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
阿穆爾斯基伯爵穆拉維約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уравьёв-Аму́рский,1809年8月11日—1881年11月18日),常簡稱阿穆爾斯基俄羅斯帝國軍人、伯爵、探險家。

生平[編輯]

穆拉維約夫於1809年8月11日(儒略曆8月23日)生於聖彼得堡,1827年開始從軍,並參與了1828年-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戰爭瓦爾納之圍,次年又前往波蘭鎮壓當地十一月黨人。由於健康原因,他於1833年一度退役,回鄉繼承其父莊園。1838年,他再次從軍,赴高加索山脈參加征服當地山民的軍事行動。

1841年,穆晉升為少將,但由於疾病再次退役。1846年,內政部任命他為圖拉州軍政總督。他在任內致力於發展當地農業,並上書沙皇尼古拉一世建議其廢除農奴制度。尼古拉沒有接受其請求,但此後他認為穆拉維約夫是「自由和民主派」。

1847年9月5日,穆被任命為伊爾庫茨克和東西伯利亞總督。在此期間,他不顧俄國外交部的反對,冒着與中國清朝政府決裂的危險,在黑龍江流域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探險活動。同時,他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強制推行俄語教育,並使用流放犯對黑龍江以北各地加以開拓。1854年5月,他率領一支有77艘船、筏組成的艦隊直航黑龍江口。作為克里米亞戰爭的一部分,其中部分船隻繼續航行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為正遭受英國法國艦隊襲擊的該城送去了彈藥援助。次年,他再次組織航行,在黑龍江入海口建立了殖民地,並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授意,同中國展開邊界談判。

1858年5月28日,乘中國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而無暇北顧之機,穆拉維約夫成功地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同其簽訂了《璦琿條約》。該條約不但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讓與俄國,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下游以南4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中俄共管區域。《璦琿條約》的簽訂,使得俄羅斯打開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為表彰穆拉維約夫的功績,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封其為「阿穆爾斯基伯爵」(即黑龍江伯爵)。

但是,俄國外交部仍然認為荒蕪的黑龍江流域是難以防禦的包袱。為了儘快開發新獲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維約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礦工,派軍隊保護他們去開墾黑龍江兩岸的土地。用這種辦法,穆拉維約夫很快就在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騎兵部隊,解決了當地的防禦問題。但即使如此,成績仍然不彰。因為俄羅斯當初想利用黑龍江運輸糧餉支持堪察加半島軍事哨所,使黑龍江流域成為俄羅斯遠東糧食基地的計劃失敗。黑龍江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可航行,4月20日前後才可,而且初期很危險,另一方面,集中在夏季的暴雨令糧食難以生長,因此這區始終荒涼,軍人原是移民主體,但是只有七名軍官與七百多名軍人,農奴也不願前往,可見此計劃失敗。

1861年,穆拉維約夫從東西伯利亞將軍一職退休。1868年,他移居巴黎,從此居住在那裡,直到1881年11月18日(儒略曆11月30日)病逝。

紀念[編輯]

1891年,伯力在市郊黑龍江邊為穆拉維約夫建造了紀念銅像。1929年,該銅像被推倒,代之以列寧像。1992年,穆拉維約夫的遺骸從巴黎遷葬至海參崴市中心,次年,伯力重新在原址樹立起穆拉維約夫的銅像。2006年,俄羅斯中央銀行將穆拉維約夫銅像作為5000盧布紙幣的圖案。俄羅斯彼得大帝灣內的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家族[編輯]

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的表妹為無政府主義創始人巴枯寧之母穆拉維約娃(1792—1864)。巴枯寧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時曾得到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的協助,最後得以逃脫。

參考資料[編輯]