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表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堂表親(英語:cousin)是一種親屬關係,堂表親之間有著隔兩代或以上的共同祖先,這把堂表親從祖先、後代、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親屬關係作出區分。[1]

漢語中,堂親一般專指父親的兄弟(伯父叔父)的子女,即同姓的平輩父系親屬;表親則包括父親的姐妹(姑母)的子女和所有母系的親屬,即不同姓的平輩親屬。廣義上,堂表親還包括堂叔堂侄、表叔表侄等不同輩分的親屬在內。

英語中,cousin一詞沒有性別、堂表和輩份之分,日常使用中一般指first cousin,即父母的親生兄弟姐妹的孩子,與自己的共同祖先是兩代以上(間隔一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cousin還有更廣泛的含義,second cousin指共同祖先為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third cousin指共同祖先為高祖父母/高外祖父母,還有fourth cousin、fifth cousin……等等,可以一直追溯下去,所用的數字稱作「degree of cousinhood」。這裡的「共同祖先」是指兩者中任何一人,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平輩,就按照離共同祖先最近的那一輩來定義degree。在不是平輩的情況下,會使用「removed」一詞來表示輩份差,差一輩人稱作once removed,差兩輩人稱作twice removed,差三輩人稱作thrice/three times removed……也可以一直追溯下去。二者合起來,構成「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second cousin, twice removed」……這樣的表達方式。

參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Definition of Cousin by Merriam-Webster. merriam-webster.com. Merriam-Webster.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