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級戰列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加賀號戰列艦原版設計的比例模型
概況
建造者
使用者  大日本帝國海軍
前級 長門級戰列艦
次級 紀伊級戰列艦
建造期 1920至1922年
規劃數 兩艘
完成數 一艘且轉為航空母艦(加賀號)
取消數 一艘
技術數據
艦型 無畏艦
排水量
  • 39900(正常負載)
  • 44200噸(滿載)
全長 234.09米
全寬 30.5米
吃水 9.4米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四傳動軸,四台蒸汽渦輪發動機
速度 26.5
續航距離 16節航速5500海里
武器裝備
裝甲

加賀級戰列艦(日語:加賀型戦艦)又稱「土佐級戰列艦」(土佐型戦艦),是20世紀20年代大日本帝國海軍為組建「八八艦隊」訂造的兩艘無畏艦。艦艇設計相當於上代長門級戰列艦的加大版,增加410毫米雙聯裝砲塔。後來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是在加賀級戰列艦基礎上設計而成。

兩艦均在1921年下半年下水,但先下水的土佐號戰艦尚未建成就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取消,已建成的部分用於測試裝甲方案,最後在豐後水道鑿沉。後下水的加賀號改成同名航空母艦,曾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支援侵華日軍,1941年12月7日參與偷襲珍珠港,1942年1月又在西南太平洋投身拉包爾戰役,2月又在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期間出動艦載機對澳大利亞達爾文發動聯合航母空襲,同年在中途島海戰沉沒。

背景[編輯]

大日本帝國海軍認為守御日本離不開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各八艘的現代艦隊,日本政府1907年批准構想[1],這便是「八八艦隊」的原型,由16艘艦齡不超過八年的主力艦構成戰線核心[2]。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下水,第二年又下水無敵號戰鬥巡洋艦,兩艦代表當時海軍艦船的技術巔峰,其他艦隻遠不能相比。日本不得不多次評估哪些艦艇更加先進、堪稱「現代」。1911年,日本重啟「八八艦隊」計劃訂造扶桑級超無畏艦金剛級戰列巡洋艦。1915年,實現半數目標的日本海軍打算再訂造四艘超無畏艦,但國會否決計劃,1916年預算只授權訂造長門號戰艦和兩艘戰列巡洋艦。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1916年宣布建造十艘戰列艦和六艘戰列巡洋艦的計劃,日本國會第二年又授權訂造三艘無畏艦,其中陸奧號戰艦是第二艘長門級戰列艦,另外兩艘在長門級基礎上改進,分別是「土佐號」和「加賀號」。[3]

設計和規格[編輯]

1916年5月的日德蘭海戰促使日本海軍重新評估長門級戰列艦設計,以實驗評估裝甲防護和取得的英美主力艦防護方案情報。日德蘭海戰的經驗表明主炮塔和彈藥庫需加強保護,還需更厚的甲板裝甲防範墜射Plunging fire),現有的水雷魚雷防護手段同樣需要提升。1916年10月到1917年初日本海軍共否決11種新設計,直到負責「八八艦隊」艦艇基礎設計的船舶設計師平賀讓海軍造船大監1917年6月12日遞交「A-125」方案,在長門級戰列艦基礎上大改,計劃替代建造該級第二艦陸奧號。[4]

平賀讓的設計體現最新作戰經驗並融合鍋爐技術進步。原本的21個鍋爐減至12個但動力保持不變,用節省的空間增加雙聯裝主炮塔。艦上副炮從20減至16門並移到上層甲板,改善可調整的開火角度和惡劣天氣作戰能力。為增強艦隻防護,平賀讓建議裝甲帶角度朝外,提升對水平火力的抵抗力,同時增厚下甲板和魚雷艙壁。他計劃加裝防雷鼓包改善艦艇的水下防護,估計改造後的艦艇成本要高100萬日圓,排水量和長門級半斤八兩。如果落實平賀讓的要求,艦艇交付需大幅延期,海軍省拒絕接受。[5]日後代號「A-127」的3.9萬排水量戰列艦是以平賀讓方案為基礎,比長門級大得多,裝甲重量幾乎翻番但速度不變,以滿足編隊戰術機動所需。1918年3月27日,日本政府接受新方案,「加賀級」由此誕生。[6]

根據設計方案,加賀級排水量3.99萬噸,滿載時4.42萬噸。艦艇水線長231.65米,全長234.09,全寬30.48米,吃水深度9.39米,正常裝載量的穩心高度是1.292米。[7]美國宣布新墨西哥號戰艦採用的渦輪電動推進系統表現非常出色,日本一度考慮採用,估計加賀級可以安裝5.2萬千瓦的渦輪電機,能把艦速提升到25.25節,可全速巡航2500海里,14節航速可巡航7800海里。政府最後決定不裝渦輪電動推進系統,選用傳統的柯蒂斯齒輪蒸汽渦輪發動機,12台艦本式水管鍋爐提供蒸汽,其中八台消耗燃油,另外四台用油煤混合物。加賀級的動力系統能向四條螺旋漿軸提供6.8萬千瓦功率,最高速度26.5節。艦上燃料儲存總量為3700噸油和1800噸煤,在14節航速下最多可巡航6500海里。[8]

艦炮[編輯]

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展出的410毫米艦炮

加賀級戰列艦主炮是五座雙聯裝砲塔上的十門45倍徑410毫米艦炮,其中四座是上層建築前後的背負式砲塔。炮塔從前到後編號一至五,採用液壓動力,仰角範圍−2到+35度,每門炮每分鐘最多可發射兩發炮彈。[9]根據設計,每門炮配有90發炮彈,最多可容納110發[10]。主炮發射91式被帽穿甲彈,每發重1020公斤,炮口初速每秒780米,還能以每秒805米炮口初速發射936公斤的高爆彈[11]

加賀級的副炮是20門50倍徑140毫米艦炮,都裝在炮廓Casemate)上,12門位於艦體上側,八門位於上層建築。這些140毫米艦炮以35度仰角可打出19.75公里最大射程,各配120發38公斤高爆彈丸,能以每分鐘十發的速度發射。[12][10]四門單獨安裝的40倍徑三年式80毫米[注 1]高射炮用於防空,射擊角度最高可達75度,每分發射13到20發6公斤彈丸,炮口速度每秒680米,最大射程高度7500米[13]。每門高射炮標配250發彈丸,最多可裝400發[10]。日本海軍計劃用45倍徑120毫米高射炮取代三年式80毫米高射炮[8]

加賀級戰列艦計劃安裝八具610毫米魚雷管,四具高於水面,四具在水下。高於水面的各配兩枚魚雷,低於的三枚。[10]

裝甲[編輯]

加賀級戰列艦裝甲旨在抵抗1.5至2萬米外發射的406毫米炮彈,主裝甲板由用於容納彈片分散力道的水密艙壁支撐。維克斯滲碳裝甲構成的水線裝甲帶在艦頂向外傾斜15度,用來保護主裝甲板和水密艙壁。艦中段的水線裝甲帶厚280毫米,前後段254毫米。約1.83米裝甲帶在水下,側面裝甲末端由229至254毫米的艙壁封閉。[14]主炮塔和甲板上方的炮座由229至305毫米裝甲板保護[8]司令塔牆的裝甲厚254至356毫米,塔頂是178毫米裝甲板。司令塔下方的通訊管壁厚76至127毫米[15]

中層甲板是主防護甲板,與裝甲帶頂端相連。根據計劃,發動機和鍋爐室上方先是37毫米的高強度鋼,再是63.5毫米的新型維克斯無碳裝甲。彈藥庫上方的高強度鋼增至63毫米。下層甲板也有兩層19毫米的高強度鋼板。加賀級唯一的煙囪下段還有229毫米裝甲保護,這在日本造船史上尚屬首次。此外,下層甲板的煙囪開口也有裝甲柵欄保護。[14]

加賀級戰列艦安裝內部防雷鼓包防範水下爆炸,並有三層25毫米高強度鋼組成魚雷艙壁支持,鋼板角度向外,與水線裝甲帶底部相連。防雷鼓包由下層甲板位於水線裝甲帶後12.7至32毫米厚的水密艙壁支撐,防雷鼓包和水密艙壁後方又是12.7至19毫米厚的水密艙壁。[16]

艦隻[編輯]

名稱 建造商[8] 鋪設龍骨[8] 下水[8] 預計交付日期[8] 結局
土佐號 長崎市三菱造船廠 1920年2月16日 1921年12月18日 1923年3月 1925年2月9日鑿沉[17]
加賀號 神戶市川崎造船廠 1920年7月19日 1921年11月17日 1922年12月25日 改為航空母艦,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中沉沒[18]

項目取消和結局[編輯]

尚未建成的土佐號戰艦拖離長崎

土佐號和加賀號戰列艦都在1920年開建,但1922年生效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迫使日本取消所有在建主力艦,兩艘加賀級戰列艦均於1922年2月5日停建[19]。1924年4月1日除籍後[8],戰列艦的艦炮移交大日本帝國陸軍充當海岸炮,兩座主炮塔裝在對馬島朝鮮釜山附近[20]。其他艦炮留作儲備,最後在1943年拆解[21]。土佐號戰列艦尚未建好的艦體用於實驗,檢測裝甲對長距離海軍炮火、航空炸彈、水雷、魚雷的抵抗能力。兩發炮彈雖未命中目標,但卻穿透水線裝甲帶下方防雷鼓包的薄弱裝甲。實驗結果促使日本生產91式穿甲彈同時着眼優化水下炮彈破壞力。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改建已有戰列艦、設計大和級戰列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利根型重巡洋艦時都注重防範穿甲彈。加賀級戰列艦的魚雷防護系統能防範200公斤魚雷彈頭,但對350公斤級無能為力。實驗結束後,爆破裝置失效的土佐號在水深650米的豐後水道打開通海閥沉沒。[22]

原定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改建成航空母艦天城號戰列巡洋艦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損毀,本應拆解的加賀號改為航母替代[8]。新方案擬定且因地震受損的橫須賀海軍工廠修復後,加賀號於1925年開始改建。新航母在1928年3月31日交付,第二年11月29日加入聯合艦隊[23]

1928年11月在橫須賀海軍工廠改建的加賀號

加賀號與改建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赤城號很像,有兩塊位於飛行甲板下方的起飛甲板,占艦體長度三分之二;機庫內的飛機理論上能從起飛甲板起飛,頭頂的飛行甲板用於降落。20世紀30年代飛機變得更重,需要更長的跑道距離,下層起飛甲板變得毫無用處。1935年加賀號改造時拆掉起飛甲板,把頂部飛行甲板延伸到艦頭。[24]建成後的航母有兩條主機庫甲板,加上輔助機庫一共可容納60架飛機[25]

加賀號配有強大的艦炮,以防敵方巡洋艦突襲而被迫直接參戰,但龐大而脆弱的飛行甲板、機庫及其他特徵導致任何水面行動時她都是最顯而易見的目標。艦母作戰此時還在摸索,軍方尚未意識到航母直接參與火力對抗根本不切實際。[26]加賀號配有十門200毫米艦炮,飛行甲板中段兩邊各有一座雙聯式炮塔,剩下六門都在艦尾炮廓。經過改建,加賀號的水線裝甲帶從280毫米減至152毫米,甲板裝甲從102毫米減至38毫米。航母標準負載排水量2.73萬噸,滿載排水量34234噸,比作為戰列艦設計排水量少近6100噸。加賀號航速因此提升到27.5節,能以14節速度巡航8000海里。[27]

20世紀30年代改建後的加賀號

1933至1935年,加賀號經改造提升速度上限,改善排氣系統,並針對更先進且沉重的現代飛機改造飛行甲板。改造後的加賀號標準負載排水量3.88萬噸,改良的鍋爐將航速上限升至28.3節,增加的燃料儲備令巡航距離提升至15節航速一萬海里,艦載機容量升至90架。十門200毫米艦炮保留,但全部裝在炮廓上。[28]

1932年,加賀號首次出動艦載機,在一·二八事變期間支援侵華日軍,並參與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中國抗日戰爭[29]。1941年12月,加賀號與另外五艘航母偷襲珍珠港,1942年1月在南太平洋投身拉包爾戰役,2月又在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期間出動艦載機對澳大利亞達爾文發動聯合航母空襲,支援地面部隊占領群島。加賀號二月因觸礁回國維修,沒有參與四月的印度洋空襲,隨後加入第一航空艦隊投身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30]

日本海軍沒料到美軍有三艘航母參戰,山本五十六的作戰計劃導致日軍航母太過分散,難以相互支援。加賀號與另外三艘日本航母都在6月4日被企業號大黃蜂號約克鎮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炸沉。[18]

注釋[編輯]

  1. ^ 獲製造許可的英國12磅速射炮,標稱口徑80毫米,實際只有76.2毫米[13]

腳註[編輯]

  1. ^ Evans & Peattie, p. 150
  2. ^ Stille, p. 7
  3. ^ Evans & Peattie, pp. 160, 166–167
  4. ^ Lengerer 2010, pp. 3, 7
  5. ^ Lengerer 2010, pp. 3, 6–7
  6. ^ Lengerer 2010, pp. 4, 10
  7. ^ Lengerer 2010, pp. 11–12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Gardiner & Gray, p. 232
  9. ^ Skwiot, p. 19
  10. ^ 10.0 10.1 10.2 10.3 Lengerer 2010, p. 11
  11. ^ Campbell, pp. 181–182
  12. ^ Campbell, p. 190
  13. ^ 13.0 13.1 Campbell, p. 198
  14. ^ 14.0 14.1 Lengerer 2010, pp. 8–9
  15. ^ Lengerer 2010, p. 9
  16. ^ Lengerer 2010, p. 8
  17. ^ Lengerer 2010, p. 26
  18. ^ 18.0 18.1 Kaga Aircraft Carrier.
  19. ^ Washington Naval Treaty, Chapter II, Part III, Section II
  20. ^ Gibbs, p. 217
  21. ^ Gibbs & Tamura, p. 192
  22. ^ Lengerer 2010, pp. 18–22, 25–26
  23. ^ Lengerer 1982, p. 128
  24. ^ Lengerer 1982, pp. 130, 136
  25. ^ Peattie, p. 231
  26. ^ Peattie, pp. 53, 55
  27. ^ Lengerer 1982, pp. 129, 131, 134
  28. ^ Lengerer 1982, p. 134
  29. ^ Peattie, pp. 50–51, 103–104
  30. ^ Lengerer 1982, pp. 174–177

來源[編輯]

擴展閱讀[編輯]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加賀級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