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球研究是一門集中探討政治、經濟、環境、和文化與全球發展之間的過程與關係的學術課題。全球研究以全球化為中心,涉及全球化過程中的不同方面 – 例如市場關係,商品運轉,全球通訊以及消費難民移民等其他圍繞全球化進行的活動。[1] 全球研究將跨國界和本土趨勢融入其課程中以更好地解釋全球變化中所呈現的更廣義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選修全球研究相關課程將涉及到特定領域的田野工作和研究。

全球研究亦可以包括國際研究或者國際教育。國際研究相比之下比較狹義的關注國家間的關係,而國際教育更傾向於國際教育系統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的教育系統的比較研究。兩者都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研究,有別於國際研究覆蓋全球到地區研究的特質。

歷史發展[編輯]

在中學及高等教育中實施全球研究被視為全球化的產物之一,其對於國際社區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全球化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紀歐洲列國為促進貿易以增強國力而開始的殖民活動。而通訊技術和電子化的迅速發展則是最近幾十年之間的事情,這一系列的發展推進了全球化的過程。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社區,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將全球研究融入到中學教育的必要性,並開創了以「全球研究」 為名的高等教育專業。此舉增進了年青一代的跨文化理解和對國際政治局勢的分析能力,為國際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球研究 vs. 國際研究[編輯]

全球研究和國際研究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在日常教學中,它們經常被混用,區別也不是很清晰。很多人認為它們都指的是重點研究國際社會間互動的學科,涵蓋對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的研究。但是這兩個名稱之間是有區別的。基本上,國際研究關注的是國家之間的交往,比如多邊或雙邊協議,外交關係,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如何解決分歧。而全球研究則側重於全球性問題的研究,例如文化和環境的保護,人口的流動,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等等。和傳統意義上的國際研究不同,全球研究經常討論超國家領域(比如全球氣候變化、流行病、跨國經濟體的形成)或者次國家領域(比如全球資本的版塊變化所引發的去工業化,及其對地方和區域的影響)的問題。

動機[編輯]

全球研究的倡議者認為,全球化以及國家間相互緊密聯繫的事實要求學生接受對全球性問題的教育。 [2]通常人們會談及全球研究的四點動機:國家安全和外交,參與型民主中的有效公民,世界市場中的全球競爭力,援助和發展領域。

國家安全和外交[編輯]

1966年美國政府出台了國際教育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資助國際教育的動議。這個法案規定向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資助,建立和加強國際研究項目。 [3]由於這個法案出台於冷戰期間,它強調每個美國公民都需要加強對全球問題的認識,以便培養外交能力。[4] 近年來發生的有全球影響的事件,比如「9·11」、倫敦和馬德里的爆炸案以及隨後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使得政策制定者們相信全球研究和國際教育對於國家安全和外交的重要性。[5]

全球競爭力[編輯]

全球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旨在讓有意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人士做好知識儲備。許多國際公司已經確定了這樣的需求,他們需要應聘者有跨文化工作的技能,能夠服務於全球市場。[6]一些國際公司,比如微軟,已經率先召集決策者和主要利益相關方,要求其在教育領域有額外的投資。美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也把全球研究放在一個重中之重的位置使其勞動力更加具有競爭力。[7]

此外,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2002年(通過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使用部分資金引入「全球教育項目」。該項目旨在提高澳大利亞學生對於發展以及國際問題的理解。它也「為教師提供了在非政府組織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及完整的課程支持。該項目鼓勵教師向學生在課堂上介紹全球性問題」。[8]高等教育機構密切注視着跨學科的國際研究,很難找到一個領先的商學院不具有國際視野。 [9][10]

有效的公民[編輯]

全球研究的第三個目的是培養有效的公民。在美國,社會學全國委員會表示,社會學的目的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以及公民價值,在參與式民主內履行公民義務」。委員會的核心目標是「全球教育」。[11]由於全球化導致國家和國際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讓公民了解全球關係則變得越來越重要。[12]培養有效的全球公民能夠使其更加具有能力來參與處理地方和全球性問題。

在英國,當地政府在倫敦周邊地區的研究表明,公民必須有機會參與,在其中獲取技能,知識以及自信心。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十分積極的,服務得到了改善,民主參與以及社區教育的質量得到了提高。[13] 為了實現有效的公民身份,學生必須將重點放在全球性問題上。通過研究一個課題比如全球研究,學生可以獲得成為有效公民所需的知識。

一些學者提出了他們的批判性意見,除了書本內容以外,學生必須有「全球認知」以此真正具有全球視野。這些學者認為為了充分了解全球性問題,學生們必須認識到他們的觀點並不一定被他人認同,並了解到影響他們觀點的社會力量。[14][15]

援助和發展領域[編輯]

在過去幾十年裡,進入到這個行業的人數已成倍增長。「非政府組織部門現在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雇用從業人員近一千九百萬。」[16]為衛生項目籌資曾是全球援助中是最大的部分,但私人和公共組織比如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幫助克服了這些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要確保這些錢以適當的方式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進行全球研究的人員可以有多種方式在援助和發展領域工作,包括在衝突後或自然災害地區工作,提高在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服務(衛生,教育,基礎設施,農業),或者通過商業和市場模式幫助私營部門提高其增長。 通過學習全球研究,學生將擁有跨文化知識儲備,實地經驗以及對全球性問題的認識。許多學生正在從事全球研究以進入這個行業。

學習成果[編輯]

學習成果根據各學校的目標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目標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包括:

  • 文化意識
  • 全球化和本土化思維的能力
  • 研究分析的技能
  • 熟知時事
  • 在各種情況下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 雙語能力或者擁有一定的二外能力

就業前景[編輯]

就業前景非常多樣化。職業道路可包括進入國際關係、國際貿易、外交事務、外交關係、政治、當地政府、環境研究和規劃、國際發展等相關行業。

參考文獻[編輯]

  1. ^ Steger, Manfred B. vol. 10, no. 6. It's About Globalization, After All: Four Framings of Global Studies. A Response to Jan Nederveen Pieterse's ‘What is Global Studies?’. 2013: 771–777. 
  2. ^ Glob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Peace Corps. [200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 
  3. ^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4 - Chapter 4: Federal Programs for Education and Related Activities. nces.ed.gov.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4). [200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2). 
  4. ^ United States SenateEighty-Ninth Congres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t: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duca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Labor and Public Welfare, United States Senate, Eighty-Ni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on S. 2874 and H.R. 14643.. eric. 1966-08 [2017-06-27] (英語). 
  5. ^ Korry, Elaine. Bush Expected to Hike Funding for Language Training. NPR.org. National Public Radio Broadcast. 2006-01-05 [2015-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英語). 
  6. ^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New England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1987-10-28: Page, 26 (英語). 
  7. ^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 Class Education.. Wes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09-06 [2015-07-24]. (原始內容 (ppt)存檔於2016-03-03). 
  8. ^ Gallus. Global Studies Statement Launch. AusAID. 2002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3). 
  9. ^ Global Initiative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ww.hbs.edu.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09-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3) (美國英語). 
  10. ^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 Educating Leaders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9-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5). 
  11. ^ About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2008-02-21 [2009-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英語). 
  12. ^ Lapayese, Yvette. Review:Toward a Critical Global Studies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3, 47 (4): pp. 493-501. 
  13. ^ Andrews, Cowell, Downe, Martin. Promoting effective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PDF). London: Office of the Deputy PM. 2006 [2015-07-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5). 
  14. ^ Hanvey, Robert.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Theory into Practice. Global Education (Summer, 1982). 1982, 21 (3): pp 162-167. 
  15. ^ Anderson, Charlotte. Glob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Theory into Practice. Global Education (Summer, 1982). 1982, 21 (3): pp 168-176. 
  16. ^ Hall-Jones. The rise and rise of NGOs,. [2017-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