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延福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3
登錄1990年

大慈延福宮,俗稱三官廟,是位於今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03號的一座道教宮觀。[1]

歷史[編輯]

大慈延福宮始建於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其位置在東四牌樓以東,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廟內主祀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神,故俗稱「三官廟」。該廟建成之後,明憲宗曾撰碑文,記述建廟緣由與該廟的建築規制。明朝正德十一年(1513年),明武宗賜封該廟住持嚴天容為真人,「領道教事」。[1]

大慈延福宮曾經過兩次較大規模修繕。第一次是明朝嘉靖四年(1653年)。明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徐階撰寫碑文稱:「大慈延福宮者,憲祖純皇帝之所建,而國家歲時祈禳報謝之所。其所祀曰三元三大帝,蓋天地水□□賜福赦罪解厄之神也。嘉靖己酉,宮之建至六十七甲子矣。丹青金口之剝落暗昧……真人陶仲文以上賜金與所度道士楮價,葺而新之。始於三月十日,至七月訖工。」[1]

從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宮已全無香火。據民間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軍逼近北京,明朝崇禎帝朱由檢赴大慈延福宮抽籤卜吉凶。但他連求三簽,簽上內容皆不利。崇禎帝十分氣憤,遂發口諭:此廟永遠不得香火!不久,李自成軍便攻入了北京。此後,大家認為該廟不吉利,所以香火斷絕。清朝定都北京後,曾經「聚滿漢子弟,教學於斯」。[1]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皇室出資對大慈延福宮進行了一年的修復。「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閱辛卯月辰載浹用底厥成,若值若竕,支內帑之羨所司請為記。」自此,大慈延福宮重新有了香火。每年農曆元旦期間,大慈延福宮廟會在廟前舉辦,廟前臨街聚集了不少估衣攤,所以此街人稱「估衣街」。中華民國時期,大慈延福宮前修築了道路,廟會改在廟旁舉辦。[1]

1950年代起,先後有兩個單位在大慈延福宮舊址建辦公樓,所以大慈延福宮的大部分建築遭到拆除,石碑也無存,僅餘東院的通明殿、延座寶殿及部分西房。殿頂的神龕及藻井因占用單位加設天花,故保存完整。1998年,占用單位先後重修了後殿延座寶殿、中殿通明殿。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

在拆除大慈延福宮主要建築的時候,宮內尚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坐像以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這些神像被遷入當時作為北京市文物局倉庫的智化寺。這些神像都是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妝鑾,瀝粉貼金。每尊神像腹內均裝有用棉帛所制的臟器,並裝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王樞寶經等經》等數百卷。後來,由於智化寺需要修復,故將這些神像遷至北京東嶽廟育德殿內。[1]

建築[編輯]

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大慈延福宮

明朝及清朝時,北京城內外的三官廟中,大慈延福宮規模最大。大慈延福宮坐北朝南,由正院和東道院組成。[1]

正院的主要建築有:[1]

  • 山門:七開間,黑琉璃瓦調大脊硬山頂,綠剪邊。
  • 鐘樓、鼓樓:分立山門內東西兩側。
  • 大殿:三間。在山門正北。
  • 大慈延福殿:為主殿,在大殿正北,面闊五間,四面帶廊,後有虎尾抱廈。大慈延福殿的前後左右各有一座碑亭。
    • 葆真殿:大慈延福殿的東配殿,黑琉璃瓦頂
    • 法善殿:大慈延福殿的西配殿,黑琉璃瓦頂
  • 紫微殿:位於大慈延福殿以北,面闊五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
    • 青殿:在紫微殿東側,面闊三間
    • 清華殿:在紫微殿西側,面闊三間[1]

東道院的主要建築有:[1]

  • 前殿:位於東道院南側,早已拆除,無從考證
  • 通明殿:為中殿,位於前殿以北,面闊三間,黑琉璃瓦歇山調大脊頂
  • 延座寶殿:為後殿,位於通明殿以北,黑琉璃瓦歇山調大脊頂[1]

此外,民間傳說大慈延福宮內有一口井,「分甘苦兩味。甘者味甚清冽,苦者澀苦難食,故曰一井二水」,今此井已經湮沒不可考。[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