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淞鐵路
Woosung Railway
通車當天場景,攝於今閘北區塘沽路河南路
概覽
營運地點 清朝
服務類型客貨兩用
目前狀況已拆除
主要車站上海江灣吳淞口薀藻浜[1]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14.5km
最高速度25km/h
軌距762毫米(窄軌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876年6月30日
停止營運1877年10月20日
營運者吳淞鐵路有限公司
吳淞鐵路通車繪畫

吳淞鐵路,是一條於19世紀70年代修建,連接上海吳淞的鐵路,為中國第一條近代化鐵路[註 1]和中國第一條載客鐵路。於1876年由英國商人未經批准下建造,通車16個月後被清朝官員以28萬5千兩白銀購入後拆除。後來修建的淞滬鐵路是按圖索驥,沿着吳淞鐵路舊線修建而成,因此一定程度上吳淞鐵路是淞滬鐵路的前身[2]

概覽[編輯]

吳淞鐵路是一條輕便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軌距寬0.762米。路基約寬4.6米,高1米。使用輕型鋼軌每米重13公斤,枕木長1.4米,寬約15厘米。沿線橋梁均為木結構,有跨越小河木橋15座,涵渠20座。鐵路與其他道路交叉處大都設有平交過道,兩側道口設有防護柵欄,全線道口約50處。全線設旅客乘降車站3處,即上海站、江灣站和吳淞站。站屋為木結構,共2間,一為票房,一為行李房、值班室。站內建有單側式月台,長約50米[3]

歷史[編輯]

背景[編輯]

早在1825年,英國便建成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營運的鐵路——史托頓及達靈頓鐵路(Stockton and Darlington Railway)。林則徐於1839年編寫的《四洲誌》、魏源於1844年編寫的《海國圖誌》、以及徐繼畲的《瀛環志略》,都記載了歐洲各國建設鐵路的情況。當中寫於1848年的《瀛環志略》,記載了「造火輪車,以石鋪路,熔鐵為路,以速其行」。1849年7月,《中國叢報》上刊登了一篇鼓吹在中國修建鐵路以擴展外國貿易的文章,希望修建從上海至蘇州及杭州的兩條鐵路,這是目前可考的西人慾在江南鋪設鐵路的最早記錄[4]

清同治二年六月(1863年7月),李鴻章上海蘇州一帶與太平天國作戰。此時,上海27家英法洋行聯名向時任欽差大臣、江蘇巡撫李鴻章要求修築上海至蘇州間鐵路,表示這有利於攻打太平軍,隨後李鴻章把建議上報總理衙門,得到「嚴加拒絕」的回覆。

英國商人為了向清政府宣傳鐵路的優越性,英國商人杜蘭德(Durand)在北京宣武門外自資修建了0.5公里長的一小段窄軌展覽鐵路」,雖然這條小「鐵路」僅是展示鐵路的原理而無實際用途,但這是鐵路這一新興事物史上首次公開出現在中國人的眼前,卻令京城充滿恐懼[5],據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英人杜蘭德於同治乙丑七月,以長可里許之小鐵路一條,敷於京師永寧門(宣武門)外之平地,以小汽車駛其上,迅疾如飛,京人詫為妖物。」後來步軍統領衙門隨即以「觀者駭怪」為由急忙拆除該鐵路,才平息了一場風波[6]

爭取[編輯]

吳淞鐵路使用的天朝號機車
1876年的吳淞鐵路

自1860年代起,在上海的英國商人一直籌備在上海租界範圍至吳淞碼頭之間興建鐵路。由於上海租界位處黃浦江畔,而吳淞就處在黃浦江流入長江的地點;但黃浦江河道狹小,行船不便,尤其是外商的大貨輪;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吳淞成為一個合適的港口,它與上海租界處於黃浦江的同一邊,築路不用跨江修橋,相距也僅12英里,比沿黃浦江行船距離更近。英商認為這條鐵路能在上海市中心和吳淞停泊港之間建立起迅速的陸路交通,方便貨物及人員的來往運輸。

1865年,一批英美商人曾將修建這條鐵路的要求報請當時上海道台應寶時批准,結果反被列舉了7個不可的理由,予以拒絕。1866年,英美商人通過英國駐上海領事威妥瑪,以黃浦江淤塞,大型船隻未能停靠上海、起貨不便為由,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施壓,議請准許修建由吳淞至上海的鐵路,以便船隻泊於吳淞,再以陸路通上海,然而總理衙門沒有批准。

經過多次請求不果之後,英美商人決定「先斬後奏」。同治十一年(1872年),美國駐上海副領事奧立維·布拉特福(Oliverb Bradford)發起修建一條從吳淞碼頭到上海的窄軌鐵路,並獲多家英國工商團體參與,未經中方同意就在上海成立了「吳淞道路公司」(Woosung Road Co.),並向上海道台沈秉成呈交了徵地報告,詭稱公司要修築一條從上海市區通往吳淞的「尋常馬路」。沈秉成因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洋人保護上海有功;且又沒說是修建鐵路,難以直接拒絕,於是答覆。上海縣還奉命貼出告示,宣布「吳淞道路公司」有權建造適用於車輛通行的道路[3]

興建[編輯]

然而,沈秉成在容許修建「道路」的同時也留有後着,即吳淞道路公司需要自行解決購地問題,地方政府並不會提供協助。結果,該公司在上海向民間購買私人土地,果然遇到麻煩,業主全都索取高價,墳墓廬舍成為最大障礙。同時,修築鐵路阻斷溝渠、道路,直接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因此遭到強烈反對。儘管如此,吳淞道路公司仍然強行徵購了上海至吳淞間長9.25英里(14.88公里)、寬約15碼(13.7米)的土地,並於同治十二年二月(1873年3月)宣布已獲得土地所有權,有權興建「道路」[3]。但由於徵地的原因,公司面臨資金短缺,故英國商人於1874年7月28日在倫敦登記成立「吳淞鐵路有限公司」(Woosung Railway Co. Ltd.),接收了「吳淞道路公司」,並以英商怡和洋行作為其在華代理人[7]

1875年,上海英商怡和(Jardine & Matheson)以「修路」為名,取得修建「吳淞路」的准許。同年十月,從英國聘請摩利臣(G.J. Morrison)為吳淞路公司工程師。1876年1月起開始鋪,到了2月14日首次試車。數以千名的當地人圍觀「火車」試行,上海道台馮俊光得知消息方知上當,於是下令英商暫停興建鐵路,以便請旨再議。一個月後,英商以未聞答覆,繼續餘下的工程。同年4月,建造工程完工。7月1日,吳淞鐵路正式通車,並舉行了慶祝酒會。鐵路於翌日招待當地人免費試乘。吳淞路長約9英里(15公里),採用30英吋(0.762米)軌距,鋼軌每米重13公斤。路線上有橋樑十五座,水溝二十處。鐵路訊號使用指針式電報進行站間閉塞。

交涉[編輯]

火車運行後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他們認為火車影響地方安寧,阻礙農作物及禽畜生長,破壞祖墳風水。一個月後,一名行人在8月3日被火車軋死。當地人群起阻止火車開行。在清政府官員要求下,鐵路停駛,火車司機英國人 David Banks 則被控誤殺,交英領事裁判。據他表示,火車已鳴笛示警,不明遇害人何故離開路軌後復回軌上,懷疑他是故意自殺,結果被判無罪釋放。最後英國商人和清朝官員達成協議,鐵路由清政府以二十八萬五千兩白銀購回,分一年半、三期付清。付清之前鐵路繼續營業。於是在同年12月1日,鐵路重開;並運行至1877年10月。據英商所述,該段時期內鐵路的營運一直都有盈餘。10月20日,清政府付清所有款項,最後一班火車亦於當日下午開出。

結局[編輯]

1877年10月20日,中國贖路款項按時付清,吳淞鐵路於當天下午2時正式收回。鐵路移交予清政府後,路軌即被拆除。至12月18日,鐵路路軌全部拆除。路軌及機車、車輛被運往臺灣,準備在當地修建鐵路。然而臺灣鐵路並未使用這批建材,設備在臺灣港岸邊地荒廢。上海站附近的路基改作普通道路,中方俗稱「鐵馬路」,後命名為北河南路寶山路[1]

吳淞鐵路最終在拆除後二十年,即1898年重建,更名為「淞滬鐵路」,1997年再度被拆除,部分區段上方現為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

車輛[編輯]

2月14日試車時使用的蒸汽機車是 Ransomes & Rapier 製造,0-4-0式的「先導號」,行駛了約四分三英里。6月12日,以0-6-0式的「天朝號」機車試車,創下時速25英里的紀錄。機車除了試車時的0-4-0式「先導號」(The Pioneer),還有「天朝號」(Celestial Empire)、「華國號」(Flowery Land)及「總督號」(Viceroy),俱為0-6-0。

運營初期每日開行列車6對,列車由6節車廂組成。1877年2月乘客增多,列車增掛至9輛,時速約25公里,全程行駛35分鐘[8]

車站[編輯]

全線設有薀藻浜(Woosung Creek)、吳淞口(Woosung Bar)、江灣、上海4座車站。上海站位於三擺渡橋(今河南北路橋)西北堍,清政府贖回後改為天后宮[4]

沿革[編輯]

  • 1872年:美國駐上海副領事奧立維·布拉特福取得「尋常馬路」修建權,吳淞道路公司成立
  • 1874年7月28日:英商設立吳淞鐵路公司
  • 1874年12月:路基工程開工
  • 1875年7月:路基工程完工
  • 1875年12月20日:機車、車輛、路軌等築路器材從英國抵達至上海
  • 1876年1月20日:吳淞鐵路開工,上海至江灣段開始鋪軌
  • 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灣段竣工通車
  • 1876年7月3日:線路正式營業
  • 1876年8月3日:清政府電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佗要求停駛吳淞鐵路火車
  • 1876年10月24日: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
  • 1877年10月20日:12時,吳淞鐵路行駛最後一趟火車
  • 1877年12月18日:鐵路路軌全部拆除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有關中國第一條自行施工運營的鐵路,請參見唐胥鐵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 岳欽韜.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2. ^ 被铁路改变的江南 11-长三角周刊/最江南-解放日报. www.jfdaily.com.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3. ^ 3.0 3.1 3.2 上海铁路志:吴淞铁路.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4. ^ 4.0 4.1 岳欽韜. 以上海為中心:滬寧、滬杭甬鐵路與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變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61-6101-2
  5. ^ 追寻故宫御花园内的火车之谜. 北京青年報. 2009-05-04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5). 
  6. ^ 在骗局中出生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201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8). 
  7. ^ 中國鐵路史編輯研究中心. 中国铁路大事记(1876-1995).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6. ISBN 7-113-02359-2. 
  8. ^ 上海鐵路分局史志編委會. 上海鐵路分局志.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3. ISBN 7-113-05380-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