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筠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筠孫(1861年—1917年),字竹樓江蘇揚州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光緒十四年(1888年),吳筠孫中式順天鄉試舉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考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奉旨記名。光緒二十年(1894年),吳筠孫考中甲午恩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由內閣中書,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歷官山東登州府泰安府濟南府知府。為政以清慎務實著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升直隸永定河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治理永定河有功,調任天津兵備道,兼督理鈔關。同年,因母喪丁憂辭官。宣統二年(1910年)服闕,授湖南岳常澧道。八月,簡調湖北荊宜兵備道,次年三月方到任。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放棄抵抗,隱居上海。

民國初年,吳筠孫加入湯化龍梁啓超組建的進步黨。民國二年(1913年)復出,任贛北觀察使,改潯陽道尹等職。民國六年(1917年)在江西任所突發腦溢血逝世。

家族[編輯]

父親吳元植,兄吳慶孫吳引孫。子吳啟賢(佑人)。孫吳白匋吳征鑒吳征鎧吳征鎰

參考資料[編輯]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光緒二十年。甲。五月。丁丑朔。……○丙戌。引見新科進士。得旨、一甲三名張謇、尹銘綬、鄭沅、業經授職外。吳筠孫、沈衛、李家駒、徐仁鏡、朱啟勛、吳庭芝、李翹芬、李組紳、饒芝祥、梁士詒、陸士奎、鄒毅洪、劉廷琛、夏啟瑜、汪一元、袁桐、於普源、馮恩昆、儲英翰、李灼華、張其淦、王廷釭、關冕鈞、林鉞、姚舒密、景禐、黃秉湘、陳昭常、裴汝欽、郭育才、翁成琪、胡矩賢、江衡、沙元炳、張啟藩、達壽、張琨、范溶、張琴、吳敬修、熊希齡、陳君耀、黎承禮、朱錫恩、王英冕、周紹昌、齊忠甲、張懷信、王會厘、譚文鴻、程友琦、王照、沉雲沛、林炳章、洪錦標、蔡琛、夏樹立、蕭立炎、李清琦、葉大可、毓隆、孫鳴皋、陳德銘、余晉芳、譚紹裘、葉大年、梁文燦、沈鵬、吳式釗、張祥齡、桂坫、孫同康、尹春元、張林焱、王瑚、江春霖、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六):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四月。丁巳。……電寄引見甲午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吳魯編修尹銘綬鄭沅、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吳筠孫、朱啟勛、姚舒密、關冕鈞、毓隆、李家駒、齊忠甲、徐仁鏡、梁士詒、李灼華、程友琦、余堃、夏啟瑜、汪洵、朱錫恩、葉大年、沈鵬、沈衛、王廷鉽、劉廷琛、達壽、吳敬修、馮恩昆、梁文燦、王會厘、俱著授為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