物館周圍的土地已經被納入基達爾的遊樂農場。

2004年,在南非廣播公司進行的最偉大的南非人英語Great South Africans調查中,克魯格被選為第27位。

荷蘭城鎮和城市中的街道和廣場名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如KrugerstraatKrugerplein。在荷蘭海牙,著名市場街仍稱de Paul Krugerlaan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ul Kruger.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2. ^ Daniel Lindley. Dictionary of African Christian Biography. [10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31日). 
  3. ^ Martin Meredith, Diamonds Gold and Wa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7):75
  4. ^ Louis Changuion, Fotobiografie; Paul Kruger 1825–1902, Perskor Uitgewery, 1973, p.132 to 173.
  5. ^ Louis Changuion, Fotobiografie; Paul Kruger 1825–1902, Perskor Uitgewery, 1973, p.182 to 196.
  6. ^ Louis Changuion, Fotobiografie: Paul Kruger 1825 -1904, Perskor Uitgewery, 1973, p.9-15
  7. ^ Martin Meredith, Diamonds, Gold and War: The British, the Boers, and the making of South Africa, Philadelphia: Simon and Schuster UK ltd. 2007. p.78-79
  8. ^ Kedar. Recreation Africa. [2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17日). 

延伸閱讀[編輯]

  • Fisher, John. Paul Kruger: His Life and Times.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74. ISBN 978-0436157035. 
  • Gordon, Cecil Theodore. The growth of Boer opposition to Kruger, 1890-189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Marais, Johannes S. The fall of Kruger's republic (Oxford UP, 1961).
  • Nathan, Manfred. Paul Kruger, His Life and Times. Durban: Knox. 1941. OCLC 222482253. 
  • Meintjes, Johannes. President Paul Kruger: A Biography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4).
  • Pakenham, Thomas. The Boer War (1979).

其他語言

  • Krüger, D W. Paul Kruger, Volume 1: 1825–83. Johannesburg: Dagbreek-Boekhandel. 1961. OCLC 8384883 (南非荷蘭語). 
  • Krüger, D W. Paul Kruger, Volume 2: 1883–1904. Johannesburg: Dagbreek-Boekhandel. 1963. OCLC 8384883 (南非荷蘭語). 
  • Smit, F P. Die Staatsopvattinge van Paul Kruger. Pretoria: J L van Schaik. 1951. OCLC 35091695 (南非荷蘭語). 
  • Van Oordt, Johan Frederik. Paul Kruger en de Opkomst van de Zuid-Afrikaansche Republiek. Amsterdam: Dusseau. 1898. OCLC 10634821 (荷蘭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