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威瑟斯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勞倫斯·威瑟斯
VC
二等兵勞倫斯·威瑟斯,攝於1916年左右
出生(1890-05-14)1890年5月14日
新西蘭北地大區蒂科普魯
逝世1918年9月29日(1918歲—09—29)(28歲)
法國佩羅訥聖康坦運河
效命澳大利亞
軍種澳大利亞帝國第一國防軍
服役年份1916年-1918年
軍銜下士
部隊第43步兵營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勞倫斯·迦太基·威瑟斯VC(英語:Lawrence Carthage Weathers,1890年5月14日—1918年9月29日)是生於新西蘭的澳大利亞軍人,曾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表現英勇澳大利亞國防軍最高榮譽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威瑟斯的雙親是南澳大利亞州人士,一家在孩子七歲時返回故土。完成學業後,他在阿德萊德禮儀師。1916年初,威瑟斯加入澳大利亞帝國第一國防軍,成為第43步兵營二等兵,同年12月下旬隨隊趕赴法國和比利時的西方戰線。雖然一度因病離隊,但他很快返回,參加1917年6月的梅森戰役並在戰鬥中負傷。轉移到英國治療後,他又在12月上旬歸隊。

1918年3月晉升准下士後,威瑟斯和第43營戰友參與皇帝會戰,於同年5月在毒氣戰中受傷,於6月回歸。7月哈梅爾戰役、8月亞眠戰役和9月聖康坦山戰役均有他的身影,並因在聖康坦山表現突出獲部隊推薦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威瑟斯晉升臨時下士並參與聖康坦運河戰役,於9月29日被彈片擊中頭部後傷重不治。12月下旬,他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消息刊憲。截至2007年,這枚勳章尚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早年經歷[編輯]

1890年5月14日,勞倫斯·迦太基·威瑟斯在新西蘭北地大區達格維爾附近的蒂科普魯(Te Kōpuru)出生,父母都來自南澳大利亞州阿德萊德,其中父親約翰·約瑟夫·威瑟斯(John Joseph Weathers)是牧民,母親叫埃倫·弗朗西斯·約翰娜·威瑟斯(Ellen Frances Johanna Weathers),娘家姓麥科馬克(McCormack),兩人共有八個孩子。勞倫斯七歲時跟隨家人來到澳大利亞,在南澳大利亞州中北部農村定居並進入斯諾敦Snowtown)公立學校求學。[1][2][3]完成學業後,他與兩兄弟於1909年遠赴歐美,並在英格蘭停留四個月。兩年後,[4]威瑟斯返回澳大利亞,在阿德萊德養過馬,趕過車,後來成為禮儀師[1][5]。1913年9月10日,他與來自安利Unley)的安妮·伊麗莎白·「苔絲」·沃森(Annie Elizabeth "Tess" Watson)結婚,兩人在亞塔拉Yatala)和帕克賽德Parkside)定居並有兩個孩子[1][6]。威瑟斯的哥哥托馬斯(Thomas)入伍後隨第九輕騎兵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5年的加里波利之戰中傷重不治;他的弟弟約瑟夫(Joseph)也曾參軍,但在部隊出發前主動要求退伍獲准[5]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1917年6月梅森急救站的傷員

1916年2月8日,威瑟斯成為澳大利亞帝國第一國防軍二等兵,屬第十步兵營增援部隊,然後在6月轉入第三師11旅43營[1][7]。第43營同月登上由輪船非洲號SS Afric)改裝成的運兵船A19號出發,在中東短暫停靠後抵達法國,這年餘下的幾個月就在南英格蘭索爾茲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拉克希爾Larkhill)訓練。11月,第三師奔赴西方戰線,並在12月下旬首度參與實戰。威瑟斯於1917年1月病倒,4月下旬歸隊並及時返回前線參與梅森戰役Battle of Messines)。[8][9][10]第43營通過夜間行動達成戰鬥目標,拿下奧斯特韋恩防線(Oosttaverne Line),在此期間共有122人傷亡[11][3],威瑟斯便是傷員之一,他於6月10日腿部中彈後轉移到英國醫院治療,直到12月上旬才返回部隊[12]。1917年冬,第三師在比利時佛蘭德地區的梅森前線巡邏,他們還大幅修整戰壕,為應對來年春季德方很可能發動的攻勢做準備[13]

1918年3月21日,威瑟斯晉升准下士[9]。一周後,第43營參與皇帝會戰阻擋德軍攻勢,在莫朗庫爾西面的昂克河(Ancre)與索姆河間設立防線[14]。5月下旬,第43營在維萊布勒托訥附近的毒氣戰中傷亡230人,受傷的威瑟斯需要治療,後於6月中旬歸隊[1][15][16]

第43營的下一次重大戰役是7月4日的哈梅爾戰役(Battle of Hamel),以協約國大勝告終[17]。威瑟斯和戰友負責掃蕩勒阿梅勒,共有97人傷亡[18]。為將德軍趕回興登堡防線,協約國通過8月8日打響的亞眠戰役發動百日攻勢,第43營是役主要負責支援[19],並且8月25至26日還在蘇珊西面戰鬥[20]

9月2日,第43營在聖康坦山戰役(Battle of Mont Saint-Quentin)中負責掃蕩阿萊訥北面的戰壕。部隊首先不費一槍一彈就拿下阿萊訥對面的格拉茨(Graz)戰壕,然後利用手榴彈向北面推進,順利將約150名德軍困住。戰鬥一度因德方火力兇猛陷入僵局,但威瑟斯和三名戰友合作突破敵軍陣線。[21][22][3]他因此獲部隊推薦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也是當時澳大利亞國防軍將士的最高英勇榮譽[23]。授獎致辭如下:[24]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獎勵1918年9月2日在佩羅訥以北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奉獻精神的炸彈攻擊隊。我軍攻勢被防禦牢固的戰壕阻擋,威瑟斯下士冒着強大火力單槍匹馬用炸彈攻敵,然後返回我方戰線獲取更多炸彈,再與三名戰友一起頂着猛烈炮火繼續進攻。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進敵軍陣地投放炸彈,最終在同戰友們的幫助下俘獲180名戰俘和三挺機槍。他的英勇和決心促使部隊達成最終目標,救下無數戰友的生命。

返回戰友身邊時,威瑟斯的軍服上滿是泥濘,臉上流着血,下巴還有五天沒刮的胡茬。俘獲的德軍望遠鏡和手槍堆在身邊,令他看上去「就像聖誕樹」。威瑟斯此時非常緊張和興奮,喋喋不休地告訴戰友他是怎麼嚇唬德國人的。[1]第43營在此次戰役中共有67人傷亡[25],第11旅接下來一周主要負責追擊興登堡防線的德軍[26]。9月10日,威瑟斯晉升臨時下士[1][27]。9月29日,第三師投入聖康坦運河戰役Battle of St Quentin Canal[28],這也是澳大利亞參與的最後一次地面戰役,負責突破興登堡防線的第三道防線。戰鬥期間,正與戰友躲在戰壕里的威瑟斯被爆炸的炮彈擊中頭部後傷重不治,終年僅28歲,死時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將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授獎消息於同年12月24日刊憲[22][3]。他的叔叔J·J·威瑟斯(J. J. Weathers)准下士也被同一枚炮彈炸死[8]

勞倫斯·迦太基·威瑟斯的遺體長眠於英聯邦國殤紀念墳場委員會旺迪伊的獨角獸公墓(Unicorn Cemetery[29]。截至2007年,他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尚在私人收藏家手中[22]

參見[編輯]

腳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Ritchie 1990.
  2. ^ Wigmore & Harding 1986,第127頁.
  3. ^ 3.0 3.1 3.2 3.3 Staunton 2005,第179頁.
  4. ^ The Southern Cross 14 February 1919,第16頁.
  5. ^ 5.0 5.1 Blanch & Pegram 2018,第291頁.
  6. ^ The Southern Cross 10 January 1919,第19頁.
  7. ^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1–4頁.
  8. ^ 8.0 8.1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17.
  9. ^ 9.0 9.1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23頁.
  10. ^ Bean 1941,第168頁.
  11. ^ Bean 1937a,第675, 682頁.
  12. ^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23–24頁.
  13. ^ Bean 1937b,第34頁.
  14. ^ Bean 1937b,第212–235頁.
  15. ^ Bean 1942,第264頁.
  16. ^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24頁.
  17. ^ Bean 1942,第280–296, 310頁.
  18. ^ Bean 1942,第294, 326頁.
  19. ^ Bean 1942,第538–543頁.
  20. ^ Bean 1942,第764–766頁.
  21. ^ Bean 1942,第861–862頁.
  22. ^ 22.0 22.1 22.2 Harper & Richardson 2007,第176–177頁.
  23. ^ Wigmore & Harding 1986,第9頁.
  24. ^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37頁.
  25. ^ Bean 1942,第874頁.
  26. ^ Bean 1942,第879–883頁.
  27. ^ National Archives 2017,第30頁.
  28. ^ Bean 1942,第958–959頁.
  29. ^ Wigmore & Harding 1986,第128頁.

參考文獻[編輯]

  • 43rd Australian Infantry Battalion.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Bean, C.E.W.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1916.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14–1918 3 12.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ngus & Robertson. 1941. OCLC 271462387. 
  • Bean, C.E.W.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1917.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14–1918 4 5.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ngus & Robertson. 1937a. OCLC 216975066. 
  • Bean, C.E.W.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during the Main German Offensive, 1918.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14–1918 5 1.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ngus & Robertson. 1937b. OCLC 17648469. 
  • Bean, C.E.W.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May 1918 – The Armistice.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14–1918 6 1.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ngus & Robertson. 1942. OCLC 830564565. 
  • Blanch, Craig; Pegram, Aaron. For Valour: Australians Awarded the Victoria Cros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NewSouth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74223-542-4. 
  • For Valour. The Southern Cross XXXI (1530) (South Australia). 1919-02-14: 16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透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Harper, Glyn; Richardson, Colin. In the Face of the Enemy: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Victoria Cross and New Zea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HarperCollins. 2007. ISBN 978-1-86950-650-6. 
  • NAA: B2455, Weathers Lawrence Carthag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Ritchie, John. Weathers, Lawrence Carthage (1890–1918).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12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Staunton, Anthony. Victoria Cross. Prahran, Victoria: Hardie Grant. 2005 [2020-06-05]. ISBN 978-1-74273-48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 War Items. The Southern Cross XXXI (1525) (South Australia). 1919-01-10: 19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透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Wigmore, Lionel; Harding, Bruce A. Williams, Jeff; Staunton, Anthony , 編. They Dared Mightily 2.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86. ISBN 978-0-642-99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